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学”一词虽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出现,但真正赋予“美学”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却要迟至18世纪,而且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
2)“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以“美”“艺术”“审美经验”三者为主3)美学研究的三大分支:“美的本体论”“审美学”和“艺术哲学”4)前苏格拉底至苏格拉底时期美学思想三大代表性的理论:“毕达哥拉斯学派”“辩士学派”“苏格拉底”5)“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强调的是有关美的学说。
此派特别从数理的角度,主张美的度量﹑比例﹑秩序和和谐方面所具有的意涵6)“辩士学派”对于有关美的学说,主张一种“主观主义”。
此派认为美是有关于耳目所感受的快感7)柏拉图对美的观念是继承毕达哥拉斯的观念而来的,他认为美的本质存在于秩序﹑度量﹑比例﹑一致﹑和谐之中8)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观念言论有四项重点: 1.美就是令人愉快的善:因其为善,所以令人愉快 2.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对称与明确 3.美是有关尺度与秩序的东西 4.滑稽是属于丑的一种9)希腊化时期:伊比鸠鲁学派其伦理学主张的是一种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这种主张与连带影响美学的主张;斯多亚学派认为美的价值附属于道德的价值之下;折衷主义认为美包含秩序和度量,使得各部分都合乎比例;10)多玛斯的思维理论主要是出现在他的《神学大全》一书中11)黑格尔对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2)在20世纪的西欧美学思想发展中,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是首推克罗齐和弗洛伊德。
克罗齐被人称为新黑格尔主义者13)弗洛伊德虽然不是美学家,但他所倡导的精神分析学却深刻地影响了美学的发展14)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欧比较重要的美学理论和流派有:以马里坦和吉尔松为代表的“新托马斯主义美学”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美学”以阿多诺和马库赛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以索绪尔为代表的“阐释学的美学”15)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萌芽于西周末期,奠基于春秋战国时代16)先秦至两汉时期最重要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和亦儒亦道而又非儒非道德《易传》美学17)两汉的美学将先秦各家思想融会贯通,从而显示出具包含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在对美的追求上,《淮南子》将儒、道两家执着于内在人格的完善,转而朝向外部世界来发展18)汉代的《乐记》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阐述艺术规律的美学著作 .19)魏晋至唐中叶,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论述到艺术创造活动中审美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并提出了“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心随物以宛转”、“物亦与心而徘徊”的思想,藉以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20)唐中叶至明中叶时期的美学思潮的特点: 1.尚“传神”、主“写意”。
即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情趣日趋流行 2.重“道”轻“文”的反美学逆流一度抬头 3.“以禅喻诗”,借鉴禅宗佛学的有关内容,以探讨审美和艺术心理特征风气的盛行21)杜牧“文以意为主”的论点,开创了中国美学重“意”不重“道”的先声22)明中叶至清时期的美学思潮发轫者为明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李贽,继起着则有汤显祖、袁宏道等人23)在清初的美学领域内,出现推崇阳刚之美的美学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黄宗羲、贺贻孙和廖燕等人24)美的规律成为美学的专门术语,源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5)“美的规律”可归纳为四个定则:1.它是属于人的规律,只能对自由自觉的活动的人类适用 2.对象的审美性质或美,以及主体的审美意识或美感是深藏人心的 3.美的规律不但与客观(对象)的尺度有关,而且更与主体(人)的尺度有关 4.美的规律本身也有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是属于开放式的系统,而非封闭式的系统26)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数,美就在于数的比例、和谐。
数的和谐运动,大而言之,形成天体的和谐;小而言之形成人的内在和谐27)“审美对象”指的是能使人产生美的感受的事物28)“审美注意”是指人们进入审美状态的一种准备活动,表现为日常意识状态的中断,而专注于某种特殊的审美对象的活动29)美感成因的解释在美学史上有几种典型的说法:1)“摹仿说”认为美感产生于对于对象的摹仿2)“游戏说”认为美感产生于人的游戏活动 3)“巫术宗教说”认为美感是从一种神性崇拜中获得的 4)“劳动实践说”认为美感产生于劳动的过程30)美感经验形成的四个关键:(1)凝神专注(2)着迷(3)和谐(4)共鸣31)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和谐概念的是古希腊人,毕达哥拉斯用数的和谐解释宇宙的和谐,而人的灵魂也是数的和谐,人这一笑宇宙与大宇宙形成最大的和谐,美感于是产生32)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古典美在于精神和身体之间的均衡;法国艺术史家奥特克尔把它视为各种冲突的调解;另一位德国的历史学家威斯巴赫则把它视为理想化的结果,也就是现实和观念间的调和,并且创造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尺度33)西方美学史上对自然美的本质有下列看法:1)认为自然美在于自然物的物质属性 2)认为自然美的根源,或在某种超验的理念中,或在人的心灵中 3)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当做人和人的生活的暗示34)自然美作为美的一种特殊形式据哟哟自身的特点:1)自然美偏重于形式 2)自然美往往具有美丑两重性35)“科技美”主要是一种智美。
