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保证船舶具有适度的稳性
第一节 稳性的基本概念
一、稳性概述
1. 概念:船舶稳性(Stability)是指船舶受外力作用发生倾斜,当外力消失后能够自行回复到原来平衡位置的能力。
2. 船舶具有稳性的原因
1)造成船舶离开原来平衡位置的是倾斜力矩,它产生的原因有:风和浪的作用、船上货物的移动、旅客集中于一舷、拖船的急牵、火炮的发射以及船舶回转等,其大小取决于这些外界条件。
2)使船舶回复到原来平衡位置的是复原力矩,其大小取决于排水量、重心和浮心的相对位置等因素。
SMGZ (9.81)kNm
式中:
GZ:复原力臂,也称稳性力臂,重力和浮力作用线之间的距离。
◎船舶是否具有稳性,取决于倾斜后重力和浮力的位置关系,而排水量一定时,船舶浮心的变化规律是固定的(静水力资料),因此重心的位置是主观因素。
3. 横稳心(Metacenter)M:
船舶微倾前后浮力作用线的交点,其距基线的高度KM可从船舶资料中查取。
4. 船舶的平衡状态
1)稳定平衡:G在M之下,倾斜后重力和浮力形成稳性力矩。
2)不稳定平衡:G在M之上,倾斜后重力和浮力形成倾覆力矩。
3)随遇平衡:G与M重合,倾斜后重力和浮力作用在同一垂线上,不产生力矩。
如下图所示 第三章 保证船舶具有适度的稳性
例如:
1)圆锥在桌面上的不同放置方法;
2)悬挂的圆盘
5. 船舶具有稳性的条件:初始状态为稳定平衡,这只是稳性的第一层含义;仅仅具有稳性是不够的,还应有足够大的回复能力,使船舶不致倾覆,这是稳性的另一层含义。
6. 稳性大小和船舶航行的关系
1)稳性过大,船舶摇摆剧烈,造成人员不适、航海仪器使用不便、船体结构容易受损、舱内货物容易移位以致危及船舶安全。
2)稳性过小,船舶抗倾覆能力较差,容易出现较大的倾角,回复缓慢,船舶长时间斜置于水面,航行不力。
二、稳性的分类
1. 按船舶倾斜方向分为:横稳性、纵稳性
2. 按倾角大小分为:初稳性、大倾角稳性
3. 按作用力矩的性质分为:静稳性、动稳性
4. 按船舱是否进水分为:完整稳性、破舱稳性
三、初稳性
1. 初稳性假定条件:
1)船舶微倾前后水线面的交线过原水线面的漂心F;
2)浮心移动轨迹为圆弧段,圆心为定点M(稳心),半径为BM(稳心半径)。
2.初稳性的基本计算
初稳性方程式:MR = GMsin
GM = KM - KG
第三章 保证船舶具有适度的稳性
第二节 初稳性计算
一、初稳性衡准指标GM计算
1. GM = KM - KG0 - GMf
式中:KM —— 横稳心距基线高度(m),KM = f(dm);
KG0 —— 船舶重心距基线高度(m)。
2. KG0计算
0iiPZKG
式中:Pi—— 组成船舶总重的第i项载荷重量。
Zi—— Pi载荷的重心距
基线的高度(m)。
Zi确定方法:
(1)估算法
(2)利用舱容曲线
(3)以舱内载荷的合体积中心或
舱容中心作为舱内载荷的
合重心。
二、货物移动对稳性的影响及计算
1. 货物移动→排水量(吃水)不变→KM不变→δGM=-G0G1
2. 平行力移动原理:P*Z=Δ*G0G1
3. 货舱装满时,轻、重货等体积对调
PH-PL=P
PH*SFH-PL*SFL=0
三、少量载荷(Pi10%)变动后GM计算
若设Pi变动前后KM = 0,则:
121iPiiPKGZGMGMP
式中:GM1、GM2 —— 载荷变动前、后船舶
的初稳性高度(m)。
四、悬挂载荷对GM的影响 P*ZGM=dD第三章 保证船舶具有适度的稳性
设悬挂物重P吨,其初始重心至悬挂点的垂 直距离l,船舶的横倾角,则:
0sinsinRMGMlP
0sinlPGM
即悬挂载荷对GM影响值为:
lPGM
因GM值等于将载荷P垂向移至悬挂点所产生对GM影响,所以称悬挂点为悬挂载荷的虚重心。
五、自由液面计算
xfiGM
式中:——液体密度(g/cm3);
ix——自由液面对其横倾轴的惯性距(m4),常用公式有:
梯形液面:
22121248xlibbbb
其中:l —— 舱长(m);
b1、b2 —— 前、后边宽(m)。
矩形液面:
312xlbi
其中: b —— 矩形边宽(m)。
第三章 保证船舶具有适度的稳性
第三节 大倾角稳性及计算
一、大倾角稳性与初稳性的区别
1. 大倾角时,不再等容倾斜,倾斜轴不再过初始漂心F;
