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

1.属于观察性研究范畴。
(暴露在研究之前就客观存在,不是人为给予的)
2.设立对照组。
3.属于由“因”到“果”的研究。 3.能验证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三)研究类型
1. 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是队列研究的基本形式,研究开始时结局 尚未出现。 2. 历史性队列研究(historical cohort study) 又称回顾性队列研究(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研究者根据已掌握的研究对象 在过去某个时点的暴露情况进行分组,研究开始 时结局已经出现。 3. 双向性队列研究(ambispective cohort study)
①RR>1 危险因素,RR越大,联系强度越强; ②RR<1 保护因素,RR越小,联系强度越强; ③RR=1 研究因素与疾病无联系。
• RR的点估计值(样本值)
• RR的95%可信区间(总体范围):
RR U , RR L RR
11.96 / 2
2.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 AR)
四、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步骤: • 资料正确性和完整性检查; • 描述性分析:
– 包括: 研究对象的组成及人口学特征;随访 时间、经过、失访情况及结局发生情况;两 组的可比性及资料的可靠性(偏倚情况)等。
• 推断性分析:
– 暴露与结局的联系及其联系强度分析。
(一)率的计算
1.累积发病率 (cumulative incidence rate, CI)
图2. 队列研究类型示意图
三、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确定研究因素
• 在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基础上确定暴露 因素。 • 对暴露因素必须明确规定,如性质、时间、频 率、强度、方式等。 最好将暴露定量。 • 应明确划分暴露与非暴露人群的界限以及暴露 因素分级标准。 • 除暴露因素外,还要同时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 学特征和可疑混杂因素资料。
又称特异危险度、率差(rate difference, RD), 指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 亡率(I1)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I0) 之差,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某暴露因素的 程度。 或
AR与RR的意义不同 :
• 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增加相应 疾病危险的倍数,具有病因学意义。 • AR则一般是对人群而言,说明暴露人群 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 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 数量的疾病发生,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 卫生学上的意义。
2.随访:
• 随访方法:
– 同基线调查 – 对两组的随访方法要相同,且保持不变。
• 随访内容:
– 同基线资料 – 重点是结局
2.随访:
• 观察终点(end-point):
– 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结果。(注意失访情 况) – 观察的终止时间:指整个研究可以得出结论 的时间。(与暴露-结局的联系强度、潜伏 期长短有关) – 随访的间隔与次数:依结局出现的速度、研 究的人力、物力等条件而定。(一般慢性病 1-2年1次)
• 人年数 = 观察人数 × 观察年数
人年的计算:
• 以个人为单位计算暴露人年(精确法):
– 适用于样本不太大时。
• 用近似法计算暴露人年:
– 适用于大样本。该法计算简单,但精确性较差。
• 用寿命表法计算人年:
– 该法计算简单,并有一定的精确度。
3.标化比
适用于研究对象数量较少,结局发生率较低的 情况。(在职业病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
• 适用于研究对象数量多的固定队列。 • 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整个观察期内 发病人数作分子来计算。
2.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ID)
或称人年发病率。适用于动态人群, 分子为随访期间发病人数,分母则是人年 数。 • 以观察人年为单位计算的发病率带有瞬时 频率性质,称为发病密度。
1.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
2.可直接获得发病率(死亡率),可直接计算 RR和AR等联系强度指标,分析暴露的病因作 用; 3.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关系明确,偏倚较少,可 用于验证病因假设; 4.可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5.样本量大,结果比较稳定。
六、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二) 缺点
1.所需样本大,研究时间长,费人力、物力;
1.选择偏倚的防止: • 选择偏倚一旦产生,就很难消除。 • 控制方法:
– 设计时,要采取正确的抽样方法、严格选择研 究对象的标准。可选择便于随访的人群、采取 “知情同意” 和 扩大样本。 – 实施中,尽量全面随访,避免失访(失访率应 低于10%)。 – 结论时,充分估计失访对结果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常见偏倚的预防:
(一)常见偏倚的种类:
• 2.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
– 是在获取暴露、结局或其它信息时存在系统 误差而造成的偏倚。 – 又称错分偏倚(misclassification bias),
包括:暴露错分、疾病错分。
– 原因:仪器不准确、检验或调查方法不统一、 诊断标准不明确等。
(一)常见偏倚的种类:
2.研究人群:
• 非暴露(对照)人群的选择: 尽可能保证 与暴露组的可比性。
– 内对照:同一研究人群中无暴露或暴露水平 最低者。(可比性好) – 平行对照(外对照):在另一非暴露人群中 选择非暴露组。( 研究职业暴露时常用) – 总人口对照:指将暴露组与全人群作比较。 – 多重(种)对照:
(四)确定队列大小
(四)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
• 将暴露分为不同水平来分析,即计算各 暴露水平的发病(死亡)率、相对危险 度和率差等指标。 • 必要时,应对率的变化作率的趋势性检 验。
五、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
(一)常见偏倚的种类: • 1.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 原因:样本不是总体的一个无偏代表。 – 最常见、有时不可避免的是失访偏倚,如:研 究对象迁移、外出、死于非终点疾病、拒绝继 续参加等均作为失访。
(1)标化死亡(发病)比(SMR)
指被研究人群实际死亡(发病)人数与以全 人口死亡(发病)率计算的预期死亡(发病)人数 之比。

