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疳证 PPT

疳证 PPT

疳证
学习要点
➢了解疳证的概念,发病情况,疳证的调护。 ➢熟悉疳证的病因病机。 ➢掌握疳证的辩证要点,主症与兼证的分证治疗。
主要内容
概 述 病因病机 诊 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与护理 测 试
[ 概述]
一、定义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多 种疾病的影响(病因),使 脾胃功能受损(病位),气 液耗伤(基本病机)而逐渐 形成的慢性病证。临床上以 形体消瘦,饮食异常,面黄 发枯,精神萎糜或烦躁为特 征。
病因病机 病因:
喂养不当(过食肥甘生冷;偏食;饥饱不匀;过
补、不定时定量、辅食添加不及时;
数量质量不足)
疾病影响 先天禀赋不足 病机:脾胃受损,气阴耗伤,受纳运化功能 失调。
疳证病因病机示意图
喂养不当 疾病影响 禀赋不足
太过不及 大病久病 肾气虚弱
食积内停生 化乏源
吐泻时病 反复感染
脾伤 胃津 虚耗 损液
[分证论治]
一、常证
1、疳气
症候 (1)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食欲
不振或消谷善饥。 (2)精神欠佳,易发脾气,大便或溏或秘。 (3)舌淡,苔薄白或微黄,脉细。
治法 和脾健运。
方药 资生健脾丸加味。参苓白术散 + 藿香、白豆 蔻、泽泻、山楂、麦芽、芡实、黄连、橘红
▪ 疳证—脾胃虚损已极—虚不受补,不可 “大补”“纯补”,
[辨证论治]
▪ 1、辨证要点 ▪ (l) 辨病因 ▪ 饮食喂养不当 ▪ 多种疾病影响 互相参杂 ▪ 先天禀赋不足 ▪ 辨别主要病因,掌握重点
二、治疗原则
疳证的治疗原则以顾护脾胃为本。
疳证属虚,扶正为正治法。 ▪ 疾病的不同阶段,针对各自主要病机治之 ▪ 脾运失健—疳气以和为主 ▪ 脾虚挟积—疳积以消为主 ▪ 脾胃气阴俱伤—干疳则以补为主
❖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宋.钱乙1100±)指出;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认识到疳证的 病位、病机变化主要在脾胃。脾胃受损,津内耗, 运化失职,机体失养。并指出大病,吐泻、误治均 可致疳,钱乙对小儿疳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见 解,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病因病机]
疳证的病因主要是喂养不当,疾病影 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其病机主要是 脾胃损伤,气血亏耗,受纳腐熟运化 功能失调。 一、喂养不当 喂养不当是发生疳证的最主要病因, 小儿时期“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 节,过食肥甘厚味,生冷瓜果,妄投 杂品,过于滋补,形成饮食无节,乳 食的质量、数量紊乱,可发生伤乳、 伤食。若反复伤害,经久不愈,可变 成积,积久不消,迁延失治,误诊可 转化成疳。所以有“积为疳之母,无 积不成疳”之说。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导致阴竭阳 脱,卒然变险。
❖ 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四、范畴: ❖ 营养不良 ❖ 多种维生素缺乏症 ❖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
❖ 历史沿革:
❖ 疳之病名,首先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 其指出:“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入五 脏。”“久蒸不除,多变成疳。”认识到疳为内伤 慢性疾病,可涉及五脏。
尚好,一般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预后 良好。 ▪ 积滞:积滞与疳证同为脾胃疾患。积滞以 不思饮食,食而不化,嗳吐酸腐乳食,大 便酸臭或便秘,腹部胀满为特征。与疳证 以形体消瘦为特征有明显区别。二者有密 切的联系。 ▪ 《证治准绳.幼科.疳》说:“积为疳之母, 所以有积不治乃成疳侯”。积滞为实证, 积久可成疳。 ▪ 但临证所见疳证,并不是都是由积滞转化 而成。疳证有夹积滞者,称之为疳积。 ▪
营养失调 生化乏源
疳 证
脾胃不合(疳气) 脾虚夹积(疳积) 气血两虚(干疳)



疳 肿 胀
紫 癜
口 舌 生
夜 盲 目





鸡咳ຫໍສະໝຸດ 胸舌龟红

诊断
一、诊断要点
▪ 1、饮食异常,疳证患儿的饮食不同于正常小儿,
常有3种异常的不同表现: ➢ 不思乳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这种情况应与厌
食病相区别。 ➢ 偏食、异食。偏食多为不良饮食习惯所为,也可能
❖ “疳”有两种含义:
❖ 其一“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 损伤脾胃,形成疳证—言其病因;
❖ 其二“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赢 瘦—述其病机和症状
二、疳证的命名
1、首见于隋·巢元方《诸病 源候论·虚劳骨蒸候》
“蒸盛过伤,内 则变成疳,食人 五脏”,“久蒸 不除,多变成 疳”。
2、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脉证治法》
诊断要点: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
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 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失 调及长期消瘦病史。 5、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 细胞数都减少。血清总蛋 白大多在45g/L以下,血 清白蛋白大多在20g/L下, 可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营养不良分度
诊断
二、鉴别诊断 ▪ 厌食:食欲不振,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
“疳皆脾胃病, 亡津液之所作 也”,认识到 疳证病变在脾

❖ 关于分类问题,古代医家认识不一:
❖ 五脏分类—脾疳、肝疳、心疳、肺疳、 肾疳;
❖ 病因分类—如蛔疳、食疳、哺乳疳; ❖ 患病部位分类—如眼疳、鼻疳、口疳等。
❖ 疳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大证候及 其他兼证。
❖ 三、发病情况
❖ 1、季节:无明显季节性。 ❖ 2、年龄:5岁以下小儿多见。 ❖ 3、预后:起病缓慢,病程缠绵,迁延难愈,
▪ 调理脾胃为本。调脾兼以和胃,健脾佐以 助运,补益勿碍气机,在补虚的同时,以 恢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 忌用伤脾败胃之品。
▪ 兼有标实证时,分清主次,权衡轻重,灵 活运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的 治疗法则。
2、疳积
症候 (1)形体消瘦明显,肚腹膨胀,
甚则青筋暴露。 (2)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
是由于体内某种营养素的缺乏所致。异食如喜食木 炭、泥土、生米等,多为虫积所致。
➢ 嗜食,常表现为多食多便。胃有虚火则多食,脾 虚失运则多便,即胃强脾弱证候。
大便干稀不调,或肚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 能失调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 正常值15%-40%,面 色不华,毛发稀疏枯 黄。严重者形体干枯 羸瘦,体重可低于正 常值40%以上。
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 或伴动作异常。
(3)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 苔薄腻,脉细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