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文化的理解
学号:201301244042 班级:文化遗产传播姓名:田帆帆
通过对一轮文化课程的学习,我对文化的理解产生了一些见解,主要分为几个方面。
1.文化的由来:
文化在西文中为“CULTURE”,其古意是“农耕、开垦”,就是说文化的产生与农垦有关。
在汉语的文言文中与“纹”通假,指的是人工了的种种花纹、线纹或其他痕迹,当人类由狩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度时,人的自身特质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而带来了人的种种文化表现。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所知道的所有人类的活动都是文化现象(讲课、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甚至现代人们所提倡的茶文化,饮食文化。
可见文化贯穿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只要有人类就有文化现象。
2.文化的分层:
通过我的了解,虽然我们不能给文化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是却始终普遍认为文化具有共性。
从文化的分层上看,可以分为观念、制度和器物三种。
其中观念文化是抽象的,包括文学、哲学、艺术、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制度文化是具体的,如刑法等一些典章制度及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器物文化是有型的,主要指科技,比如航空器、微电子、生命科学等。
所以人们把一定时代的文化称之为文明。
因而我认为我们所进行的活动不能一概称之为文明,要有综合的成果,比如行贿受贿、说粗话就不是综合成果,不能叫文明,我们习惯称之为不文明。
3.文化的两重性:
文化具有两重性,因为文化作为一种产物,它自身包含着这样的矛盾:它既是商品又不是商品。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不是商品,而作为一种物化形态通过市场得到传播就成为了一种商品。
比如余秋雨写的散文,当这些散文写在稿纸上或者是正在印刷,它不是商品,而一旦出版既而摆到书店卖出去后才是商品。
再比如某人写了一首诗,那并不是商品,如果发表了而且又收到了稿费,这首“诗”又多了一个名字——“商品”。
4.文化的濡化:
美国的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
文化濡化,受教育就是文化濡化,被解说为“人类个体适应其文化并学会完全适应其身份角色的行为过程”。
既然是一个过程,就有开始也有终结,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朝闻道,夕死可矣”,指的是学习悟道的濡化过程可以持续到人的最后一口气。
我认为文化濡化场所可以分为家庭濡化机构、学校濡化机构以及成人濡化机构几个方面。
也就是说接受教育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成人濡化机构即指社会。
比如我们看《三国演义》,对其谋略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七擒孟获一章中,第七次诸葛亮对付藤甲兵,藤甲是把千年古藤用油浸泡而成,刀枪不入。
他们打了胜仗后,又把藤甲脱下放在河里当船用,把老将魏延气个半死。
但诸葛亮用计让魏延再败,连败十五阵,终于把藤甲兵引入藤蛇谷,采用火攻的方式打败敌兵,终于七擒孟获。
这就是从社会中学到的一点智谋、一种文化。
在社会中主要依靠自学,没有人具体指导,只有靠经验和积累。
所以,文化石习得的。
5.文化的准则:
我认为文化是多元的,它是以人为核心形成的观念、制度、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总和。
一些学者对100多种文化观念整理研究后,提出了六个准则:正义、平等、自由、真、善、美,他们认为这是人类文化的最高表现。
基本上人类所有的活动就是围绕着这些准则而展开的,人们也就为了这样一些目标不停的奋斗着。
但是有人认为自由是强者的自由,平等是弱者的平等,也就是说强者不希望人人平等,只要自由,而弱者追求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平等,要的是“自由的平等”和“平等的自由”。
例如有的同学说学校的规章制度太严了,限制我们的自由,那么他可能以一个强者的身份在说话,有的同学说为什么某某得了奖学金而我得不到,那么他可能在以一个弱者的口吻提出抗议。
但是平等和自由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的,只有绝对的相对、相对的绝对,没有绝对的绝对,这是政治学家和哲学家讨论的问题,我们不再去讨论这些问题。
6. 文化的目的:
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使人成之为人且能够为人”。
中国传统文化有“立功、立德、立言”说,这也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我们就应该引导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兼容并蓄,继往开来,成为出色的跨世纪人才。
在这里引用中国文化中的几句格言,作为我们培养学生的一个方向:“格物致知,诚意正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最后我们都知道文化的主体是人,因为文化是人创造的,也通过一个个的人传递和维持着,同样文化还需要人来发展,离开了具体的人,文化就只剩下一个没有生命的躯壳,因此也就出现了不同的人类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理解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