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局2020年工作总结与2020年工作计划.docx

科学技术局2020年工作总结与2020年工作计划.docx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20年科技局以“解放思想,追赶超越,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指引,进一步完善企业、载体、产学研合作三大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推进省创新型城市和高标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

(一)工作成效1.科创指标全面达成。

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9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56.22%,在南通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二,完成南通“四个全面”考核计划目标。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为38.0%,超南通“四个全面”考核任务28.0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为2.66%,县市区排名第四;提高幅度为0.03个百分点,排名第三。

全年共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91家,根据目前获得的公示信息,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1家,全市高企数量达到156家,超额完成南通“四个全面”考核工作任务。

累计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80个(不含创新挑战赛达成的合作协议),完成考核任务的103.9%。

全年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3个,2个省企业院士工作站,已完成南通“四个全面”考核任务。

1-10月全市专利申请完成6854件,PCT申请完成106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8.51件/万人,提前完成南通“四个全面”考核任务。

2.科创体系更趋完善。

科技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今年以来,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91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1家,创历年新高,省民营科技企业80家,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5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41家,不同层次的科技型企业队伍得到进一步充实。

区镇众创空间建设有序推进。

新认定XX市级众创空间3家;组织申报南通市级众创空间3家,认定2家;组织申报省级众创空间3家;临江生物医药科创园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社区;玲珑湾创客中心被省科技厅推荐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

正余镇申报省级星创天地(XX特色瓜蔬星创天地)获得省厅备案。

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成功举办。

累计挖掘企业技术需求200多项并全部进行了需求分析,其中107项技术需求已通过国家创新挑战赛平台对外发布。

对87项重点需求,委托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进行大数据查询,出具了主题查询报告,寻找解决难题的目标单位和专家,同时开始与高校院所的对接。

累计有76项技术需求收到对接专家信息149条,提供解决方案78份。

现场赛有25家技术创新需求企业代表和境内外的45个挑战团队、专家对接,创新赛承办全过程累计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47项。

企业创新能力体检工作实质推进。

选取企业进行创新能力体检试点,根据体检报告,结合企业意见和科技局实际工作需要,完善了企业创新能力体检的相关指标体系。

11月举办了创新能力体检现场培训会,全面推进企业创新能力体检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完成了25家企业的创新能力体检。

3.科创能力不断提升。

江苏通光电子线缆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推荐(全南通3家)。

南通爱尔思等3家企业获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评价优秀。

京海公司参与的“优质肉鸡新品种京海黄鸡培育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我市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

回力橡胶参与的“废旧轮胎连续绿色生产环保高品质再生胶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海扬黄鸡配套系创新研发及产业化”获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

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发明专利“一种自升式钻井平台悬臂梁轨道的制作方法”获第二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XX慧聚药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1-10月全市发明专利申请达到1959件,新增有效发明专利716件,均创历年新高。

(二)主要做法1.以推进“四大专项行动”为抓手,强化部门服务能力。

一是强化精准服务。

根据年初大走访大调研为150家企业确定的315条服务内容,把315条服务内容全部进行任务分解,落实分管领导和责任人员,每月对推进情况进行跟踪督查。

截至目前已基本落实322条服务内容。

为企业办理“苏科贷”备案83笔,落实贷款金额3.2亿元,同比增长20%。

依托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举办其他各类培训10次,受益种养殖户700多人次。

二是强化重点服务。

对重点项目,由主要领导带领相关分管领导和职能科室,赴企业现场办公,了解项目进展情况,会商科技局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措施,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今年以来,先后赴招商局重工豪华邮轮项目和重大研发机构建设、振康公司机器人产业园、沪海公司与上海800所合作的轻合金铸造项目等现场进行调研。

2.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抓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企业培育。

从年初开始摸排了100家企业作为今年的高企培育申报对象,列入“小升高”企业培育库,指导企业对照高企申报条件,对企业专利、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完善,组织专家对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预审。

今年以来,累计组织300家次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研发经费归集业务培训。

二是加强核心技术挖掘布局。

组织多家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对60家企业的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加强企业专利布局,开展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等高端知识产权服务。

在六个园区分别举办了六场知识产权专题培训会,全市近100高新技术企业、高企后备企业、“金、银、铜”牌企业参加培训活动。

今年以来,有20个企业通过了省知识产权绩效评价,6个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3.以产学研活动组织为抓手,增强对高校院所成果的承接能力。

