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一个重要样式,这种桥的两侧设有栏板、坐凳,上方又有屋顶遮蔽,好似一个庭院的过道走廊,所以叫做“廊桥”。
也有人称之为“风雨桥”、“风水桥”。
廊桥有木拱、木平和石拱之分。
其中的木拱廊桥不仅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而且也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
如今,在我国能保存下来的木拱廊桥为数极少,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却由于缺乏调查和宣传,现在还鲜为人知。
那里的廊桥亟需保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目前,甚至是一些丽水本地人也并不真正认识廊桥,对于廊桥这份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文化底蕴更是不甚了解,尤其是在把廊桥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不合理的规划而导致新的破坏。
下文试以丽水廊桥为例。
探讨古桥梁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
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
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
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
因此,泰顺又享有“廊桥之乡”的美誉,现存的有达200多座古廊桥。
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
即泗溪姐妹桥、三魁薛宅桥、仙居桥、筱村文兴桥、三条桥。
廊桥无疑是浙南人民千百年来与自然斗争中的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木拱廊桥以其独特的编木结构科学地解决了受力问题,历经千年风雨而保存至今,它的设计和结构令建筑专家叹为观止。
设计上既考虑功能的完备,又兼顾外观造型之美感,在桥上建有富有地方特色的廊屋,科学、艺术价值极高。
廊桥的特点是集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身,它不仅起到了渡河的功效,还提供了许多其他功能如置景、游览、避雨、纳凉等。
而泰顺能够被世界桥梁专家们誉为“世界廊桥之乡”,就是因为此地古廊桥无论数量、保存质量以及建造历史、艺术价值都堪称世界之最。
2003年10月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世界遗产中就包括浙南木拱廊桥,但是如果我们希望木拱廊桥成为国际公认的世界文化遗产,能够在更多的人群中得到共识而合理有效地保护与利用,并融入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显然,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和努力,需要更多人的参与。
曾经泰顺的“三条桥”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广大人士的关注,其实可以把“三条桥”之争的实质看成是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两种力量的对抗。
以牺牲文化的多样性来发展经济是短视行为,不足以长期支撑社会的进步,也正因为此,才有人为保护“三条桥”而呐喊助威。
其所作所为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三条桥”,而其更为久远的目的则是唤起人们的爱桥、护桥意识,让世人更多地关注廊桥,从而创造一个保护廊桥的良好环境。
由于木拱廊桥的建造材料为天然木材,历经千年风雨,且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大多数廊桥被废弃缺乏必要的修葺,建国以来浙南地区廊桥遗存数量日渐减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泰顺一地就有3座价值极高的廊桥被毁,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现存的其它廊桥一方面由于木制结构难以维护,缺乏资金年久失修,破残不堪,留存数量逐年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保护规划,古廊桥周边环境日益恶化。
如何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浙南古廊桥的重任已历史而现实地摆到了人们的面前。
如果保护不力,历经岁月风雨的浙南古廊桥很有可能成为“遗梦”。
3.研究目的:本课题对于泰顺廊桥文化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的研究的目的表现在:①通过课题,让自身得到学习并了解泰顺的廊桥文化,实现对廊桥文化的热爱;②展现廊桥的艺术文化,提升廊桥在人们心中的认知程度,宣传廊桥文化;③通过调查研究唤起人们的爱桥、护桥意识,让世人更多地关注廊桥,从而创造一个保护廊桥的良好环境;④总结出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从而有效保护廊桥文化;⑤通过课题锻炼自身能力,如交际、研究、分析、资料的搜集检索能力等。
4.研究内容:①廊桥的现状,主要包括目前廊桥的保护情况及廊桥建造工艺传承的保护情况,另外有现存的数量,使用情况等。
②人们心中所希望的科学合理的廊桥保护措施。
通过调查人们对于廊桥的了解认识程度,掌握人们对廊桥文化的关注及保护意识的生成情况。
实地考察泰顺廊桥周边环境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例如旅游业的开发。
通过走访当地居民了解他们心中最希望的并且科学合理的廊桥保护措施。
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廊桥进行实地考察,如北涧桥、溪东桥、姐妹桥、三条桥等。
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东北接文成,西北界景宁,南与福建省为邻,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境内山高路远,群峰叠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余米。
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泰顺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廊桥,是指有廊屋的桥梁。
最早出现于唐宋年间,其形式主要从拱架不同上加以区分,主要可分为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伸臂梁廊桥三种,其中木拱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木拱廊桥以梁木穿插的特殊而巧妙的结构形式被誉为古典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目前,全世界遗存的木拱廊桥不多,据国内外有关专家调查统计,我国的古木拱桥数量在世界上位居第三,仅次于比利时和意大利。
我国主要在浙南、闽东山区,最集中留存地是“景泰寿庆”(景宁、泰顺、庆元和福建寿宁)四县,据初步统计,在浙南闽东山区共有保存完整的虹桥结构的木拱廊桥86座左右,加上甘肃省渭源县的1座,再加上闽北武夷山地区的遗存数量,中国现存虹桥结构的木拱廊桥总数在100座左右w。
