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概论名词解释

统计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1.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是统计所研究的属性和特征的原始、直接、具体的承担者。

2.统计标志简称为标志,它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统计指标简称为指标,是综合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

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

3.品质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的名称,其标志表现一般用文字来描述。

数量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是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的。

4.数量指标是说明总体规模大小、数量多少的总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

质量指标是表明总体质量的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般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

5.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

它能从多个不同的方面综合反映总体现象的状况和发展变化过程,反映社会现象的因果联系、依存关系和平衡关系等。

6.变量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或名称)。

变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统计数据,变量的具体取值称为变量值。

7.分类数据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是用文字来表述的。

顺序数据是对事物之间等级差别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

该尺度不仅可以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还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优劣或顺序。

数值型数据是按照数字尺度测量的观测值,其计量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8.流量是指某一时间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算出来的数量,具有时间量纲。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测算出来的量,表示现象在某一点的状态,不具有时间量纲。

第二章1.统计报表制度是基层单位和主管机关按照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和报送程序,定期向上级机关和国家报告自身基本情况、计划执行情况和重要经济活动情况及其状况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2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3.重点单位是指在全部总体中虽然数目不多,所占比重不大,但就调查的标志值来说,却在总量中占很大的比重的那些单位。

4.典型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非全面调查。

5.经常调查是随着调查对象的变化,连续不断地进行调查登记,以了解事物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的调查方式。

6.调查对象是指需要进行研究的总体范围,即调查总体。

它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所组成的。

7.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点或时期。

8.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总体的所有单位一一进行调查的调查方式。

第三章1.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总体的内在差异,按照某一标志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区分为若干部分或若干组的统计整理方法。

2.简单分组就是对被研究现象总体只按一个标志进行的分组。

3.复合分组就是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的分组。

4.组中值指本组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值。

它代表组内所有单位的标志值的平均水平。

5.次数分布是指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总体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

6:总体按数量标志分组就形成变量分配数列,简称变量数列。

7.统计表就是用来表现统计资料汇总整理结果的汇总表。

8.累计次数是指数列中高于或低于某一变量值的次数总和。

第四章1.总量指标又称为绝对指标,对总体从数量上进行总括性描述,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

2.时期指标是反映了在某一段时间(时期)内发展累计的总数量的总量指标。

3.时点指标是反映了某一时刻(时点)瞬间的总量的总量指标。

4.相对指标也称为相对数,就是将两个有联系指标的数值进行对比的结果。

5.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指标的对比,用来反映事物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指标。

6.平均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某一变量的具体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7.众数是指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8.标志变异指标是表示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差别程度的大小,或者分布的均匀性的指标。

第五章1.时间序列是指将某一系列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而形成的数列,也称为动态数列。

2。

时期数列是由时期指标形成的,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都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屡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3.时点数列是由时点指标形成的,数列中每一个指标数值都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时间点上所达到的状态或水平。

4.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的平均数叫平均发展水平,在统计上又称为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5.逐期增长量是指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它表明本期比上一期增长的绝对数量。

6.定基发展速度是指以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比计算的发展速度。

7.年距发展速度是指报告期发展水平与上年同期发展水平之比。

8.长期趋势是指某种现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向上或向下发展变动阶趋势。

第六章1.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指数是指用来测定一个变量对于一个特定的变量值大小的相对数。

狭义的指数是指因不同度量而不能直接加总的多种事物在不同时间对比的综合相对数。

2.综合指数是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在总量指标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被研究因素以外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固定下来,仅观察被研究因素的变动。

3.平均指数是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它是先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得的总指数。

4.同度量因素是把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渡到可以相加的指标的因素。

5.指数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指数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从狭义上说,指数体系是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6.因素分析法就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七章1.抽样推断法包括抽样调查和抽样推断两部分。

抽样调查是指按照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观察,获得各项数据。

而抽样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观察,获得各项数据。

而抽样推断则是进一步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根据抽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对研究对象即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和判断,达到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认识。

2.随机误差是指在遵守了随机原则的前提下,由于变量的随机波动而使样本结构异于总体结构而产生的估计误差。

随机误差是难以避免的。

但是却可以以概率论为理论工具对其加以研究、控制和估计。

3.抽样分布就是样本统计量的概率分布,它是对总体参数作区间估计的前提条件。

4.抽样平均误差是样本统计量或样本指标(样本平均数、样本比率等)的标准差,表示抽样估计的平均误差。

5.区间估计就是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给出一个随机区间,使该区间以一个给定的概率包含被估计的总体参数或总体指标。

6.置信度或概率保证度是调研者给定的,以样本指标为中心,宽度的随机区间包含总体指标的概率。

7.概率度表示标准正态分布随机变量以1 –a啊取值区间的宽度,与置信度一一对应。

8.抽样极限误差是在一定的估计可靠性下,区间估计的最大误差。

第八章1.相关关系是指变量之间客观存在的不严格的非确定性的数量依存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值是不固定的,当一个或若干个相联系的变量取一定的数值时,另一有联系的变量往往同时出现几个不同的数值,这些数值围绕着它们的平均值上下波动。

2.单相关也称为一元相关,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即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复相关也称为多元相关,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即一个因变量与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复杂依存关系。

3.在多元相关中,当研究因变量与两个以上自变量的相关时,如果把其余的自变量看做不变,只研究其中某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就称为偏相关或净相关。

4.相关系数即简单相关系数,是在线性相关的条件下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和方向的统计分析指标。

5.把有关联的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的具体表现按等级次序排列,形成X 和Y这两个序列数列,再测定这两个序列数列之间的相关程度,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相关指标,叫做等级相关系数,又命名为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6.回归系数在数学上称为斜率,它代表自变量x每变动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平均变动的单位数。

7.判定系数(又称可决系数)是对估计的回归直线拟合优度进行度量的重要指标,它表明因变量y的方差可由自变量x的方差所解释的程度,或表明y的方差中由x原因所引起的程度。

8.估计标准误差是指因变量的实际值y与估计值的平均离差。

它可用来衡量回归方程估计或预测精确度高低或者回归方程代表性大小,也简称为估计标准误。

第九章1.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

2.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地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3.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

产业活动单位是为生产核算而设立的,目的在于比较准确地反映各种类型产业活动的生产规模、结构等。

4.生产账户反映国内机构部门在核算期内通过生产过稈所创造的价值以及与此价值对应的收入形态5.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它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产品形态、价值形态和收入形态。

6.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7直接消耗系数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 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的数量。

8.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和政府对生产的参与程度和贡献程度,对生产成果——增加值所进行的直接分配。

9.最终消费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10.资本形成是指各机构单位通过经济交易获得或处理生产资产的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