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诊断与胃镜表现
肠上皮化生分型:完全型小肠型化生、完全
型大肠型化生、不完全型小肠型化生、不完全 型大肠型化生(与癌的关系密切)
分级:轻、中、重(化生的腺体占黏膜腺体
的确1/3以内为轻度,1/3~2/3者为中度,2/3以 上者为重度。
胃黏膜的肠化生与胃癌之间有密切关系,但 肠化生是否为癌前病变,尚未得到直接证据。
Bor2
Bor3
平坦性病变分类树
平坦或弥漫性
淀粉样变
良性
RLH 恶性淋巴瘤 恶性
慢性炎 Menetrer病 良性胃炎
早期
进展期
粘膜损伤深达度
仅达粘膜层--糜烂 达粘膜下层 达固有肌层---溃疡 贯通固有肌层---穿孔
胃癌侵润深达度分类
消化道壁断面
模式图 早期胃癌内镜分型
早期胃癌的组织学类型
高危人群:年龄(大于35岁)、不良的饮食
习惯和饮食质量(高盐、霉变食物)、肿瘤家 族史、精神创伤史、性格及临床症状进行综合 分析,选出高危个体,再行内镜、X线摄片检 查。对于有转化成胃癌可能的癌前疾病:慢性 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残胃、胃黏膜 巨大皱襞症、恶性贫血、隆起糜烂胃炎。可能 转变成胃癌的病理学改变的癌前病变:肠上皮 化生、不典型增生等加强随访检查。
11
85%
18
42.9%
11和16 22.45%和32.65%
3个月时病理重度浅表性炎 伴中度肠化、中度不典型增生 HP+++
1年后Ⅲ型sm胃腺癌Ⅱ级
综上,对高危人群,特别是对胃癌前疾 病进行长期随访和监测是防治胃癌的关 键,而胃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往往 是从胃癌前疾病的长期追踪随访中获得。
癌前病变的发生及其性质与癌变机制有联系。
关于癌变,有两阶段学说,即触发过程和促进 过程。触发过程是由于某些致癌物质引起的细 胞变化,是非特异的,但可以遗传给子代细胞, 并一直到变成癌细胞。这种病变的细胞一般处 于静止状态。促进过程是指癌变的细胞由于一 些刺激而活跃增生,如免疫系统的变化、激素 平衡的失调、慢性刺激及炎性刺激等,也有时 是致癌物质的重复作用。这时,致癌物质既是 触发因素,又是促进因素。细胞的触发变化包 括体细胞的突变,并反映出细胞遗传物质DNA的变异。细胞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上出现 异常,都是癌前病变组织中所常见的细胞病变, 也是触发过程的组织细胞学上的表现。
目前公认胃癌癌前病变,主要是胃黏 膜上皮异型增生。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 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变组成, 是否为癌前病变,尚难作出结论,但它 与胃癌发生有密切关系,得到认可。
癌前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残
胃、胃黏膜巨大皱襞症、隆起糜烂胃炎
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
早期胃癌的诊断新进展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随访
早期胃癌可以毫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非特异症 状,如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反酸、嗳气、恶心, 偶有食欲减退、呕吐、黑粪等,上腹痛-----最常 见 约39.4%。
普查:日本300~500万/年,发现胃癌3000~6000 例,发现率约为0.12%,其中早期胃癌约占50%。
4、激素及受体:雌激素受体(ER)、促胃液 素(GAS)、IL-6、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5、癌基因:ras基因、p16基因、APC基因等; 抑癌基因:p53基因
三、胃液潜血珠法 四、胃癌概率计算机模型筛选法 五、早期胃癌的X线诊断 六、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普通内镜、
早期胃癌概念
指胃癌仅侵及粘膜层或粘膜下层者
不论癌的大小,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小胃癌 微小胃癌 点状癌:例1 原位癌 粘膜癌
凹陷性病变分类树
凹陷性病变
良性
憩室
HLR
恶性
溃疡
特异炎症 Croh
淋巴瘤 上皮性
糜烂 溃疡瘢痕 慢性溃疡 急性溃疡
TB
胃梅毒
早期
进展期
平坦凹陷型 混合型 混合型 凹陷型
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与胃癌关系密切。10~25年后,约10%的患者 发生胃癌,慢性浅表性胃炎则1%,也是发展 到慢性萎缩性胃炎之后而恶变的。Correa提出 肠型胃癌的发生模式:正常胃黏膜→慢性浅 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
不典型增生→胃癌。
陈某 黏膜癌
郑某 72岁 Sm腺癌
组织类型:高分化型腺癌、低分化型腺癌、
未分化癌
形态类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印戒细
胞癌、黏液腺癌
