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医院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医院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医院建设的几点思考段红伟2013、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时(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正象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任务,非以艰苦努力不能实现。

全国建小康,我们怎么办?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如何实现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进而为保障父老乡亲们的身体健康做出更大贡献,一直是我苦苦思索、孜孜追求的。

是安于现状,还是有所作为;是坐等其成,还是迎头赶上;是墨守成规,还是破壁发展…思酌再三,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心得也好,思考亦罢,权作引玉之砖而已!一、问题提起的缘由纵向地看,我县的医疗事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服务项目与水平,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横向地比,我们的进步又似乎微乎其微。

但就人才队伍而言,全县现有在职医卫高级职称称号者不足10人,执业医生、执业护理人员不到全县从医人员总数的1/2。

一些关键岗位执业者(如外科、麻醉、影像、专科护理等),更是凤毛麟角。

人才结构亦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不配套,形不成团队力量,故很难开展令人满意的先进的医疗服务项目。

多数乡镇医院因人才匮乏导致设备闲臵,简单的三大常规不能开展,更无需谈及心电图、B超之类业务了。

乡村医生队伍,更是一言而概之,售药水平而已。

但看三级医疗网的现状是落后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

南方不可比,就是我们的东邻林州,其乡镇医院均开展了CT业务。

当然,山西的CT业务审批权在省卫生厅,这也有别于其他省区。

医疗秩序混乱,私人药店过多,且均有非法行医之嫌,致使大小事故时有发生。

靠这样的医疗体系,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很难解决群众看病难与贵的问题,医疗质量与安全更是难以保证。

所以,问题的提起与解决已迫在眉睫。

否则,我们只能会被日新月异的医学技术发展越拉越远,只能会留下更多的历史发展欠账和人们的抱怨。

二、医疗的特殊规定性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医疗事业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事业。

同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都存在着内在的、固定的、独有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的特殊规定性一样,医疗事业也存在其自身的特殊规定性。

具体是哪些呢?除却了社会性、服务性、民本性—公益性事业的共性外,医疗事业又具有科技性、艺术性、法律性、开放性与规范性等特殊的内部规定性。

医疗是科学,是技术,而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从医者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与思考总结,才能成为称职的、一流的医护人才,从而根本上保证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医疗是艺术,医护人员的工作并非简单地、克隆式地将科学理论翻版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而是要求艺术性的运用。

医护人员将理论用于实践是艺术,手术方式与方法是艺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艺术,与病人交流是艺术,病人利益是医疗艺术永恒的主题。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医疗的服务对象既然是社会性的人,就必然会涉及法律法规。

此时,单凭道德的感召是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的。

因为没有法律法规与规章的约束和保障,道德的力量是那样的苍白无力,这就是医疗的法律性。

Cicero说过:“我们遵守法律是为了获得自由”。

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是病人接受医疗服务时应该拥有的天经地义的权利,无论是著名的“赫尔辛基宣言”,还是“希波克拉底誓言”,以至于我国的《执业医师法》均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要知道相当多的医疗纠纷是一些人不谙法律、不讲艺术、信口开河造成的。

医疗需要开放,实际是由其科学性所决定的。

除非涉及专利或知识产权(这里也有其时限性、地域性、适应性),自闭自封、自诩鳌头均不是科学的态度。

科学需要首创,更离不开合作。

医院之间、医校之间、医院内部、甚至一项具体的工作都需要协调配合,否则就会出大问题。

再之,医疗的开放,也有利于全社会的了解、理解、支持。

医疗的规范性尤为重要,因为法律不能包罗万象。

你可以没有创造,但绝不可以无视规范。

缘是代价必是巨大的。

如今卫生部推出的并在国家级三级甲等医院实施的,现今已在美国普遍实施的“临床路径”,就是为了规范行医,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或事件的需要(并非一些局外人理解的是为了减少医疗费用,因其或可致费用增加)。

以上便是医疗的特殊规定性。

三、医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策略与总体目标孙子言兵,意为战胜。

故开篇为《计》,论“察兵”必“经之以五事……道、天、地、将、法”,其第一位之“道”说的就是指导思想,一个人人理解、拥护、遵循并为之奋斗的思想;一个实事求是、踏实鹜远、确保胜利,而非凭空臆想、层层转载、华而不实的思想。

其余“天、地、将、法”便是为达目标的基本策略与条件。

WHO早就警示:“错误的医学目的必然会导致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当今的医学问题出在目的上,而不是手段和方法”。

医院建设的基本目的,就是有病治好病,未病少得病,甚至不得病。

也就是说,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医护人员,规范治病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

欲达此目的,同样需要这样一个东西(指导思想、基本策略),以避免医院建设的盲目与失败。

这如同一个人想吃什么佳肴,必须具备必要的餐具、原料、会做的厨师;或且言之,什么样的餐具、原料、厨师,也才能做出什么样的饭菜。

那么它又包括哪些内容呢?概言之就是:在党和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规指下,以“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为出发点与归宿,坚持科教兴医、依法治医、质量载医、开门办医的基本策略,为建设一个技术先进、服务规范、保障有力、诚信雍安的新型医院而共同奋斗。

