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槙文彦的建筑哲学姓名:陈楠学号:1001105 班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摘要]:在不断变化的文脉中,槙文彦坚守着现代主义运动的原则。
槙文彦很清楚它的优缺点,并且努力通过对复杂性的认识和包容以及想象力的强化来拓展它的能力。
槙文彦也是一名城市主义者,他的城市理论是他重要的贡献之一。
[关键词]:现代主义文脉城市建筑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of FumihikoName: Chennan ID: 1001105 Class: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Abstract: In the changing context, the Fumihik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the modern movement. Fumihiko clearly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efforts by the complexity of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and strengthen the imagination to expand its capabilities. Fumihiko also a city of advocates, the city of his theory is one of his important contribution.Key words:Modernism context urban architecture1. 引言槙文彦说:“建筑不应该仅仅表现它所处的时代,而应该超越它所处的时代。
”这句话暗藏着槙文彦对建筑的看法。
首先,建筑的职责是扮演文化的传承者。
通过这个角色,建筑对它所处的那个时代做出放映和体现。
其次,建筑必须在物理上和心理上克服所处的时代的条件限制并且体现永恒的信息。
槙文彦生长于日本关西区的东京,他的许多同事和学生都从别的地方去到那里。
这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外界来说还是很难理解的。
日本不同的地区有自己的法规和行为方式,一个关西的孩子是非常独特而且容易被看出来。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槙文彦的道德规范和保守的作风。
槙文彦是一个国际化的和大都市化的人物,曾经在美国求学,并且在世界的许多地方进行过旅行、演讲和建设。
在他轻盈的建筑中,既有着浓厚的日本特色,也有深厚的西方历史。
槙文彦继承了日本人那种在矛盾的环境中游刃有余的能力,把传统精神和先进技术融和在一起,并且非常轻松地把保守主义和最理想的现代理念结合在了一起。
他在不同文化中的特殊的视角,这让他能够从西方理性主义中提取某种认识,并且用他所继承的背景中的感性成分来对它进行丰富。
他的作品保留着对当地的场所和传统的认识,传达出人类的情感、尽管他采用的是全球化的技术和当代的材料和技术。
他成功地用全球化的技术手段展现了地方性和人文精神。
他用抽象的语言达到了这个目的,把建筑构造当成了他的工具。
2. 空间和形式组合对空间和时间本质的理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建筑中的空间和时间的特殊定义,是从知识、信仰、技术和特殊文化的需要发展而来。
其中任何一项发生变化都会使影响空间划分的政治、社会、功能和美学因素发生转变。
20世纪的日本显然是受到了反映在社会和政治空间上的转变的影响。
2.1空间槙文彦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在技术可能性的前提下的空间创造非常重视,正如他的文章中所写到的:“现代技术在实际建成的环境中创造的新的空间关系不仅仅是根据技术的可能性来创造的。
”因此,设计直接的来自于内部空间的生成。
他说:“我会用内部空间的形式来决定每一个部分是什么东西,然后再塑造整体的形象。
”这种设计方式和他的现代主义立场是一致的。
然而,在槙文彦的建筑中,内部空间有着先于外部形式的重要性,这种对根据功能而形成的空间进行的排列和连接的本质,也可以被看做是从日本自封建社会时期就非常普遍的布局技术发展而来的,这种技术是建立在分别构思的空间单元的连接之上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槙文彦的作品证明槙文彦TEPIA宇宙科学馆设计草图了他对适应的空间标识、通路的认识以及立场的发展过程,这些因素都是对特殊环境的状况和需求做出反应的结果。
这些空间元素也体现了他关注内容的范围之广,提出了超越针对单个建筑提出的专门的解决方案。
他把新的空间划分和围合的模式、新兴的表现、控制和保护的全球化方法结合到设计中来。
2.2形式组合镇文言早期的论文和设计中体现了一种概念化的理论和实用理论的融合。
理论文章是以如何在实际建成的形式中得到实现的概念化的设计为支持的。
它们在设计建成的作品中经受检验,并且有槙文彦或者他的助手们坦率地判断它们的成功或者失败。
槙文彦的形式理论所探讨的可能的调整方法是“形式的组合”,就像从传统的角度上所理解的“大形式”和“形式组群”那样,他的形式集的想法来自于他对日本传统农村模式的理解。
在《形式集研究》中,槙文彦第一次采用了“巨构”这个词语,虽然这个词在槙文彦在美国教书的时候已经提过了。
槙文彦把巨构定义成:“一个巨大的框架,可以把城市的各种功能或者城市的一部分包括在里面。
今天的技术使之变得可能。
从某种程度讲,它是一种人造的地貌特征。
它就像意大利那些村庄建于其上的高山。
”槙文彦把巨构定义为城市调整的三种可能性之一。
虽然槙文彦认识到了巨构作为一个新的概念的重要性,但是他最终因为它的巨大体量的永久性不适合处于变化中的文脉的原因而拒绝了它。
他更喜欢“形式组群”。
