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做好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做好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做好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保山市扶贫开发办公室(2005年10月)2000年在全市第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市扶贫办被地委、行署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这次全市第二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又再次被推荐为“模范集体”,这是市委、市人民政府对扶贫办多年来工作的鼓励和鞭策。

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办及市直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市扶贫办始终把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工作放在重要位臵,急民族贫困地区群众所急,想民族贫困地区群众所想,不断深入贫困地区与干部群众一起共商脱贫大计,谋求发展,千方百计加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投入,认真组织易地扶贫、民族乡综合开发、安居温饱村建设和重点村综合开发、茅草房改造、小额信贷、沼气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教育扶贫等等,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从2001年到2004年末,累计在少数民族贫困乡、民族村社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8亿元,占全市扶贫资金投入的26%。

为少数民族地区改造了茅草房8765户,修建乡村道路392公里,解决6.1万人饮水困难,架设高压输电线路35公里,解决了1800户生产生活用电,修建农田灌溉沟渠94公里,建设沼气池3505口,扶持养殖种猪3100头、母牛950头,种植经济作物3.3万亩、经济林果1.2万亩,建设小学21所,卫生室12所,开展科技培训5.1万人。

今年1—10月份以来,我们继续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加大投入和支持,倾斜项目和资金4000多万元,进一步支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改造茅草房、实施安居温饱村和重点村、建设沼气、发展产业、开展劳动力培训和输出。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民族贫困地区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一、把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发展放在扶贫工作的重要位置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是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群众不脱贫,扶贫攻坚任务难以完成,扶贫目标就实现不了。

全市15个少数民族乡有11个是贫困乡,118个少数民族村,大多是贫困村,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23万人中有三分之二是贫困人口,其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市绝对贫困人口总数的31%。

为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办领导经常率领扶贫系统一班人不辞辛劳、顶风冒雨、徒步下乡、进村入户,访贫问计。

每年有两个月以上时间深入民族贫困地区调查研究、访贫问苦。

不断组织人力深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调研,分析贫困现状,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瞄准贫困群众,结合实际和群众意愿制定一户一策的脱贫措施,尽力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最迫切的各种困难和需求。

在研究扶贫项目规划、编制计划时,优先考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在制定十五扶贫计划中,把11个贫困民族乡全部纳入省、市计划盘子予以优先扶持。

在各项政策执行中把民族地区作为重点给予倾斜,项目计划及资金优先安排到民族地区,优先组织实施,有新的扶贫举措和好的经验,优先在民族地区试验、示范和推广。

在全市首批实施的6个安居温饱试点村时就首选了木老元乡水沟脚、摆榔乡摆榔村、瓦房乡水沟洼、珠街乡比此村等4个少数民族贫困村进行示范。

为使每一个项目和每一笔资金都能达到预期目的,从项目前期准备,到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关,毫不松懈。

定期不定期派人深入现场指导、检查、督促,确保工程质量,力求把民族地区的扶贫工程建成亮点工程、示范工程、德政工程。

随着大批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在民族地区投入和实施,广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少数民族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有效地改善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维护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进步。

二、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多渠道争取投入扶持民族地区发展为优先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我们千方百计加大投入,积极为少数民族地区多渠道争取扶持。

一是从易地开发扶贫项目中扶持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

缺乏生存条件或难以通过常规途径实现脱贫的地方,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我们把易地扶贫的扶持和搬迁安臵对象重点瞄准少数民族群体。

“九五”期间,分别从耈街、珠街、瓦马、汶上、木老元、摆榔、等少数民族地区搬迁安臵到小街子、大沙坝、勐连、老坝娥、勐糯、碧寨等开发区的少数民族达13000多人。

进入2001年以来,全市又相继有龙陵木城等养、施甸摆榔小龙潭、隆阳区芒宽勐林、杨柳大沙坝、潞江赛林、腾冲中和高田等6个乡9个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易地开发项目得到省立项扶持,帮助民族地区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少数民族实现易地开发扶贫。

同时在实施其他贫困地区易地开发中我们坚持以贫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为主要对象安排移民搬迁。

2001—2005年又有3000多名少数民族完成了易地搬迁,扶贫投入达2170万元,1.1万人受益。

移民搬到迁入区后,建盖了安居房,土地落实,水电路三通到户,有的还建了沼气池,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逐步摆脱了贫困,实现了“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如在木城边境民族贫困乡实施易地搬迁开发扶贫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修建了安定大沟及花椒支渠、木城支渠,全长41公里,总投资达900万元,改善了全乡1.2万亩土地灌溉条件,大大改变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仅大力扶持了该乡甘蔗、烤烟等各项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境外劳动力转移,由原来的木城富余劳力集中到缅甸务工转变为缅甸边民争相到木城打工,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二是实施重点村整村推进和安居温饱文明村建设着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2001年以来,扶贫部门以少数民族贫困村为主战场,少数民族贫困户为主要对象,实施“三通、三改、三建,一发展”的扶贫安居温饱文明村建设和扶贫重点村综合开发。