具体而言,这个指导思想、基本策略、总体目标是根据医疗事业的基本特性以及我们的现实情况提出的。

医疗事业是公益性事业,而公益性事业的一般性(共性)——社会性、服务性、民本性,确立了医院建设的指导思想——为谁办医院!那就是毛主席一言而概之——“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正如《大学》言:“国不以利为利,而以义为利也”,医院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而注重医院运转的经济效益,亦是为了其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蜂起所谓承包、集资、以富(工)养医,非但没有给医疗以出路,反使医药价位至今居高难降,老百姓看病越来越贵,越来越难。

公益性事业(尤其医院)的一般性(共性)决定着,兴办者必须以国家为主体,必须将其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纲”。

其余“四个策略”、“建院目标”,则是上述医疗事业的特殊性(个性)所规定的举纲之“目”。

这里,需要明白一点,纲与目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

我们强调“科教兴医”,宏观地讲,医疗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设施以支撑,医院建设离不开掌握先进诊疗技术的医务人员做后盾;具体而言,只有坚持科教兴医,我们才能做到科学的发展投资规划,合理的人才结构打造,适宜的设施更新扩张,先进的服务项目开发,必要的临床科研开展。

我们强调“依法治医”,是创造安全良好的医疗工作环境的需要,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的需要,是打造一支拉得起、打得赢、守纪律的医疗队伍的需要,是保证医疗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古人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心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然致知未必格物,这也就是“兵当先严其行,设谋制胜与其后”的道理。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生产单位”,其“劳动”对象是特殊的人群—病人。

当今社会,这种“劳动”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选择性。

也就是说,劳动对象的需求决定了劳动者的行为。

病人不是树根,让你随意雕琢。

这就决定着两者的关系必须建立在诚信正平的基础上。

所有这些,若没有严明的法律法规作保障,皆为空谈!我们强调“质量载医”,是医疗事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确定的,是医院工作的性质所规定的,是医院生存发展所必需的。

没有质量,哪来的诚信安全?人人都不相信你,何以持续发展?而质量建设的前提则是诚信纪律、技术规范、交流艺术与完善备案,缺一而不可以后续。

我们强调“开门办医”,这是医疗的科学性所决定的,必须走出去,请进来。

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试看,国家哪一个大项目没有外籍专家?同时我们不也走出去了吗?至今仍抱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之信行,到头来只能是夜郎自大、刚愎自用、不进反退。

如果不搞开门办医,就不能明民需、民苦、民愿,进而更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民众的健康需求;如果不搞开门办医,就不能明了你周围的疾病分布,进而做到有的放矢;如果不搞开门办医,就不能了解和掌握医疗技术的发展前沿,进而完善管理,去开拓更多未知而实用的服务领域与项目;如果不搞开门办医,医疗保障就是一句空话。

因为,有序高效地救助突发公共卫生健康事件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医院总体水平的金标准。

而要达到“指令统一,功能齐全,责任明确,程序从简,各方协调,有序安全,反应灵敏,规范运转”的应急保障总要求,闭门造车绝对不行。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这个指导思想,认真践行“四个策略”,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一个“技术先进,服务规范,保障有力,诚信雍安”新型医院的总目标,就一定能够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四、关于医院建设中的九大关系1.医院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关于医院建设的大环境问题。

医疗事业是整个社会事业的组成部分,医院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无论是政府的投入、部门的协调、民众的信任、打击非法行医与无序竞争等等,单凭医院一家难乎为计。

凭心而论,这些年社会舆论的导向,对医院是不利的。

尤其在“非典”期前,谤医之论,甚嚣尘上。

本人亲耳有闻:过去叫“救死扶伤”,现在是“救救即死,扶扶就伤”。

患者一闹,不辨皂白,医院必赔,似成定理。

深圳一家医院因为医闹,医务人员不得不头戴钢盔上下班;北京一患者因不满医生对自己疾病的诊治,竟然持刀行凶,酿成命案…似案不胜枚举。

诚然,成因主要在于国家投入的减少,医院自负盈亏,引进所谓的改革新思维——“承包、集资、工富养医”医院把经济效益放在了第一位——社会与医院间的诚信遭到不同程度的丧失。

反位思之,社会中的一些人不理解、不懂法、不守法,恐怕难脱使这类事件发生的干系。

再有一些部门、一些人,自以为是,层层设卡,使人“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严重阻碍着医疗事业的发展进步,已经到了不得不仔细审视,甚至必须调整的地步。

国家推行城镇、乡村医疗保险制度,根本目的是要建立一个通过医疗进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广大患者防病治病需求的“三位一的”的医疗保障体系。

“三位”即患者、医院及城、乡医保和保险机构;“一的”即为患者提供优质、方便、货真价实的医疗服务。

三位者,患者为劳动对象,医疗为生产力主体,医保机构则是提供生产资料者。

三位者,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无等级中心而言,惟工作重心可循。

一的者,工作之重心,之目的,也是判定工作绩效的金标准。

任何行业、任何工作,都不能自封体系、自以为是,更不能作茧自缚、光棍心理,只在单人床上做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