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质量控制要点及措施1.工程简介XX项目设计按中等城市-B级标准要求设计,为城市交通性主干道,设计行车速度为40~50km/h,设计年限15年。
其路基在原有土体上进行开挖或回填,开挖或回填后的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值不小于25MPa,土质路基压实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当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采取加固措施。
2.引用标准及控制标准2.1执行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2验收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2.3控制标准2.3.1路基压实度标准2.3.2土路基允许偏差2.3.3路肩允许偏差3.质量控制要点及措施4.质量通病预防措施4.1回填压实的质量通病及防治超厚回填、倾斜碾压、填土不符合要求、带水回填均造成回填土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密实度。
4.1.1超厚回填4.1.1.1主要原因1)施工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对上述危害不了解或认识不足。
2)技术交底不清或质量控制措施不力。
3)施工者有意偷工不顾后果。
4.1.1.2预防措施1)加强技术培训,使施工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了解分层压实的意义。
2)要向操作者作好技术交底,使路基填方及沟槽回填土的虚铺厚度不超过有关规定。
3)严格操作要求,严格质量管理,惩戒有意偷工者。
4.1.2倾斜碾压4.1.2.1主要原因在填筑段内未将底层整平即进行填筑,或在沟槽内填筑高度不一,使碾轮在带有纵坡的状态下碾压。
4.1.2.2预防措施在路基总宽度内,应采用水平分层方法填筑。
路基地面的横坡或纵坡陡于1:5 时应作成台阶;回填沟槽分段填土时应分层倒退留出台阶,台阶高等于压实厚度,台阶宽不小于1m。
4.1.3挟带大块回填4.1.3.1主要原因1)不了解较大块状物掺入土中对夯实的不利影响2)不愿多运弃土方和杂物,或交底不明确,或控制不严格。
4.1.3.2预防措施1)在回填土交底中要向操作者讲明带块状物回填的危害,使操作者能自觉遵守。
2)要严格管理对填土中的大砖块、大石块、大混凝土块要取出,对大于10cm的硬土块打碎或取出。
4.1.4挟带有机物或过湿土的回填4.1.4.1主要原因1)路基填土中不能含有机物质本是最基本常识,主要是施工操作者技术素质过低管理者控制不严。
2)取土土源含水量过大或备土遇雨,造成土的过湿又不加处理直接使用。
4.1.4.2预防措施1)属于填土路基,在填筑前要清除地面杂草、淤泥等。
过湿土及含有有机质的土一律不得使用;属于沟槽回填,应将槽底木料、草帘等杂物清除干净。
2)过湿土要经过晾晒或掺加干石灰粉,降低至接近最佳合水量时再进行摊铺、压实。
4.1.5 带水回填4.1.5.1主要原因由于地下水位高于槽底,又无降水措施,或降水措施不利,或在填土前停止降水。
地下水积于槽内,或因浅层滞水流人槽内,雨水或其他客水流入槽内,不经排净即行回填土。
4.1.5.2预防措施1)排除积水,清除淤泥疏于槽底,再进行分层回填夯实。
2)如有降水措施的沟槽,应在回填夯实完毕,再停止降水。
3)如排除积水有困难,也要将淤泥清除干净,再分层回填砂或砂砾,在最佳含水量下进行夯实。
4.1.6不按段落分层夯实4.1.6.1主要原因1)不按分段、水平分层技术要求回填,而是随高就低、层厚不一的胡乱回填。
2)分段回填的搭茬不是按每层倒退台阶的要求填筑和碾压。
3)无法碾压的边角部位,未用夯打。
4.1.6.2预防措施1)要按规范要求,分段、水平、分层回填,段落的端头每层倒退台阶长度不小于1m,在接填下一段时碾轮要与上一段碾压过的端头重迭。
2)槽边弯曲不齐的,应将槽边切齐,使碾轮靠边碾压。
对于检查井周或其他构筑物附近的3)边角部位,应用动力夯或人力夯夯实。
4.2路肩边坡的质量通病及防治4.2.1路肩、边坡松软4.2.1.1主要原因1)填方路基碾压不到位,使路肩和边坡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2)填方宽度不够,最后以松土贴坡、松土填垫路肩,又不经压实。
3)路基填方属砂性土或松散粒料,所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差。
4.2.1.2预防措施1)填方路堤分层碾压,两侧应分别有20~30Cm的超宽,最后路基修整时施以削坡,不得有贴坡现象。
如有个别严重亏坡,应将原边坡挖成台阶,分层填补夯实。
路肩的密实度应达到轻型击实的90%以上。
2)路基填方如属砂性士或松散粒料,其边坡应予护砌或栽种草皮、灌木丛以保护,或加大边坡坡率,一般应大于l:2。
3)路面完工后,所填补的路肩亏土,必须碾压或夯实,密实度应达到轻型击实的90%以上。