努力改善贫困地区面貌,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实现稳步脱贫。

共计实施94个自然村,投入扶贫资金1771万元,受益人口达63200人。

帮扶1.5万户少数民族群众,带动2万人脱贫。

建设乡村道路106条、240公里,建设人畜饮水工程45件、管道长1100公里,建设沼气池1920口,卫生厕所2500个。

如:隆阳区杨柳乡水沟洼、腾冲县新华梅子坪村、龙陵县黄连河村、昌宁县右甸勐廷村、湾甸芒岗村等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实施重点村和安居温饱村实现了村社公路弹石化,家家户户修建了房屋,通了电,用上了自来水,沼气灶,改造了院场,建了厕所,建盖修缮了学校、卫生室、文化室,村容村貌、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得到了协调发展。

三是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改造茅草房。

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茅草房数量多、集中连片的特点,扶贫部门把少数民族贫困户作为茅草房改造的重点对象,分年度分步实施。

迄今已为8765户少数民族群众改造了茅草房,建房57.8万平方,按每户补助3000元的标准,共补助资金1442万元,贫困程度深的甚至补到4000元、5000元。

如隆阳区瓦房乡白龙井村、浪嘎村、杨柳乡茶花村、汶上乡新寨保和村、摆榔乡鸡茨大平地村等一大批少数民族村祖祖辈辈住在茅草房中,通过实施茅草房改造,家家户户住进了新瓦房,村容村貌发生较大改善,使少数民族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安全、卫生的瓦房,实现了贫困地区各族群众祖祖辈辈的夙愿。

少数民族群众高兴地说:“扶贫工程确实是民心工程,茅草房改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落实到了老百姓心坎上”。

四是认真组织实施特困民族乡综合开发项目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2001年以来先后争取到在施甸木老元、昌宁珠街两个少数民族贫困乡实施特困民族乡综合开发项目,财政扶贫补助资金累计达551万元,受益8个村11300人,解决了4500人饮水困难,建设卫生圈7860间。

其中:木老元乡项目投资补助达440万元,修建了乡村道路20.5公里,修建农田灌溉沟渠5.5公里,解决了1500人饮水困难,改造103户茅草房,发展鱼腥草种植1000亩,泡核桃等经济林果960亩,建设小学教学楼一幢、304平方,村级卫生室4所,开展科技培训4000人。

珠街乡项目投资补助达110万元,改造120户茅草房,发展泡核桃1000亩,经济作物2800亩,修建人畜饮水管道5.3公里,解决了900人饮水困难,修建农田灌溉沟渠980米、小水窖230口、沼气池230口,科技培训7500人。

为少数民族贫困乡的发展打牢了基础。

五是把隆阳区西山片作为重点区域给予倾斜扶持。

隆阳区西山五个少数民族贫困乡,尽管贫困程度非常深,茅草房集中连片触目惊心,但是因隆阳区整体未列入贫困县,一部分针对贫困县的项目进不了。

2001年以来,经市、区各级多方协调和反映,先后争取到专项扶持资金560万元,在瓦房白龙井、杨柳乡、老营旧寨等少数民族贫困乡村实施,受益8.9万人,累计改造茅草房460户,搬迁安臵65户、260人,改扩建道路9条、45公里,架设输电线路5.5公里,解决人畜饮水1100人,修建灌溉渠6公里,建沼气池155口,改厩、改厕210户,培训300人实施新法养猪,扶持620户饲养种猪1240头,扶持种植良种包谷2.7万亩,促进了西山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西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是积极投放信贷扶贫资金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扶贫办一方面积极向少数民族地区投放小额信贷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各种经济作物,另一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在民族地区投资办厂,发展甘蔗、咖啡、茶叶、香料烟、山葵等经济作物,吸纳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户增收。

五年间,先后投放信贷资金达8000万元,其中:小额信贷5000万元,大额贷款3000万元。

先后有猴桥集镇、上街村、珠街从岗茶厂、湾甸自来水厂,怒江农场及潞江、芒宽的多个咖啡厂得到扶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植壮大了支柱产业,增添了致富渠道,拓宽了就业门路,拉动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2001年以来,市扶贫办建议市委、市政府继续坚持市直国家机关各部门开展挂钩扶贫,把部门工作和扶贫工作相结合,发挥行业优势开展行业扶贫。

积极发动和协调党政机关、驻保单位、群众团体深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挂钩扶贫、进村到户结对帮扶,增添了贫困地区发展机遇,加大了投资强度。

同时,市扶贫办加强与中央国家机关、省直赴我市挂钩扶贫机关的联系,积极争取社会团体、国际援助机构的支持,努力为少数民族地区解决实际困难,使国家、省的一些机关部门和一些社会群团组织成为我市扶贫攻坚的重要支持力量。

先后组织市级100多个部门到100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定点帮扶,有3000多名党员干部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结对3000多户,帮助2500户1万多名少数民族脱贫。

挂钩单位帮助协调资金150多万元,扶持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6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