泰顺被世界桥梁专家们誉为“世界廊桥之乡”,是因为泰顺古廊桥的数量、保存质量以及建造历史、艺术价值都堪称世界之最。
在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主持编撰的《中国古桥技术史》(1986)中共记载拱桥11座,其中泰顺4座。
泰顺位于浙南和闽北交界,东临苍南,西靠景宁,南接福建寿宁,北依文成,境内多山、多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泰顺先民逢山开路,逢溪架桥,据《泰顺县交通志》记载,至1987年底,泰顺共有桥梁958座,其中解放前修建的476座。
清代光绪年间重编的《分疆录·建置.津梁》记载,县境内仅古桥梁就有87座。
现存明清古廊桥30多座,其中木拱廊桥6座:泗溪姐妹桥(溪东桥、北涧桥)、三魁薛宅桥、仙稔仙居桥、筱村文兴桥、州岭三条桥。
泰顺地处浙闽交界地区,山高溪深的地理地貌导致了“行路难”,修路、铺桥,成为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当地丰富的林业资源如盛产杉木,又为木拱廊桥提供了材料来源(木拱桥的桥面宽度与跨度都与杉木的长度和粗细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如溪边山崖,是极佳的天然桥台,足以承受木拱桥产生的向桥台方向的巨大侧推力;多雨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又在客观上要求加盖廊屋、侧板以保护桥身,又因此成为当地避雨歇脚的场所和百姓交流、聚会的中心。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
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
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
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
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袭,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
有的廊桥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
泰顺县地处浙江省温州地区南部,与福建省毗连。
泰顺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晚期开始就有人类活动。
自唐以来,许多仕宦之家入境隐居,他们一面烧山垦荒,一面开馆兴学,文风从此渐兴。
县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
在战乱年代里,这错综复杂的地形成了和平的生活环境,在这种稳定的生活氛围中生活的人们有着充足的时间去创造生活。
宋代本县政治、经济、文化日趋繁盛,在这期间,与外界来往频繁。
同时,较多地方已烧制出大量的外销瓷,增进了对外贸易,商品交易渴望便利的交通。
从而历代勤劳的山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至今还保存有各式各样的古桥梁。
据《泰顺县交通志》记载,至1987年底,泰顺共有桥梁958座,其中解放前修建的476座。
清代光绪年间重编的《分疆录·建置·津梁》记载,县境内仅古桥梁就有87座。
古桥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以独特的造型、风格、艺术特征以及悠久的历史均受桥梁专家的重视。
在诸多的古桥中,尤其是木拱廊桥倍受青睐,被编入《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科技史话丛书《桥梁史话》等。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木拱桥仅在浙闽边界山区尚有少量分布,而泰顺境内却为数甚多,这些木拱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的损毁。
为此,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及时地对泰顺木拱桥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作初步探讨。
泰顺被世界桥梁专家们誉为“世界廊桥之乡”,一个原因是泰顺廊桥(木拱廊桥)是浙南廊桥中被外界较早发现并关注。
20世纪70年代末,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在进行中国古桥技术史项目研究时首先发现了泰顺廊桥并认定为中国古代拱桥的代表。
这是较早从技术角度对泰顺廊桥进行的研究。
泰顺廊桥被公众广为关注是始于1996年11月12日,《中国摄影报》用三分之一的板面头条刊登了萧云集《浙南廊桥有遗篇》的图文报道,首次采用“廊桥”名称。
从此,中央、省、市级新闻单位和国内外学者纷纷到泰顺来采访、考察、研究。
泰顺廊桥这一国之瑰宝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重视。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刘杰先生是对廊桥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位学者,连续多年一直关注廊桥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泰顺被世界桥梁专家们誉为“世界廊桥之乡”的另一原因是因为泰顺古廊桥的数量、保存质量以及建造历史、艺术价值都堪称世界之最。
在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主持编撰的《中国古桥技术史》(1986)中共记载拱桥11座,其中泰顺木拱廊桥就占有4座。
泰顺廊桥结构与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极为相似,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故名虹桥。
虹桥在中国桥梁史上的地位很高,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即赵州桥)、泉州万安桥、潮洲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
其中三座桥至今仍保存于世,而汴水虹桥却只留在画中,泰顺发现以虹桥类似结构的廊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泰顺位于浙南和闽北交界,东临苍南,西靠景宁,南接福建寿宁,北依文成,境内多山、多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泰顺先民逢山开路,逢溪架桥,泰顺民间桥梁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多种多样。
据《泰顺交通志》记载,到1987年底,全县现存桥累共计958座,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包括木拱廊桥、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在内的明清廊桥30多座。
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泗溪姐妹桥(溪东桥、北涧桥)、三魁薛宅桥、仙稔仙居桥、筱村文兴桥、洲岭三条桥。
此6桥中,溪东桥以造型优美冠“景泰寿庆”四县古廊桥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