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学校教育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学校教育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探索长沙市周南中学张宁摘要:本文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出现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

分析了在此思潮冲击下形成的“非班级型非正式群体”中“中间型”和“反班级型”的成因、危害与分布及如何教育和转化该群体的问题。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学校教育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工业文明发展到20世纪中叶,人在强大的竞争场中始终疲于为站稳脚根而艰辛劳作,在秩序与制度下,抑制个人的主观情感,消磨自己的个性,导致人性的钝化,压力与焦虑迫使人们产生强烈的人性觉醒意识,人类有一种强烈的摆脱物欲控制的渴望,面对这种现实的思考,在西方哲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即后现代主义。

至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信息交互传递,这种思潮逐渐渗透到中国大陆,直接影响到中国青少年。

现行的中国,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产重组、竞争、下岗、家庭变故、贫富差异、学习不堪负重、高考高压、厌学逃学、追求享受等让青少年产生种种焦虑感和恐惧感。

现实与心理需求的矛盾使他们的性格产生分离和裂变。

他们渴望找回自我,张扬个性;他们反对传统,破坏秩序,寻找感觉,寻求解脱,甚至产生虚无主义和否定主义。

他们作为后现代主义的行为者,被人们冠之以“新新人类”、“无厘头”。

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评价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反理性主义。

后现代作为一种西方思潮,带有许多消极因素,如否定主义、虚无主义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是极为有害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挑衅。

我们不仅要看到后现代思潮对我们的冲击,还要看到后现代主义给我们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最直接的是青少年,从年龄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从初中到大学的青少年中的学习落后者、性格偏激者、心理残疾者等弱视群体。

其具体表象,从观念上看,主要表现为反传统、反权威、破坏规矩、反理性、反教育、公德差。

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追求舒适,寻找感觉,内心焦虑,好发泄。

从行为上看,追赶时髦,玩世不恭,好表现,强调自由,不愿拘束,甚至触犯刑律。

更具体的则表现为“无厘头”式的特征: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承诺,没有年龄感,不为健康牺牲嗜好,对喜欢的东西不计较价钱,特别喜欢“追新”,无法停止幻想,思维具有跳跃性,时不时人间蒸发,老找不着东西,夏天找麻辣烫,冬天寻冰淇凌,还嫌不过瘾,懒得存钱,认为晚上比白天好,喜养宠物,喜欢自由自在,天马行空,勇于藐视权威,看淡功利,不愿思考。

追求享受、讲派头、打扮怪异、言谈失礼、故作幽默、盲目模仿、追星、沉湎于卡通、游戏和网上聊天、互叫绰号、纹身等。

三、“非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的界定班级中往往存在着非正式群体。

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

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的基矗群体的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领头人”。

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学班级中都存着一定量的非正式群体,最典型最明显的莫过于三五个学生组成的伙伴群体。

如果从形成原因及活动方式来看,可以将非正式群体分为(1)利益型;(2)兴趣型;(3)信仰型;(4)相似型等。

如果从其与班级的关系来看,非正式群体又可以分为(1)亲班级型(或称积极型);(2)中间型(又称逍遥型);(3)反班级型(又称破坏型或对抗型)三种。

第一种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建设目标是赞同的,积极支持,配合班级工作,如许多班级中自然产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即属此种。

第二种非正式群体对整个班级情况不甚热衷,有超然方外的的迹象,当班级活动于他们有利时,能主动投入,反之则不闻不问,但一般也不会与班级利益发生尖锐冲突。

第三种非正式群体与班级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它们的破坏性很强,转化此类非正式群体是班集体建设的一项棘手的工作。

四、反班级型非正式型群体的成因求木固本,欲流浚源。

分析研究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有助于教育转化时对症下药。

一般说来,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涉及到如下这些方面:1、思想的迷茫这些所谓的“新新人类”,其实是迷茫的一类,也可以称之为另类群体,因为他们在学习性格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导致他们对前途的缺乏信心,在人生的交叉点上不知所措,最终败下阵来,选择了“飘浮人生”,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

2、享乐的追求由于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富裕土壤下的衍生物,它不考虑历史,只重现实。

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

这种思潮反映在人的行为上就是把放纵与享乐始终放在第一位。

后现代思潮过去了半个世纪,中国在市场经济的沃土上开始显现出富裕的天空,人们从一开始的单一的物欲追求,向享乐的天堂迈进,票子、房子、车子魔一样的影响着每一个人,每一代人。

在沉重的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必然导致精神分裂。

于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幼儿园的小朋友便开始盘算商品的利润,小学生开始有模有样的打麻将,初中生已经有四五年的烟龄,高中生正享受如漆似胶的热恋。

