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彩电行业的价格战PPT课件
中国彩电行业的价格战PPT课件
11
“彩电价格大战”的解决思路—(企业) 提高管理水平和营销艺术
一是对个品种进行重新布局,以盈利产品维持微利产品,进行价格 抗争。
二是处守势的企业要力争从直接竞争对手变化为间接竞争对手。 三是转移市场,或开拓国际市场、或开拓农村市场,或进行市场细 划分、寻找的需求层等,都是大有可为的。 四是强化非价格竞争部分,如提高售关键 点 据悉,在新一轮LED电视推广热潮当中,除了创维、
TCL、海信等国产彩电巨头纷纷调低售价外,三星、索尼等 外资品牌也相继加入到庞大的降价阵营当中,期间,国产 42英寸LED电视售价更是跌破9000元大关,降幅逼近3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TCL集团最近发布了 2010年的中期业绩报告,上半年亏损人民币约2.9亿元。 无独有偶本土企业康佳集团发布了2010年的上半年财报显 示,同比下降了36.63%,其他的本土彩电企业盈利状况同 样不容乐观。四川长虹的净利润为4063万元,但政府补贴 就高达6千万元。
1
价中 格国 战彩
电 行 业
2
摘要
“价格战”一般是指企业之间通过竞相降低商品的市场价格展开的一种商业 竞争行为,其主要内部动力有市场拉动、成本推动和技术推动,目的是打压竞 争对手、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消化库存等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进入一定阶段后 企业通常采用的一种手段,借助这一法宝获得成功的企业可谓数不胜数。
1.产能过剩
2.供过于求
10
积极影响
彩电价格大战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价格大战有利于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平衡 价格大战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可以减少企业的库存,盘活资金,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消极影响
如果这场战争持续下去,会使整个彩电行业微利,投资不足,生产萎缩 导致企业因缺乏资金不得不放弃科技投入,技术难以创新,质量难以 提高难以更新换代,难以赶上国际市场水平 会使得国内企业伤病累累,而外企产虚而入,瓜分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许多家外资品牌抢滩3D、LED电视,并且试图 通过大幅的降价将触角延伸至三、四线城市,借中低端的 彩电产品争夺市场份额。在2007年中形成了中外资彩电企 业市场份额7:3的比例已经逐渐被改比成了6:4甚至5:5。
6
我国彩电行业“价格战”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 1990年以前(竞争程度相对还比较缓和) 第二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1997年前后(利用价格竞争实现产业的优胜劣汰) 第三阶段 1997年之后(供大于求)
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大量规模小、利润率低的企业在众多 保护伞下依然过得不错,长期的价格战并没有实现我国彩电企业的规模经济。
中国彩电之所以会出现价格大战,很大程度归结于彩电业的低效率的产业内 竞争。中国彩电业从总体来说技术含量仍比较低,技术创新优势不明显,因此 产品与产品间的竞争不是品牌的竞争,也不是技术创新的竞争,而是价格竞争。 众多厂家与生产企业纷纷通过采用该方式来获取市场份额。
14
15
2020/1/11
16
Page 7
原因
产品差异化程度低 产品结构的同质性 厂商在成本结构上的趋同性
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竞争手段——价格竞争
2020/1/11
8
2020/1/11
9
我国彩电行业持续多年的价格大 战明显有违经济学的一般原理
4.价格大战
5.成本 高于行 业平均 成本
6.退出 市场、 兼并、 重组
过程
3.价格下降
3
“价格战”背景
供需不平衡 地方利益分割 市场化程度提高
4
三重压力逼彩电降价
普通液晶电视的降价、LED电视抢占主流市 场、电视新能效标准即将实施,在这三重压力 下,2011年9月份彩电市场的价格节节后退。
业内人士表示,按照新的能效标准,目前市 场上高达14.5%的平板电视将会因不达标而被 淘汰。而进入2011年8月份以后,为了抢占市 场,LED电视集体跳水降价,最高降幅达30%, 可以预见的是,LED电视即将进入快速普及时 期。
但问题在于,支撑国内彩电产业价格战的既非规模经济,也非技术进步。从 直角平面到超平、纯平、背投,甚至更先进的液晶、等离子,跟随策略几乎是 国内彩电生产厂商唯一的选择。 国外厂商实现技术突破,开发出新的消费需求,国内厂商竞相模仿,然后以低 廉,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从国外品牌中抢夺市场。
直到今天,核心技术仍然为国外所掌握,唯一的变化是彩电企业由原来的紧 跟日本变为越来越多地采用美国硅谷的技术方案。从“日本动力”到“硅谷动 力”也许是一种进步,但真正的“中国动力”在哪里?
12
“彩电价格大战”的解决思路——(企业)
3D LED
LCD
少 销 量 减
成
为求
企 业 新 利 润 增
电 视 供 不 应
长
点
互
联 网
创
电
视
新
13
结论
不可否认,价格战的出现有它的积极意义, 但同时,认清价格战可能带来的风险,将有 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价格战略。价格决策决 不能只为达到短期销售目标,而应强化长期 获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