全国胃癌病理协作组1990年统计了1477例早期 胃癌癌灶,以IIc型最多(39.5%),III型次之 (22.9%),IIb型(10.5%),IIc+III型(9.7%),I型最 少(4.0%)。组织学类型以管状腺癌居多 (49.9%),其次是低分化型腺癌(21。2%), 未分化型腺癌最少(2.7%)。
色素内镜、超声内镜 七、早期胃癌的CT诊断
内镜下良恶性溃疡鉴别要点
溃疡底 溃疡边缘 溃疡边界
良性 均一白苔,底平且 低于粘膜面
平滑
炎性水肿,软 周堤低
恶性
多覆污苔,不平 出血,凝血块附着 高于粘膜面
不整 易出血
侵润性隆起,硬 凹凸不平
良恶性溃疡内镜下粘膜改变区别
指状 杵状 笔尖样变细 笔尖样变细 虫蚀样
胃癌发病水平及其分布
1.胃癌发病率
世界上不同国家与地区胃癌的发病率有明显 区别,日本为最高(男性超过70/10万、女性超 过30/10万);欧洲、亚洲东北部、拉丁美洲居 中(30/10万) ; 北美、西欧、大洋洲(15/10 万~30/10万);西亚、非洲、中南美洲最低 (15/10万)。
我国上海1980~1990年男性50.1/10万,女性为 23.2/10万。
型增生-癌变),鱼露(食后尿中亚硝胺含量增 多) 防癌食品:新鲜蔬菜与水果(VitC、A、E)、 牛乳及豆制品、大蒜及绿茶。
二、感染因素
幽门螺杆菌:肠型胃癌(90%)浸润型胃癌 (30%), 100例HP感染-慢性弥漫性炎症-50 例黏膜萎缩-40例肠化生-8例异型增生-1~2例浸 润性癌模式
3.胃癌的人群分布
发病年龄以50~60岁最多,5~14岁年龄组最 低,30~39岁增长速度最快。男女发病率之比 为2.3:1~3.6:1。近年来青年人和65岁以上的老 年人胃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胃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一、饮食因素
饮食行为:生气进食、三餐不定、喜吃烫食等 腌制食品:高盐(炎性坏死-糜烂-腺体增生-异
S2 瘢痕部白色,与周围粘膜色泽一致,又称白色瘢痕期 。
良性溃疡愈合周期
胃癌发生部位
前壁 小弯 后壁 大弯 还周 合计
C
2.4 8.1 4.1 1.4 0.5 16.5
M
7.7 19.9 5.5 4.3 0.5 37.9
A
4.8 18.7 5.7 3.8 7.9 40.9
合计 1 4.8 46.7 15.3 9.6 13.6 100
二、生物学检测:肿瘤标志物、端粒酶
1、蛋白质多肽:CEA、a-FP、胃液硫基肽、E钙黏蛋白、组织多肽抗原(TPA)、黏蛋白 (MUC)、P27kipl
2、糖类抗原:糖链抗原(CA19-9、CA50、 CA72-4)、涎酸化TN抗原和T抗原、MG抗原、 肿瘤相关寡糖、岩藻糖化神经酰胺
3、酶和同工酶:胃蛋白酶原同工酶I、II、 端 粒酶-HTK、COX、人胎盘碱性磷酸酶(PALP) 等
恶性溃疡愈合周期
各型可互相转化
残胃体I型 腺癌
IIa型早期胃癌
陈某、女、42岁,神经内分泌癌
潘某、女、72岁,黏膜内低分化腺癌
IIb型 腺癌m
IIa+IIb型 腺癌
IIb+IIc型 腺癌
Ⅱc型印戒细胞癌
林某、女、34岁,上腹闷痛2个月
IIc+I型 腺癌
IIc+III型 腺癌
IIa+IIc型 腺癌sm
2.胃癌死亡率
WHO统计资料表明,胃癌的人口构成调整死亡率以 日本为最高,39.29/10万(男性54.51/10万、女性 15.93/10万);美国最低4.98/10万(男性7.05/10万、女性 3.42/10万);死亡率相差7.89倍。
中国胃癌调整死亡率为29.34/10万(男性40.80/10万、 女性18.60/10万),在世界上属于高死亡率国家。胃癌 高发区除青、宁、甘、西藏、西北黄土高原河西走廊 外,东南沿海地区(苏、沪、浙、闽)、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为相对高发,两广、贵州为低发区。男性最 高福建长乐县120.47/10万;女性为江苏扬中县51.13/10 万;最低为江西崇义县0.22/10万
良性溃疡分期
A(活动期 ):A1 溃疡底部有厚苔,周边粘膜隆起、充血水肿可伴有出血或血痂 。 A2 白溃疡底部仍有厚苔,周边粘膜隆起减轻,出现少量再生上皮。
H (愈合期): H1 溃疡缩小,苔变薄,周围上皮再生形成红晕,粘膜皱襞集中。 H2 溃疡进一步治愈,溃疡底部有少许白苔
S (瘢痕期): S1 溃疡白苔消失,中央充血,瘢痕呈中央红色,又称红色瘢痕期。
支持:许多胃癌,特别是早期胃癌,常看到 癌灶出现在肠化生区内,也看到肠化生移行于 胃癌的形态变化;肠型胃癌形态上保存肠上皮 化生细胞的残迹;酶的分布有类似改变;肠化 生与胃癌(肠型胃癌)的好发部位一致,胃窦 小弯侧;肠化生与肠型胃癌较多发生在胃癌高 发区,多见于男性及高龄患者。。
其他感染因素:杂色曲菌、黄曲霉菌、EB病毒
三、遗传因素
家族聚居、血缘、A型血型(弥漫性胃癌)
四、其他因素
亚硝基化合物、微量元素、吸烟、水质、胃部 疾病
胃癌的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一、胃癌癌前病变的发生
人体正常细胞癌变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 质变的过程。癌前病变与癌有质的不同,但也 不是非良即恶。在良性与恶性之间有移行的过 程,即交界性病变。癌前病变只是癌肿发生过 程中的前阶段,在这阶段有细胞退化及增殖长 期共存的特点,其细胞代谢,特别是核酸代谢, DNA的损伤及修复,出现一定的欠缺,但这些 都是可逆,一旦变异DNA的修复和其遗传信息 的转录成为不可逆,便形成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