槙文彦的代官山区总平面图槙文彦的形式组群理论来自于强化不完整的、不可预见的、暂时的而且暗示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也许可以确定现在的城市状况,以及它的要求和复杂性。
3. 城市的可能性日本的城市和欧洲的或者美国的城市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不仅在空间组织和使用模式上有着概念上的区别,而且日本人能够接受的功能要求。
适当的空间分配、对于公共区域的定义和美学标准都跟西方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
因此,虽然现代建筑成功地融入到日本的城市之中,但是城市规划理论依然令人颇感担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城市本身的拒绝。
3.1背景槙文彦的城市研究和因此而形成的城市理论必须要放在20世纪60年代专业领域里中盛行的状态来看,当时,欧洲激进的先锋开始提倡“十人小组”的结构主义理论。
槙文彦的早期作品必须放在战后的日本的整体环境中看,当时解决日本城市危机的研究是现实而紧迫的:现实情况要求进行激进的城市改造。
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日本仍然被联合国列为一个“不发达国家”,在槙文彦的青年时代,东京市正在遭受着战争的恶果以及由于汽车和工业垃圾而遭受造成的污染带来的影响。
新的规划控制条件不断地进行着讨论和补充,但是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是没用的,因为它们很多都是直到重建工作完成之后出现的。
这座城市幸存下来的过去和正在形成的现在对槙文彦早期的思想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3.2新城市的设计由于槙文彦是在城市重建的时候进入东京大学的,所以他的设计重点理所当然地放在了城市的重建上面。
因此从他最早期的形式研究开始,槙文彦就是从城市这个角度开始工作的。
那些像槙文彦这样和丹下有联系的学生,接受了他激进的结构主义设计,这种设计思想成了“新陈代谢派”的出发点。
结构主义的观点最初来自于勒·柯布西耶,后来又经过了“十人小组”的演绎。
从整体上来说,《新城代谢:新城市的设计》中的论文提出了未来派的宣言,而槙文彦提出了用一个理性的、不受限制的设计方法来解决城市的动态变化问题,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实现形式组群的目的和手段,并且用新宿车站的设计阐述了这一概念。
3.3公共空间槙文彦最初的空间研究主要是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它主要关注的是公共空间的研究,因此,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与城市空间有关。
在西方人意识中的公共空间的概念对于日本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在他们的文化中,公共空间一定是界限分明并且具有一定私密性的。
他们的“中间的”或者“无”的空间内涵与西方公共区域的概念是大相径庭的。
今天,日本的“外部”空间仍然保持着一种与西方“规划”和“设计”概念相矛盾的特征。
因此槙文彦试图用“公共”空间的概念来定义一个具有日本空间定义中的半公共或者半私密特征的空间。
这些空间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的部分:首先是与中世纪教堂相关的开放空间或者称为“广场”,它也是日本最主要的允许公众进入的空间;其次是在槙文彦的一些论文和设计中被叫做“城市房间”的围合空间。
城市房间是从槙文彦的城市生长理论中发展而来的,例如,随着密度的增长,室外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封闭,最后形成了像室内一样的室外空间。
这种特殊的关于形式吞噬空间的形态思想有利于引导我们开始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
这些基本的形态学和功能上的指导形成了槙文彦再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所有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基本结构的基础。
4. 结语槙文彦先生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开发者,并不极端追求流于型式的后现代主义语汇,反而集中于思索现代主义开拓期的起源,以更为精细的手法尝试理性的表现,舍弃过于洁癖的思维方式,采取无终点的开放式设计。
其作品细部和质感的讲究更丰富的量体表现,而完成一个确切的品质是他一贯的风格。
参考文献[1] 张在元,阿尔巴罗,安德鲁,曼努埃尔. 槙文彦的空间精神——1993思路[J]. 建筑学报,1993,(12) .[2] 傅克诚. 日本的现代建筑家槙文彦[J]. 建筑学报, 1987,(03) .[3] 张在元. 未完的形象——槙文彦研究摘要[J]. 建筑学报, 1990,(07) .[4] 张在元. 槙文彦+张在元对谈——建设之路·建筑师之路[J]. 建筑学报, 1993,(02) .[5] 胡惠琴. 槙文彦荣获国际双奖访谈录——槙答日本《新建筑》杂志社记者问[J]. 建筑学报,1993,(09)[6] 王兴田. 日本现代建筑发展过程的启示[J]. 建筑学报, 1996,(06)[7] 槙文彦近年在海外的五个新作[J]. 世界建筑, 1992,(04)[8] 蒋秀中. 小议日本建筑文化[J]. 科技信息, 2009,(27) .[9] 伊.恩.尤尔琴柯, 欧.恩.日列兹年克, 顾孟潮. 日本建筑的哲学/美学观[J]. 南方建筑, 2010,(01)[10] 何普森,陈纲. 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嬗变——日本建筑模式的启示[J]. 高等建筑教育,200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