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
------ 浅谈语文课文教学的根本
云阳中学张再新
古人曰:学以致用。

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

然而,实际教学中,讲课与作文原本应该并列的关系被自动改成讲课或作文的选择关系,两者之间少有关联。

对于课文,教师是字、词、句、章逐一深究,真是力求面面俱到,惟恐有所遗漏;学生们也是手脚并用,笔记记的是密密麻麻。

可是,一遇到写作,大都还只能是大眼瞪小眼,一片空白。

我们一直受困于这个老大难问题-------作文。

因此很长时间以来,为了提高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老师们可谓是绞尽脑汁,,有时甚至是找来一些所谓的作文范文和一些粗糙的读物, 让孩子去读去背,对我们近在咫尺的一篇篇美文_------课文却熟视无睹, 这无疑是丢了西瓜去捡芝麻,让人非常痛心。

其实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

每一本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的设计,每一篇课文的选编,无不是遵循了认识的发展规律,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延伸,便于学生学习、领会和掌握的。

每一篇课文的选编,都集中了诸多语文教学和教育专家的智慧,无论是从语言表达,还是从写作技巧而言,都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

只要把语文课文学好背好, 就如同拿到了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

试问,还有什么范文可以超过呢?
对语文课文重在领会好、理解透、运用好,发挥好语文课文应有的引领作用。

或许有人认为学习是一种潜移默化,学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要想作文在短时间内能突飞猛进那更是一个笑话,很多人认可这一点,众口铄金,日长月久,甚至是我们语文教师都默认了,“要想短时间提高孩子的语文,特别是作文,一个字,难。

”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觉得要求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并力求取得良好成绩。

为此,它必须目标明确,强化训练。

为阐明观点,特以中学八年级课文为例,简要论述如下。

课文一《白杨礼赞》
一..要把事情写具体生动。

能不能把事情写具体,那就看你是不是善于把事情一层层展开记叙,即把事情分为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写出事情的发展变化。

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生动。

课文第5小节。

这一段仅七句,却把白杨树的外形、色彩、性格写得极为形象生动。

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

二、要确定中心,写出深意。

我们要着于挖掘所写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即善于从普通的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课文第7小节。

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到这里也发展到了顶点。

从白杨树站立的姿态,联想到白杨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性格,再从白杨树的外形特征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这是由树及人,托物抒情。

就这样,文章一步步深入到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形散而神不散。

同时,此
处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

三、一篇好的范文当然还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颇具独到之处。

如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主线,“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贯穿起各个部分,但中间又起伏有致。

再有写高原景色,又是一波三折,先有雄壮伟大之感,然后又产生倦怠单调情绪,一扬一抑,烘托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等。

学完本文后,我就要求学生仿写,至少做到以下几点:1具体描写好一物,能多角度地展开2运用象征手法,尽量用一组反问点明象征意义3用好一句抒情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形成线索4还可以借鉴文中的其他方法,如欲扬先抑,甚至包括句式。

课文二《紫藤萝瀑布》
一..要把事情写具体生动。

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

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

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

还描绘了紫藤萝热闹却又沉静的花色。

二、要确定中心,写出深意。

我们要着于挖掘所写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即善于从普通的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本文写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

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三、一篇好的范文当然还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颇具独到之处。

如看第1自然段,一句单独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最后一段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

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起强调作用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过渡非常自然。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观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再有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与之形成对比,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学完本文后,我就要求学生仿写,至少做到以下几点:1具体描写好一物,能多角度地展开,用好修辞2运用托物寓意的方法,写出深意3首尾呼应,独立成段4还可以借鉴文中的其他方法,如对比,甚至包括句式。

其实,我们的每一篇课文,作为范文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很多学生交来的作文无论是方法还是语言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他们也不再觉得迷茫一片。

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巧设问题,精心引导,就一定能使作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源泉,开拓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附学生作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