科学的精神主要是以理性、客观、步骤性的方式来探究自然界的“真”。
故“科技美”就在于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36)技术美学吧某一产品由许多功能良好的产品显示出的审美价值称为“功能美”37)美的形式有两种类型:“内在类型”“外在类型”他们的之间最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所体现的内容不同”38)形式美主要有三种自然属性—色彩、形体、声音39)形式美六种规律:整齐纯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相宜;节奏韵律;和谐一致40)人的需要是多式多样的,按其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41)在动机研究专家中,美国人格子那里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42)人类服饰穿着的动机学说1)保护学说 2)羞耻学说 3)装饰学说43)服饰装饰性的目的有八类:1)作为阶级符号的象征 2)作为财富的炫耀 3)作为肉体自我之扩张 4)借此显示优越感5)借此吸引异性 6)作为威吓敌人求得胜战的目的7)作为族群认同与信仰的目的 8)作为象征身份和地位的目的44)图形知觉的原则:1)图形与背景的分析 2)接近原则 3)类似原则 4)闭合原则 5)良好完形原则 6)连续性原则 7)共同命运原则45)“第一印象”通常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发面的印象46)“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47)“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夸大了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48)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邻近性因素 2)类似性因素3)互补性因素4)对等因素5)熟悉性因素6)个人因素49)社会的一般功能1)沟通的功能 2)承续的功能 3)整合的功能50)“自我角色”也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
主要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51)团体有两项基本法则(1)团体规范(2)团体角色52)“性别角色”是以人类性别差异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角色53)文化的构成有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54)服装的文化表现有三个方面:1)作为物质文化的服装;另一方面,服装加工缝制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人类的穿着方式 2)作为社会文化的服装 3)作为精神文化的服装55)“文化变迁”的特征:1)客观性 2)当外来文化具有相对优点时易发生文化变迁3)传统文化的宽度56)服装的价值观有八种类型:1)经济的服装价值2)感觉的服装价值3)理论的服装价值4)审美的服装价值 5)探索的服装价值 6)宗教的服装价值7)权利的服装价值8)社会的服装价值57)索绪尔是语言转向符号学的重要学者,不但提出了语言的共时性,也提出了语言“系统”与言语(文本)的区分,更奠基了符征、符旨二元一位论的符号学基石58)索绪尔认为每个记号都可以分为符征和符旨两种层面59)服装的主要功能:1)第一印象的传达功能2)人际关系的传达功能 3)感情的表达功能 4)自我表现功能 5)印象的操作功能60)米德认为,人类的相互作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61)服装的信息传递从六个方面说明:1)自我同一性2)价值3)感情4)态度5)个性 6)状况62)人体的形态美(一)审美尺度63)在“审美尺度”的理论中,最具代表的就要算是“黄金比例”的论点,他约为1.618:1或1:0.618的比例关系。
而1.618这个比值即被称为“黄金比例”64)中国古代妇女红妆的风尚最晚在秦汉已经兴盛65)早在战国时便已经出现画眉之风66)服饰产品的构成,也涵盖“材料”“结构”“形式”“功能”这四种基本属性67)材料:是构成服饰产品系统的要素68)结构:一般所谓的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69)形式:产品的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是由一定的色彩、线条、形体,表现于服饰产品的外部70)功能:涵义是;具有一定材料、结构和形式的产品与处于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实现某种价值71)查尔斯·沃斯是被喻为“高级流行服装之父”的英国籍服装设计师72)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流行界,一些来自于日本的服装设计师对西方流行服饰审美价值的发展带来相当大的震撼,以被喻为“魔术师与艺术家组合体”的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最具代表性73)维维恩·韦斯特伍德被喻为“20世纪后期流行服饰之后”74)影响服饰审美价值变迁的因素1)“思想价值因素”的影响2)“政治因素”的影响3)“经济因素”的影响 4)“社会因素”的影响5)“文化因素”的影响6)“战争因素”的影响7)“科技因素”的因素75)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在功能特质上的表现具有四个主要意义:1)自我表现2)美感追求3)祈福纳吉4)教化意义76)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尊卑贵贱。
77)最早使用美学这一术语作为科学名称的,是在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人鲍姆嘉通。
1735年,他建立了一门崭新的学科,专门研究人类知识种感性认识问题,并把这门科学取名为“Aesthetic”,即汉译的美学“。
Aesthetic”的原意是“感觉学”。
而感觉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因此美学是与逻辑学完全对立的一个学科。
78)中国古典美学的集中表现形式有三种理论形态: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
79)“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家美学阐述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追求的是好学、行仁、人之间的和谐。
在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里孔子的服饰观在当时及后世相当长的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