一是定期组织对接活动。

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今年以来先后组织企业赴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展“XX科技人才合作行”活动,定期组织赴上海开展专题产学研活动,组织招商局重工装备制造(豪华邮轮)高层次人才(项目)专题对接活动,东洲英才创业周环保科技产学研活动。

二是积极筹备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

为承办好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进一步优化了创新挑战赛筹办总体规划,多次赴科技部火炬中心、省科技厅汇报,争取到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的承办资格。

为提高技术需求征集的质量,今年以来组织专业的科技中介机构分区镇走访企业挖掘技术需求,对质量较高的技术需求通过国家创新挑战赛平台对外发布。

对重点需求,委托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进行大数据查询。

2020年工作计划(一)工作思路2020年科技工作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解放思想,追赶超越,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这条主线,进一步强化企业和载体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重大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农村农业科技对城乡发展的协调作用,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培育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创新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南通前列。

(二)主要目标1. 全市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145家,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达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6.5%。

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7%。

3.高标准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验收,积极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31件。

4.组织开展小型国内科技合作不少于20次,新增产学研合作实施项目80项。

逐步推进企业创新能力体检工作,完成企业创新能力体检不少于25家。

5.新增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数不少于5个,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少于1项。

6.新增南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不少于10家。

7.审核完成“苏科贷”科技贷款项目3亿元以上。

推荐办理专利保险20单以上。

8.培育XX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家。

9.开展科技送下乡活动不少于15次。

(三)重点工作1.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推进沿江创新带建设,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快对接上海科创资源的平台建设,重点做好招商局重工国家高技术船舶国家级研发平台、謇公湖科创中心和临江XX科技园建设,加强与上海高校院所和科技园区合作,积极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探索完善“产业+平台+资本”的合作发展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把沿江创新带建成新兴产业的集聚区,新模式新业态的孵化区,高端人才的集聚区。

协助推进长三角药物研究院建设,厘定国家战略方向,争取列入国家级科学中心。

玲珑湾创客中心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

2.建成省级创业孵化链。

加强园区平台建设。

组织“玲珑湾创客中心”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加速国际中小企业科技园、中国模式动物基地、东布洲科学城和中科院XX新药研发中心等平台的建设。

增强建设驱动力。

积极运用国家、省、市科技贷款、科技担保、天使投资风险补偿政策,在税费减免、租金补贴、贷款贴息、社保补助等方面加大扶持。

大力推广“苏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为初创期、草根型创新创业提供最大便利,创造最佳环境。

三是增强建设承载力。

推进临江新区打造既具特色,又适合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玲珑湾创客中心-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国际中小企业科技园”科技创业孵化链条。

从最初的“选种”、“育苗”,再到“植树”、“造林”,实现创新创业服务模式转变,研究、配套并采取一系列政策和保障措施,全方位推动孵化链条建设。

3.全面启动企业研发体系建设。

完善研发决策系统,对新企业按照高企标准进行培育;对老企业开展创新能力体检,从不同角度评价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提出应对策略,形成可供企业、政府参考的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对各产业的技术研发工作进行分类,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创新目标,分析产业面临的技术问题和技术发展趋势,确定创新方向,细化创新路径。

整合研发要素系统,进一步加强研发团队、研发场所、研发经费、研发机制和研发项目等要素资源的配置,实现五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提升研发绩效系统,加强对成果转化、科技奖励、平台建设、核心专利布局(建立核心专利绩效)等方面的绩效考评。

在骨干企业中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创新能力百强企业评选,总结形成可以复制推广的企业研发体系建设模式和经验。

(四)工作措施1.部署“创新”“转化”两根链条。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服务链。

以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创新体系为目标,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让科技服务贯穿于企业创新全链条。

在规模以上企业的范围内建立起企业自主可控研发体系。

从“电子信息、现代家纺、现代建筑”三大传统产业入手,逐个制定创新转型行动方案。

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契机,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产业,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

在“3+3”产业中深入推进企业创新能力体检工作,建立适合企业科技创新的个性化研发决策系统、研发要素系统、研发绩效系统,突出绩效导向,优化研发资源配置。

根据企业实际创新需求,帮助企业明确创新目标,建立创新规划,确定创新方向,细化创新路径,补齐创新短板,增加研发投入,建立适合企业创新的研发体系。

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转化链。

以培育“独角兽”企业、上交所“科创板”企业、标志性科技成果为目标,延伸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