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埋深

基础埋深

基础埋深是指从室外设计地面至基础底面的深度。

基础按其埋置深度大小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

基础埋深不超过5米时称为浅基础。

若浅层土质不良,需将基础加大埋深,此时需采取一些特殊的施工手段和相应的基础形式,如桩基、沉箱、沉井和地下连续墙等,这样的基础称为深基础。

基本信息基础埋深Buried depth of foundation基本原则: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及有关条件的前提下,基础应尽量浅埋基础按其埋深度大小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

基础埋深不超过5米时称为浅基础目录1基本概念2基本原则3基础埋深4影响因素折叠编辑本段基本概念室外设计地坪分为自然地坪和设计地坪。

自然地坪指施工地段的现在地坪,而设计地坪指按设计要求工程竣工后室外场地经整平的地坪。

埋深大于等于5米或埋深大于等于基础宽度的4倍的基础称为深基础;埋深在0.5米~5米之间或埋深小于基础宽度的4倍的基础称为浅基础。

基础埋深不得浅于0.5米。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原则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及有关条件的前提下,基础应尽量浅埋。

折叠编辑本段基础埋深建筑物基础应有足够的埋深,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

建筑物基础埋深应根据建筑结构的型式、建筑结构的高度等确定。

1、建筑物基础埋深一般应以室外地面算起;如地下室周围无可靠之侧限时,应从具有侧限之标高算起。

2、多层建筑如满足地基稳定、地基强度及地基变形要求、同时又考虑了地沟、管道等因素后,基础宜尽量浅埋。

除岩石地基外。

基础埋深不宜小于500mm。

3、一般情况下,基础埋深宜不小于冰冻深度;若采用灰土基础,冰冻深度应算至灰土顶面;若为砼基础、毛石基础,冰冻深度应算至基础底部或砼垫层底部。

当建筑基础底面之下允许有一定厚度的冻土层时,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 - 2002中5. 1. 8确定。

4、在填方整平地区,基础两侧的填土顶面标高基本相同时,可自室外填土地面算起。

5、对坡地或山地,建筑四周室外标高一般不等,则基础埋深应自室外标高低的一侧算起。

6、对带地下室的建筑物,当为整体基础(如箱基、筏基等)四周外墙侧限好时,则基础埋深可自室外地面算起;当仅有一层地下室,或若为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地下室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7、当高层建筑与裙房在±0. 000 以下连为一体时,则基础埋深应自室外标高算起。

8、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可按以下情况区别对街:(1) 、高层建筑有地下室而裙房无地下室,则高层建筑及裙房的基础埋深均从室外地面算起。

(2)高层建筑和裙房均设地下室,若沉降缝地面以下处用粗砂填实时,则高层建筑及裙房的基础埋深均从室外地面算起。

否则应视为无埋深。

9、邻建建说:当原有建筑物的地基为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时,为保证在施工期间相邻的已有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基础埋深(或基坑开挖深度)不宜深于已有相邻建筑物的基础。

在不得已情况下,当新建建筑物之基础埋深(或基坑开挖深度)深于相邻已有建筑物的基础时,其基础之间的净距(或已有建筑基础外缘到基坑开挖外缘之间的净距) ,不应少于高差的二倍。

此要求如不能满足时,必须采取可靠措施。

10、高层建筑基础的埋深宜以下要求;(1) 、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可取1 /15H;(2) 、桩基,可取1 /18H;H为室外地面(或约束侧限标高)至主体结构檐口之高度。

当建筑物采用岩石地基或采取有效措施时,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要求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 1. 6条规定的前提下,基础埋深可不受本条(1) 、(2)两款的限制,但应满足抗滑移。

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 1. 6条规定的计算:如基础及地基均具有足够刚度,基地反力呈现性分布,重力荷载合力中心与基地形心基本重合(一般要求偏心距不大于B /60)可按以下方法进行计算:M ov = V o (2H /3 + C)M ov———倾覆力矩标准值H———建筑物地面以上高度C———地下室埋深V o———总水平力标准值MR = GB /2MR ———抗倾覆力矩标准值G———上部及地下室基础总重力荷载代表值(永久荷载标准值+ 0. 5活荷载标准值)B ———基础地下室地面宽度(B - X ) /B = (3M ov /MR - 1) /2当MR /M ov ≥3时,基础地面不出现零应力(即基础地面均受压)当MR /M ov ≥ 2. 3时, 基础地面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超过基础地面面积的15%。

依据标准及参考文献:[ 1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002[ 2 ]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处理规范》JGJ79 - 2002[ 3 ] 国家标准《高层建筑结构技术规程》JGJ3 - 2002[ 4 ]《高层建筑结构技术规程理解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Ⅰ级~Ⅳ级的屋面和地下工程的防水施工。

XR811自粘防水卷材不仅自身粘接性能良好,而且与各种建筑材料粘接良好,与其它防水材料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尤其难能可贵的是XR811自粘防水卷材的粘接耐水性良好,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的规定要求。

工程的实际应用证明XR811自粘防水卷材粘接性能可靠,令人信任折叠编辑本段影响因素折叠与有关的条件确定基础的埋深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筑物在使用功能和用途方面的要求,例如必须设置地下室、带有地下设施、属于半埋式结构物等。