2. 横稳性不再是定点,而随横倾角变化而变化;
3. 大倾角稳性用GZ衡量稳性大小,不能直接以GM0作为其衡准指标。
二、大倾角稳性的表示方法
1. 基点法
MR = GZ = (KN - KH)
式中:KN —— 形状稳性力臂(m),KN = f(,),可从“稳性横交曲线”中查取;
KH —— 重量稳性力臂(m),KH = KGsin,
通常取:
0xiKGKG
GZ —— 复原力臂(m),GZ = KN - KH。
2. 假定重心点法
)(sin)(0mKGKGZGGZAAA
式中: GAZA—— 假定重心高度的静稳性力臂;
KGA —— 假定重心高度。
3. 稳心点法
)(sin0mGMMSGZ
式中: MS —— 剩余静稳性力臂,(m)。
第三章 保证船舶具有适度的稳性
第四节 静稳性曲线
一、静稳性曲线的绘制(MR = f()或GZ = f())
二、静稳性曲线的特征值
1. 曲线在原点处的斜率GM
2. 横倾30处的复原力臂GZ|=30
3. 最大复原力臂对应的横倾角smax(极限静倾角)
曲线最高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值。
4. 稳性消失角v
在 smax且MR = 0所对应的横倾角。
5. 曲线上反曲点对应角im
通常为甲板浸水角。
6. 静稳性曲线下面积A2-1
表示复原力矩MR所作的功AR(倾斜后船舶所具有的位能)。
◎ 大倾角静稳性的衡准指标:GZ|=30、smax、v和AR。
三、影响静稳性曲线的因素
1. 对于特定船:与KG和有关。
2. 对不同船:与船宽B、干舷FB等因素有关。B增大时,GM和GZ|=30增大,smax和v减小。FB增大时,GM不变,但可提高大倾角稳性。
第三章 保证船舶具有适度的稳性
第五节 动稳性曲线、对船舶稳性的要求
一、与静稳性的区别
静 稳 性 动 稳 性
受力性质 静态外力作用 动态外力作用
表 征 复原力矩MR(力臂GZ) MR = GZ MR所作功AR(力臂ld) AR = ld
平衡条件 当MR = Mh时,船舶平衡于静倾角当AR = Ah时,船舶平衡于动倾角
静倾角s:船舶在静力作用下的最大横倾角。
动倾角d:船舶在动力作用下的最大横倾角。
二、动稳性的衡准指标
1. 稳性衡准数K的计算
minminhhwwMlKMl
式中:Mhmin、lhmin—— 最小倾覆力矩和力臂,即使船舶发生倾覆的最小 动倾外力矩和力臂;
Mw、lw—— 风压倾侧力矩和力臂,即设定的恶劣海况下风压对船舶的动倾力矩和力臂。
2. Mhmin求法
①绘制动稳性曲线ld = f()
利用动稳性曲线是静稳性曲线的面积曲线原理绘制。
②在ld = f()曲线上作两项修正:
横摇角i修正
进水角f修正 第三章 保证船舶具有适度的稳性
③按定义在曲线上量取lhmin(Mhmin = lhmin)
3. Mw计算
wwwwwAZPlM)(f
式中:Pw—— 单位计算风压(t/m2),Pw=f(航区, Zw);
Aw—— 船舶横向受风面积(m2),Aw = f(dm);
Zw—— Aw中心距水线距离(m);
lw—— 风压倾侧力臂(m),可从船舶资料中的风压倾侧力臂图表中查取。
三、对船舶稳性的要求
1. 我国2004年《法定规则》对非遮蔽航区海船的稳性基本要求:
经自由液面修正后,船舶在整个航程中必须同时满足五项基本衡准要求:
(1) GM 0.15m;
(2) GZ|=30 0.20m,当f<30°时由GZ|=f 代替;
(3)θsmaxmax{25°, f },当船舶宽深比>2.0时,该要求可适当放宽;
(4)θv 55°,99和04版《法定规则》该项要求已被取消。
(5) K 1.00
2. 对国际航线海船的稳性衡准要求
我国99《法定规则》和IMO规定:经自由液面修正后,船舶在整个航程中要求同时满足:
(1)GM 0.15m;
(2)复原力臂曲线在横倾角0°~30°之间所围面积应不小于0.055m·rad;
(3)复原力臂曲线在横倾角0°~40°或进水角中较小者之间所围面积应不小于0.090m·rad;
(4)复原力臂曲线在横倾角30°~40°或进水角中较小者之间所围面积应不小于0.030m·rad;
(5)GZ|=30 0.20m;
(6)θsmax 30°,至少不小于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