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频时代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熊忠辉在数据、互联等传播技术发展与市场版图竞争的双重驱动下,传统电视媒体与各类新型视听媒介形态不断走向融合。
与传统电视台不同的是,IPTV、视频网站等新的视听媒介,不仅是视频节目的传输渠道,更是依托数字化、双向化等特点,成为掌握用户行为数据、使用偏好以创新内容生产和营销传播的重要平台。
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在2014年已经超过5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地面手持终端成为电视屏之外的第二大屏,其覆盖人群和广告价值均与电视产生差异。
消费者可以通过(智能)电视机、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个屏幕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但这些分屏化终端又可以借助网络传输、接收盒等硬件实现收看的跨屏融合。
自2013年始,以传统电视台和视频网站为播出平台,电商、企业、视频、传统媒体等等纷纷通过参股、自投等形式进入视频行业,从节目制作、平台建设、营销开发到节目交易,各种整合行为层出不穷,可以说,一个大视频时代已经来临。
以互联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核心,一场新的生产方式变革正呼之欲出。
一、市场逻辑:数据化正在改变节目产业结构技术决定媒体,媒体决定内容,这是新媒介环境下不断突显的市场逻辑。
传统电视时代,节目的生产和播出几乎都由电视台掌控,随后,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的生产逐步从电视台剥离,相当一部分节目由社会机构制作,电视台仍然掌握着播出平台,但播出方与受众市场的关联是不紧密的,这就导致相当多的节目制作流于盲目。
视频网站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电视台垄断性的播出平台优势,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又打破了传统电视固定收看的模式。
视频媒体、终端电商介入的本来只是电视产业链中的渠道和下游环节,但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发展改变用户消费视频内容的方式,视频企业、电商和互联网企业能够更大程度掌握用户的消费行为,因而更加贴近用户。
特别是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更是对整个节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变革,单纯的观看模式正在被消费和收看融合的模式替代。
不论是什么形态的媒介,谁更拥有渠道优势,谁更接近受众(用户),谁能通过这两者传播优质内容,谁就越可能占有更广阔的市场。
尽管传统的电视制播模式仍然会因为节目生产模式的创新而继续存在,但智能和互联技术将毫无疑问给电视内容的生产带来结构性的变化。
视频网站成为电视台之外的又一个内容入口,这个入口连接着正在成长的未来用户群,其市场价值引人注目。
近两年来,视频行业的并购整合成为常态,包括优酷收购土豆、百度收购爱奇艺、阿里收购文化中国、优酷引入阿里巴巴等等,这都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视频企业、电商和互联网企业多为体制外的资本所创造,它们的运行更加灵活,以资本为纽带进行整合的可能性明显高于传统电视台。
频繁的资本合作背后,是资本市场对视频网站“入口”定义的肯定。
面对视频网站这个新入口,传统电视媒体也开始入局,在电视台之外铺设视频这条新的通路,湖南卫视、央视近来宣布节目在其官网上独播,上海文广牵手阿里巴巴娱乐媒体,或许就是传统电视媒体的逆袭。
随着电视的大规模数字化,从后台采集全部用户的播放数据成为可能,利用这些数据,不仅能够提供比抽样调查精确科学得多的收视率分析,还可以对用户的播放行为进行深度分析,节目的定制和广告的投放更加精准、效果评估更加清晰。
事实上,中国互联网BAT的三大巨头开始介入视频行业,也正是看中未来的消费和视频内容之间在数据应用上的关联性。
视频业的竞争由此变得更加激烈。
百度专注于搜索业务,拥有用户搜索数据和公共网页数据,对数据的获取、组织、分析和挖掘比较专业。
阿里专注于电商,拥有交易数据和信用数据,更容易挖掘出商业价值。
腾讯专注于IM(即时通讯)业务,拥有用户关系数据和基于此产生的社交数据。
相比传统电视台和当前的视频网站,这三家互联网企业拥有的大数据更加实际、更容易落地、盈利模式更清晰。
这些数据可以分析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从里面挖掘出政治、文化、商业等信息。
大视频时代,包括机顶盒、智能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类连线终端上的收视行为都可以被采集,对收视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使广告和节目的价值评估更加精确,利用这些数据还可以进行智能导视推荐、影视节目风险评估、用户流失率分析、植入广告分析、众筹可行性分析等诸多场景应用。
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视频将成为主流电视新生态,用户消费视频将呈现移动化、社交化和平台化,这些行为都将向大数据汇拢。
大数据的关键价值就是获取信息优势,从复杂的应用中把价值链清晰地解放出来,以此发现规律、预测未来。
大视频将进一步以用户为中心,而不再以生产者为中心,由大数据推动的行业变革,将会对整个视频业格局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二、参股与并购:多媒体平台全线建设的混合制传统的电视目前依然是第一屏,但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在PC、手机和PAD上收看网络视频。
数据显示,美国人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长接近5个小时,其中有1小时是花费在互联网在线视频上,且有85%的人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虽然传统电视的市场规模依然远远超过在线视频,但传统电视媒体和视频新媒体此消彼长的态势却非常明显。