后现代主义便找到了生存的土壤。

3、环境的压力现代的青少年,以独生子女为家庭的结构特征,他们从小到大,其狭义的生存环境是狭小的、孤僻的、单调的、封闭的。

这样,在其人生的成长阶段,其性格在寻求定型的时候发生了膻变,在寻求减轻环境压力的时候,他们选择了用来解脱的无规则的行为方式。

4、家庭的变故许多青少年几乎无法把握自己的人生,其原因主要是家庭的变故,其父母的马拉松式的人格论战或闪电式的离异,使这些孩子变得性格焦虑和心灵缺氧,当他们渴求家长的关爱时,得到的是冷漠的反应,因此在孩子的幼小的心灵种下了被遗弃的种子。

于是他们失望、厌学、内心孤独与苦闷、成绩一落千丈,又有了新的压力,在寻求解脱的时候,在缺乏人指引的时候,自然的选择了放纵自我。

5、黑色喜剧的影响从90年开始,周星驰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拍出了一系列喜剧电影,这些电影全部说粤语对白──尤其是近年流行的俚语,迅速在社会上(尤其在青年中)形成一股风潮,电影界也因为周星驰独特的演绎风格和个人魅力涌出一股潮流,社会上就称此类影片为无厘头影片,亦即黑色喜剧。

黑色喜剧对传统文化的调侃与批判表现得尤为突出。

它应属于后现代文化之一脉,是后现代的一种文本,自然蕴涵着后现代思潮的特质。

后现代主义深藏的悲观厌世、及时行乐,无深度表现、肆意狂欢、破坏秩序、离析正统等等,无不在无厘头电影中读出。

青少年往往对此津津乐道。

进而加以模仿,言行受到强烈的感染。

港澳台成了后现代主义从西方通向中国的桥梁。

黑色喜剧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最有效的载体和传播者。

6、对教育的厌恶一部分青少年,因其固有的心态和性格的原因,从来对传统的教育有一种逆反情绪,他们反对家长和老师的说教,反对循规蹈矩的程式教育,厌恶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喜欢动画、喜欢暴力、喜欢色情、喜欢卡通、喜欢生活在刺激的情景中。

于是,他们或上课放肆的讲话,或顶撞老师,或破坏教学秩序,或行为散漫,或沉湎于卡通、武侠、游戏、网上聊天,或“行侠仗义”,结集打架。

完全跟着感觉走。

构成了对教育的反叛。

五、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特点1、这种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

成员间的行动常常整齐划一的令师生们吃惊,成员们往往本着“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指导思想来对待与处理问题,如面对老师的查询,他们的口径常常如出一辙。

2、这种群体的成员结构相对稳定。

这种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并且有排行及对外名称,像什么“四大金刚”等等。

这种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义气、兴趣的相投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3、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

这种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4、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教师、班级的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班级、教师乃至学校进行对抗,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特别严重。

六、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危害与分布很显然,这种群体的危害表现为对班级建设与个人的影响两方面。

这种群体的存在是不利于班级建设的,他们的情感与班级集体的情感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他们的行动对班级的荣誉、利益有着极大的破坏力;它们的存在还会影响一批有着消极情绪的学生蜕化,影响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向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转化。

这种群体的成员如果不能做到幡然醒悟,那么,他们将会朝着极不利于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许多资料表明:许多中小学生犯罪团伙的形成,其萌芽状态便是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群体在学校中分布较广。

从宏观上看,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这种群体存在,有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甚至发展成为跨班级、跨年级乃至跨校级的非正式组织;从微观上看,一般的学校中很少有学生不受到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七、和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转化1、加强管理加强对反班级型非式群体成员的管理,是促使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转化的前提条件。

教师对其成员的漠不关心及家长对有劣迹孩子的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使得这些学生(孩子)有了充分的活动时间。

故而对他们进行时间上的严格管理与控制,才能打破他们行动的协调性。

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与家长配合好,才能不至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用来聚会。

2、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事实也是如此。

任何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都有其可爱的一面,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也是如此。

对于这些有着强烈对抗情绪的孩子来说,发现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是打消他们对立情绪的第一步。

也只有肯定他们的一些甚至一点长处,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才有教育转化的契机。

事实表明,一些表扬往往能满足这群十分缺少表扬的学生的心理需要。

肯定这些成员的长处还不只能停留于口头表扬,而应当把他们推到为班级争光的大舞台上,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获得成功与众人的尊重,也有利于改变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成见,让他们体验班级主人的自豪感。

这些成员往往具有那些“学习尖子”们所不具有的一技之长,只要我们巧妙地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那么改变他们的自我认识与处境并不困难。

笔者所教班级的教室门锁坏了,早读课前师生都束手无策,结果一位后进生将门锁捣开并修好,同学们也因此对他刮目相看。

我抓住机会做了那位同学的思想工作,后来他有了长足的进步,与之为伍成群的几位学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当然,我们发现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特长的时候,要加以正确引导才能肯定。

千万不可以嗤之以鼻,认为这些“雕虫小技”无益学习而讥讽乃至叱骂,而要将这些学生的兴趣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发挥其积极作用。

3、做好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力,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