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市场上中国产品还比较少见,90年代后大量的轻工业产品和日用品已经出口到国外。
特别是进入2000年后,中国的产品已成为世界市场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现在的中国制造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中国更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制造业大国。
一、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一)中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地位在中国这样一个工业化进程还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我国最大的产业。
2006年制造业的从业人员达3351.6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28.61%,直接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34%,贡献出口额的94.5%。
一直以来,制造业都是我国经济的发动机,1953-1998年间,我国GDP的年平均增长为7.8%,而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为17.6%。
制造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也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34%到2010年的35.2%。
因此,制造业对中国财政收入和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
(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加入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加入WTO更是促进了中国的外贸发展。
中国贸易量一直呈现增长趋势,1978-2005年均增长16%以上。
据估计2020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的比重将达25%-20%。
中国制造显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伴随着发达国家的产业调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以及加工制造环节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制造业也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及制药厂都把生产网络扩大到了中国。
跨国公司也将中国视为其重要的采购基地,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在中国有投资企业。
例如,家乐福和大约1000家中国生产商建立了关系,2004年家乐福输向世界30多个国家的货物都是在中国加工生产的。
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制造业大国,中国正在逐步向世界制造中心迈进。
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优势(一)劳动力成本低中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丰富且廉价,这是吸引外资的一大原因。
正是因此,价格低廉的中国产品才能不断地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资本占劳动比只是国际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是美国的十分之一。
2005年大陆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22%,2010年,大陆工厂工人每小时的报酬是8.62美元,而美国南部是21.21美元,所以制造业的高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劳动力价格的低廉,。
(二)资源较丰富中国在能源供应及资源开发上都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土地,煤炭,石油,天然汽,渔业等资源都相当丰富。
并且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资源的开采率和利用率也在不断的提高。
2004年中国石油产量达1.74亿吨,居世界第五。
钢铁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第二大产业,近年来钢铁产业的对外贸易量增长迅速;石化工业也是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的炼油能力已经达到了3亿吨,其中一次加工的能力超过了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
所以很多外资企业瞄准中国这个巨大的资源基地,在中国投资设厂一方面减少运输成本,一方面又可以利用中国的销售市场。
(三)发达国家的产业调整给中国的制造业提供了机遇以美英为首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这些国家着重发展的是信息技术以及高科技产业。
近些年来,制造业利润减少及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发达国家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高污染的产业都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次制造业发展的契机,很多跨国公司开始直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
中国凭借着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和销售市场,丰富的资源及巨大的外汇储备吸引了发达国家的眼球,成了跨国公司的重要采购地,这使得中国制造业的生产力越来越强,产品的供应越来越丰富,同时产品质量也越来越高。
同时,中国制造的商品开始逐渐进入国际市场的主流渠道,尤其是快速消费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中国甚至被称为“世界工厂”。
(四)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得益于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等相对于美国等国家较低的优势,中国制造的产品综合成本较低,因此能够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价格优势使得中国制造出现在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鞋类等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是第一位;计算机,手机和办公设备等的占有率也在不断上升。
有人曾在美国做过实验,如果不用中国制造,当地人民的生活成本就会提高很多。
三、中国制造遇到的挑战(一)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中国制造的产品一直是以较低的综合成本取胜的,但是现在劳动力成本等渐渐升高,成本优势已经开始减弱。
以中美两国为例,中美的生产成本差距开始缩小,美国的生产成本只比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高5%到10%左右,美国在成本降低的同时,其生产率也大大超过中国大陆。
两国生产成本差距缩小的原因是中国的土地价格、原料价格、物流成本都在不断攀升,大陆不少商业用地的价格已经超过了美国;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每年增长约10%,2005年大陆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22%,而2010年已经上升到31%,这就使得我国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逐年降低。