2013年中国电视台的广告收入达到1302亿元,仅比2012年增长2.52%,收入增幅大幅下降了11个百分点,而2013年国内商业视频网站增长率达到42%。
美国的情况类似,2009年以来美国有线电视用户保持稳定地流失,目前为止已经流失了200万以上用户,根据尼尔森的数据,有500万美国家庭已经彻底放弃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服务。
而在线视频服务服务提供商Netflix和Hulu保持着快速的增长,2013年Hulu的付费服务Hulu Plus用户从300万增长到了500万,Netflix的用户从3036万增长到4143万。
因此,在互联网技术驱动的背景下,构建电影、电视、IPTV(VOD)、网络、手机多媒体的整合运营平台,集成储备多媒体视频平台运营所需要的优质、独有、高亮度的内容,从产业链上游的节目制作到链条终端的推广上线,以及横向的内容延伸和扩展合作,已经成为视频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打通全产业链以及整合平台的能力,将成为视听传媒行业下一阶段竞争的分水岭和必然需求。
事实上,互联网BAT三巨头近几年来在内容领域的投资,已经显现出它们对这种趋势的理解。
阿里巴巴先后入股华谊、布局电视盒子、投资文化中国、入股华数、投资优酷土豆,从艺人经纪的华谊,到内容制作的文化中国,再到内容分发的天猫盒子、优酷、华数,这一切连贯起来更像一盘布局整个文化产业链的“棋”。
百度在视频领域则采用“入口+内容”的策略占据两大领域,拥有百度视频搜索、百度影棒、今晚看啥等入口,同时布局自制剧、购买的内容等内容级的爱奇艺、PPS,形成百度系视频业务从用户搜索获取信息到观看内容的闭合环。
此外,百度的技术基因非常强大,仅基于视频大数据的智能推荐技术就能领先同行一大截。
某种程度上,百度系视频正在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像美国的Netflix一样的内容平台,通过大数据打造适合用户的影视内容,从而优化用户体验。
腾讯则集中精力在视频内容领域深挖,积极开展各种版权合作,以打造流量规模最大的视频库。
而乐视更是从内容、技术与资本这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全线入手视频行业,打造“颠覆传统电视”的“互联网电视”。
在数字化乃至数据化浪潮之下,传统电视台也必须加快速度进入互联网应用。
目前,大多数电视台仍然停留在传统制播模式中,自制或购买节目,有线电视网络、卫星电视网络以及地面电视网络等渠道负责将节目传输给观众,很少利用互联网及其数据来提升业务能力,传统的盈利模式越来越不清晰。
在这场呼啸而来的转型过程中,电视台必须拥有互联网电视的技术平台,在互联网视频平台上直接完成节目的播出传输,而这个技术平台需要巨大的技术和资本投入。
当前电视台自有的网络电视台在这方面比较匮乏,很难完成优质内容的有效传播,即使是宣布不再与视频网站合作的湖南台,其芒果TV要想完成在线独播任务,也还要走相当一段距离。
更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在中央倡导的发展混合制经济形势下,包括视频行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正在多元化。
2014年4月,国资委主管的华录百纳以25亿元收购蓝色火焰100%股权,成为A股迄今为止传媒行业最大的并购案,也是创业板最大的并购案。
蓝色火焰曾先后运作《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爸爸去哪儿》、《最强大脑》等多档一线栏目的内容营销,2013年切入制作领域,制作并运营电视节目《最美和声》《疯狂的麦咭》,出品电影。
主打影视剧制作的华录百纳收购蓝色火焰,可以“补充综艺节目投资制作能力和媒介运营能力”,实现“打通电视媒体产业链”的战略诉求。
传统企业近几年也纷纷加入并购文化产业的大军,如苏宁购买PPTV。
新PPTV 将通过投资等方式介入内容生产领域,在云计算、大数据、网络技术、社交互动上进行深耕,积极探索包括互动视频购物、剧情植入式消费、精准客户推广等视频,强化与苏宁电商的全新结合。
此外,境外媒体进驻中国市场提速,福布斯全球2000强的43家媒体娱乐企业中,有14家自2008年已在中国成立了合资企业,其中部分企业已建立了多家合资企业。
这些新型公司并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单纯的电影、电视剧或者文化传媒公司,而是拓展为影视、动漫、游戏、互联网、视频等集成业务平台。
这一系列多元化的参股和并购意味着,未来,传媒、娱乐、互联网、游戏以及动画等业务,也会越来越多地围绕数据等技术进行融合。
换而言之,传统电视所理解的制播分离正在窄化。
在制作领域,原来相对单一的节目将变成更丰富的内容产品,不同的内容之间相互融合,再用品牌来进行串接。
在播出领域,传统的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的渠道特征逐步向互联网演变,接收终端呈现出智能化、分屏化和跨屏化,传统的单向平台向集体验、数据分析于一体的互动平台发展。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渠道和内容也会进一步整合。
可以预见,各种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采取混合制经济形式,围绕着互联网应用全线打造多媒体平台将成为常态,过去泾渭分明的制播领域那种“制作—播出”的模式将难以适应移动性和消费性的多媒体应用,处于复杂、交互、多元的媒体环境,渠道和内容整合起来的内容生产将逐步形成“融合协作—制作—运营—开发—播出—评估—数据分析—融合协作”这样的闭合环。
三、以用户为核心:内容生产方式的整体性变革传统电视台难以掌握观众,观众是谁,在哪里,有什么喜好?这些信息的难获得性(收视调查公司只是弥补了一些不足而已),决定了传统电视的内容生产只能以制作者为中心。
互联网大大消除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碎片化,电视台传播的功能和优势将不再江山永固,运营产品、运营用户、运营商业成为传统电视台转型的必须动作。
视频媒体都将通过创新视频APP产品以建立完整的用户体系,掌握用户的收视行为、习惯、偏好、个人信息等资料,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体验的同时,为精准广告、在线交易等商业模式提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