对于位于土质地基上的高层建筑,为了满足稳定性要求,其基础埋深应随建筑物高度适当增大。

在抗震设防区,筏形和箱形基础的埋深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筏或桩箱基础的埋深(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20~1/18。

对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要求。

受有上拔力的基础如输电塔基础,也要求有较大的埋深以满足抗拔要求。

烟囱、水塔等高耸结构均应满足抗倾覆稳定性的要求。

折叠工程地质条件在选择持力层和基础埋深时,应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了解拟建场地的地层分布、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地基承载力等资料。

针对工程中常遇到的四种土层分布情况,说明基础埋深的确定原则。

(1)在地基受力范围内,自上而下都是良好土层。

这时基础埋深由其他条件和最小埋深确定。

(2)自上而下都是软弱土层。

对于轻型建筑,仍可考虑按情况(1)处理。

如果地基承载力或地基变形不能满足要求,则应考虑采用连续基础、人工地基或深基础方案。

选择哪种方案需要从安全可靠、施工难易、造价高低等方面综合考虑。

(3)上部为软弱土层而下部为良好土层。

此时,持力层的选择取决于上部软弱土层的厚度。

若小于2m,应选取下部良好土层作为持力层;否则可按情况(2)处理。

(4)上部为良好土层而下部为软弱土层。

对于一般中小型建筑物或6层以下的住宅,宜选择上部良好土层作为持力层,基础尽量浅埋,即采用“宽基浅埋”方案。

当地基持力层顶面倾斜时,同一建筑物的基础可以采用不同的埋深。

为保证基础的整体性,墙下无筋基础应沿倾斜方向做成台阶形,并由深到浅逐渐过渡。

折叠水文地质条件有地下水时,基础应尽量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以避免地下水对基坑开挖、基础施工和使用期间的影响。

对底面低于地下水位的基础,应考虑施工期间的基坑降水、坑壁围护、是否可能产生流砂或涌土等问题,并采取保护地基土不受扰动的措施。

对于具有侵蚀性的地下水,应采用抗侵蚀的水泥品种和相应的措施。

此外,还应该考虑由于地下水的浮托力而引起的基础底版内力的变化、地下室或地下贮罐上浮的可能性及地下室的防渗问题。

折叠地基冻融条件不冻胀土的基础埋深可不考虑冻结深度。

对于冻胀、强冻胀和特强冻胀地基上的建筑物,尚应采取相应的防冻害措施。

折叠场地环境条件气候变化、树木生长及生物活动会给基础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基础应埋置于地表以下,其埋深不宜小于0.5m(岩石地基除外);基础顶面一般应至少低于设计地面0.1m。

新基础的埋深不宜超过原有基础的底面,否则新、旧基础间应保持一定的净距,其值不宜小于两基础底面高差的1~2倍。

如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则在基础施工期间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临近原有建筑物的安全。

如果在基础影响范围内有管道或沟、坑等地下设施通过时,基础底面一般应低于这些设施的底面,否则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基础对地下设施的不利影响。

在河流、湖泊等水体旁建造的建筑物基础,如可能受到流水或波浪冲刷的影响,其底面应位于冲刷线之下。

基础埋置深度是指基础地面到室外设计地面的距离,它关系到地基是否安全、经济以及施工的难易程度,如何选择基础埋置深度影响因素很多,但对于每项具体的工程,往往就其中一、二项因素起决定作用。

考虑基础埋深如何确定时,应考虑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方法/步骤1/建筑物的功能和用途,有无地下室,设备层和地下设施,基础型式和构造;2/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例如高层建筑,竖向荷载大,又受风力和地震水平荷载,采用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的埋置深度随着高度增加应适当增大,不仅应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还要满足变形和稳定性的要求,除岩石地基外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基箱梁式或桩基筏板式基础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1/20;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常需依靠侧面岩土体来承担水平荷载,其基础埋置深度应满足抗滑要求;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场地岩土层分布情况,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应座在工程地质性质较好的持力层上,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基础应尽量浅埋,加大基底与软弱下卧层顶板的距离;当土层分布明显不均匀或各部位荷载差别很大时,同一建筑物的基础可以采用不同的埋深对不均匀沉降进行调整。

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m。

基础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当必须埋在地下水位时,应考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涌土、流砂等等的可能,采取基坑排水、坑壁围护等使地基土不受扰动的措施,沿应考虑基础由于水浮力有可能上浮等问题。

(4)相邻建筑物基础埋深,相邻建筑物由于附加应力的扩散和叠加,使得太近的两幢新老建筑产生附加的不均匀沉降,有可能使建筑物开裂或倾斜。

新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超过原有建筑物基础的底面,否则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其数值应根据原有建筑荷载大小、基础形式和土质情况确定,一般不小于相邻基础底面高差的1~2倍,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分段施工、设临时加固支撑、打板桩、地下连续墙等施工措施,或加固原有建筑物地基等措施以保证已有建筑物的安全。

(5)地基土冻胀与融陷的影响,当冻土厚度较大,土温比较稳定,或不采暖建筑,基础始终处于冻土层的“保持冻结法”设计原则。

对上部结构刚度较好或对不均匀沉降不敏感的或高温车间、浴室等,按允许融化原则设计较合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