4)采用石灰土或砾料石灰土稳定路肩。
5)在路肩外侧,用块石或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护肩带。
其最小宽度200mm。
6)铺条形草皮或全铺方块草皮进行边坡植被防护,前者用于一般路堤边坡,后者用于坡长8m 以上的高填方边坡。
7)采用片石、卵石或预制块铺砌在边坡表面,用以加固边坡。
4.2.2边坡过陡4.2.2.1主要原因受拆迁占地等因素影响,下层路基填筑宽度窄于路基下口设计宽度,而路基顶面又要满足路基总宽度,便形成了边坡小于设计坡率。
4.2.2.2预防措施1)要按照设计边坡坡率施工,使用坡度尺检查控制坡度不小于设计规定。
如无设计规定,一般不得小于1:1.5。
2)如受条件限制,边坡小于1:1.5时,要护砌砖石护坡,边坡直立时要砌筑挡土墙。
4.2.3路肩积水4.2.3.1主要原因路肩碾压不实,与路面接茬处的路肩经右侧车轮反复走压下沉,形成沟槽。
或虽经碾压但未经修整,高低不平或路肩横向反坡。
4.2.3.2预防措施1)重视路肩工序的质量控制,按设计横坡进行碾压修整,使密实度不低于轻型击实的90%,横坡偏差不大于±1%。
2)要求路肩不得有积水现象。
3)如为防止路肩边坡冲刷,也可将路肩作成反坡,将雨水顺纵向汇集一处通过水簸箕排出路外。
4.3边沟、排水沟质量通病及防治路基排水施工中,经常因管理不善,造成排水沟沟底纵坡不顺,断面尺寸不准,排水无出路等质量通病,必须在施工中针对产生原因,积极予以防治。
4.3.1排水边沟沟底纵坡不顺,断面大小不一4.3.1.1主要原因未按设计纵坡和断面开挖修整边询,忽视对附属工序的质量检验。
4.3.1.2预防措施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开挖断面和纵断面高程开挖修整,认真作好工序质量检验。
4.3.2路基排水无出路4.3.2.1主要原因1)工程设计单位设计调查工作不细,未解决排水出路问题。
2)施工单位学习图纸不细,对设计忽略的问题未提出补充意见,或是设计已有交待,施工单位有所忽视。
4.3.2.2预防措施1)施工单位要认真学习施工图,加强图纸会审,对排水出路不明确的,要提出补充设计。
2)除解决好路基边沟排水设施外,还要解决好边沟尾闾排水沟的挑挖修整。
4.4路床的质量通病及防治4.4.1不按土路床工序作业4.4.1.1主要原因1)施工者技术素质低,不了解不做土路床的危害。
2)施工者有意偷工减序,只图省工、省时、省机械。
3)只顾工程进度,顾工程质量。
1)对技术素质偏低的施工者应进行培训,施工时作好工序技术交底。
2)要按照路床工序的要求,在控制中线高程(土20mm)、横断高程(土20mm且横坡不大于土0.3%)、平整度(10mm)的基础上,填方路段路床向下0~80cm 范围内、挖方路段路床向下0~30Cm范围内,要达到重型击实标准95%压实度(采用轻型击实标准时要达到98%)。
3)路床工序中的密实度项目和路面各结构层一样是主要检查项目,不作土路床工序等于密实度合格率为0,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评定方法判定应属不合格工程。
因此必须加强土路床工序的质量控制。
4.4.2土路床的压实宽度不到位4.4.2.1主要原因边线控制不准,或边线桩丢失、移位、修整和碾压失去依据。
4.4.2.2预防措施1)不论是填土路段填筑路基时还是挖方路段,开挖路槽时,测量人员应将边线桩测设准确,随时检查桩位是否有变动。
如有遗失或移位,应及时补桩或纠正桩位。
2)路床碾压边线应超出路面结构宽度(包括道牙基础宽度)每侧不得小于10cm。
4.4.3路床上过湿或有“弹簧”现象不加处理4.4.3.1主要原因1)在控方路槽开挖后,降雨、雨水浸入路床松土层。
2)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或浅层滞水渗入路床上层。
3)填方路基路床土层填入过湿土或受雨水浸泡。
4)路床土层内含有粘性较大的翻浆土(该种土保水性强渗透性差)。
1)雨季施工土路床,要采取雨季施工措施。
挖方地段,当日控至路槽高程,应当日碾压成活,同时还要挖好排水沟;填方路段,应随摊铺随碾压,当日成活。
遇雨浸湿的土,要经晾晒或换土。
2)路床土层避免填筑粘性较大的土。
3)路床土碾后如出现弹软现象,要彻底挖除,换填含水量合适的好土。
4.4.4路床土层含有有机物质4.4.4.1主要原因1)路床土层部位正处在被伐树木或其附近,枝、须根未清除。
2)路床土层部位正处在被填垫过的含有机杂物的房碴士或垃圾土。
4.4.4.2预防措施不论是填方路床还是挖方路槽土层中不应含有机物质。
如土路床处于含有机物的房碴土或垃圾土土层,应换填好土;如有少量树根、杂草、木块等有机物应清除干净。
4.5软土地基的质量通病及防治4.5.1砂石垫层表面不平整砂石垫层不密实,粗细分离,表面松散,有凹坑,车辙等。
4.5.1.1主要原因1)原材料级配不合理,粗、细料含量不当,细料不足。
2)碾压法施工时,含水量偏低。
3)上覆盖层施工不及时,重型车辆在其表面行驶时变速,转向。
4.5.1.2预防措施1)原材料级配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