SMR =实际死亡(发病)数/预期死亡(发病)数 危险因素;
• SMR > 1
SMR < 1 SMR = 1
保护因素; 无联系。
3.标化比
(2)标化比例死亡(发病)比 (SPMR)
一组人群。
1.固定队列(fixed cohort):
指研究人群都在某一固定时间或一 短时期之内进入队列,直至观察期 结束,成员几乎不发生变动。
2.动态人群(dynamic population):
指队列确定后,新成员可随时加入, 原有成员也可不断退出。
(二)基本原理
图1
队列研究示意图
队列研究的特点:
2.信息偏倚的防止: • 方法:
– 调准仪器; – 严格各项检验或调查操作; – 统一、明确各项标准; – 培训调查员等。
(二)常见偏倚的预防:
3.混杂偏倚的防止: • 方法:
– 设计阶段:限制、配比、随机化。 – 分析阶段:
• 分层分析 • 多因素分析 • 计算标准化率等
六、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一)优点
5.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也叫人群病因分值(PEF ),指总人群发 病率或死亡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总人群发病 (或死亡)的百分比。 PAR%=(It - I0) / It×100%

• RR、AR、AR% 说明暴露的生物学效应,即暴 露的致病作用大小。 • PAR、PAR%则说明暴露的社会效应,即暴露 对人群的危害程度,以及消除这个因素后可 能使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减少的程度。 (既与RR和AR有关,又与人群中暴露者的 比例有关)
队列研究
一、概述
(一) 定义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是将特定人群按照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 暴露程度分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对照组), 随访适当长的时间,比较两组或多组之间结 局的差异,以研究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 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队列:指有共同特征或暴露于某一因素的
1.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
(1)非暴露人群或一般人群的发病率(P0);
(2)暴露人群的发病率(P1)或相对危险度(RR); (3)要求的显著性水平(α值); (4)效力(power):或把握度(1-β)
(四)确定队列大小
2.样本量估计的方法
(1)查表法(略) (2)公式法:
Zα:α的标准正态差;
Zβ:β的标准正态差。
(二)确定研究结局
• 结局(outcome): 终极结果(如发病或死亡)或中间 结局(如血清抗体、血糖、血脂等达到 某个水平);定性或定量。 • 结局的判定要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并 在研究的全过程中严格遵守。 • 除主要结局外,可同时收集多种可能的 与暴露有关的结局。
(三)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 计算公式与SMR相同。 • 以全人口中某病因死亡占全部死亡的比例
来计算预期死亡人数。
(二)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 当样本量较大,P 和(1-P)都不太小时, 样本率的频数分布近似正态分布,可用 μ检验或卡方检验。
• 如果率比较低,样本较小时,样本率的 频数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可用直接概 率法、二项分布或泊松分布检验。 • SMR或SPMR的检验可用卡方检验。
(五)资料收集与随访
1.基线资料的收集内容: • 暴露状况
– 暴露量、暴露时间、方式等
• 疾病与健康状况;
– 进行病因研究时,应在研究对象中排除已患有 所研究疾病的人。
• 其它有关情况
– 人口学资料及混杂因素
(五)资料收集与随访
• •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