因此,部分企业开始回流美国。
(二)人民币升值,出口利润减少2005到2010年间,人民币升值幅度达20.7%。
人民币的升值对出口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出口减少而且企业的利润也在不断下滑。
绍兴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金伟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绍兴的绝大多数轻纺企业70%的产品是用于出口的,如果人民币汇率上升1%,绍兴县出口将亏损3000万元至4000万元。
(三)高耗能的工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在中国的制造业中加工贸易占到出口总额的55%,在一般的贸易中,资源型产品贸易又占了很大比重,许多产品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的工业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以将高污染的工业移向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可能已经逐渐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目前,中国的石油产量是世界第五位,石油进口量为1.2亿吨。
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4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可见中国的高耗能和高污染。
(四)产品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品牌中国目前的制造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为世界打工,属于中国“代工”,产品附加值极低。
富士康制造一部4000元的苹果手机,只能得到6块钱的报酬。
中国经济已经起飞了30年了,虽然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是仍未创造出世界顶尖企业,我们的许多企业还只能给别国打工。
缺乏自主品牌的中国经济一直享受着人口红利,有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但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苦力又能卖多久。
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再过15年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样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又能为中国带来多少财富呢?(五)贸易摩擦增多身处危机中的欧美国家越来越意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因此不断扶持本土制造的崛起。
由于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三大贸易体和第二大出口国,因此中国成为这一轮全球贸易保护风潮针对的首要目标,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贸易摩擦都针对中国。
2004年和2005年间,加拿大对中国部分商品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是外国首次对中国商品实施反补贴措施;美国众议院也于2005年7月27日通过《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对中国商品进行反补贴措施。
随后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例如中美轮胎战,光伏产品战等。
很多国家的本土企业也将中国企业称为掠夺性的企业,导致双方的关系紧张,中国在他国的商品城也多次遭到焚毁。
而由于我国贸易救济措施的不完善,更大大减弱了我们在贸易摩擦中的抗衡力度;一些标准没有和国际接轨,也是引发贸易摩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切都严重影响着我国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
(六)需求减少2012年广交会上,累计出口成交出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下滑,成交仅360.3亿美元,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了4.8%和2.3%。
更令人担忧的是,占据我国市场份额半壁江山的欧美传统市场成交出现明显下滑。
导致需求减少的原因有:一是由于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不振;二是美国,日本等国的传统制造业开始强劲复苏;2011年中国国产汽车的销售量只增长了2.45%,而美国通用汽车销售量的增长达到了46%。
三是中国的制造业受到了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四、中国制造业的出路(一)充分合理地利用劳动力资源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是却出现了北大学生去养猪的事件,这说明中国人才培养的不合理。
中国应该积极鼓励并帮助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去研发先进的技术,鼓励公司自主研发,还要完善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效率,低耗能,高附加值的转变中国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尤其是面临着美国制造业的复苏和我国成本优势的减弱,我国必须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大力发展科技。
环境的不断恶化也给我们敲响了环保的警钟,中国政府必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企业要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走出低碳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树立品牌意识中国产品一直都是低质廉价的代名词,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在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不能继续为世界“代工”,而是要实现中国“智造”。
我国应该培养一些国际知名品牌,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形象,海尔彩电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据2002 年美国最大区域零售商(Ames)的统计数据:到2001 年圣诞节为止,中国制造的彩电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仅次于日本,海尔彩电的定货量已突破30 万台。
海尔的环保洗衣机凭借着先进的科技也赢得了日本,欧美等国消费者的喜爱。
但是在中国像海尔这样的品牌是屈指可数的。
(四)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以来都超过了70%,而美国服务业的发展并非以制造业的衰退为代价,而是通过为制造业提供新的服务来拉动制造业的发展。
在制造业普遍成熟的时代背景下,制造业的更大发展必须靠新型的服务型制造来实现。
服务型制造强调顾客的利益,包括顾客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产品和服务,最终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另外,服务型制造还可以通过增加形象设计,广告,维护等服务内容是产品形成同质化差异。
这可以促进中国代工到中国智造的转变,也是产品价值增值的源泉。
参考文献:1.孙岩林,《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黄兆银,王峰,《全球竞争中的中国制造》,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