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高考一轮总复习课后培优练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2021年高考一轮总复习课后培优练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2021年高考一轮总复习课后培优练◎练之目标: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推荐练习时长:30分钟1.下图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

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如此自由”A.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B.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D.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2.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3.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姓。

19世纪70年代,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四民平等,加强对百姓的管理B.引进西方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开化C.实行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D.鼓励殖产兴业,实现富国强兵4.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

此主张旨在()A.废除世卿世禄制B.整顿官场风气C.削弱王室的特权D.废除分封制度5. 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

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二.非选择题6.材料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考核(当时称之为“考课”或“课绩”),原则上是对于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

这种考核既是对官员业绩的检查与督励,也是朝廷多方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

在考课令文中,对于“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构成“四善”。

在考核各级官吏时,基本实行“三等考第”之制。

宋廷要求在申报课绩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地方官员要逐年申报任内业绩。

在考课法实施过程中,“官给历纸,验考批书”。

“历纸”即官员功过的明细登录单,“批书”即由负责部门核验填报的内容,是课绩定等的主要依据之一。

课绩制度在其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

课绩定等通常是根据职务高低要冗等既定因素而非实际表现,对绝大多数官员书以固定的“常考”。

能力、绩效互异,考第却无不同。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考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的考课制度。

7.材料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

从太祖起,诏“三公郎中王德定律令、申科禁”。

世祖时,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

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对不孝罪的处刑,创制了存留养亲之法(“诸犯死刑者,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以闻”)。

宣武帝时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

8.材料撒切尔夫人是在英国经济地位江河日下的情况下上台组阁的。

她主张放弃扩大政府开支、搞福利,以刺激需求的政策,要求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政策的首位。

自1979年5月入主唐宁街10号之后,她便对英国的社会经济进行了“激烈的改革”。

她认为英国企业过分国有化是英国工业日趋衰落的根源之一。

为此,英国政府陆续把电讯、港口、航天、汽车等12家大企业以不同形式进行私有化,价值50亿英镑的煤气公司等企业到1986年也被出卖。

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首先取得了成果,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3.3%下降到1985年的5.5%。

但是紧缩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失业,英国的工业基础也萎缩了。

但撒切尔夫人坚持认为,她的政策已见成效。

她不仅顶住了一些经济学家和工党的猛烈攻击,而且一再改组内阁,撤换了反对现行经济政策的大臣。

撒切尔夫人的改革终于使英国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1986年,英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为3%,比美国或世界上其他三大工业国家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中的任何一个都快。

——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199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夫人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撒切尔夫人改革的影响。

9.材料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调自各地的战士远征,战争结束后,往往留兵屯守要地,成为军镇,而行军大总管府随即撤销。

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为了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

大致在开元时期,所有军事长官一律称为节度使。

天宝末年共有十个节度使,亦即十大军区。

每一节度区都管属若干军、镇、城、守捉,配备定额兵士,发生战争时,各节度管内诸军或联合相邻管内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

“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边兵强盛,节度使权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

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大军区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简要评价唐代的大军区制度。

10.材料总理衙门设立之初,作为分理军机处“外国事务”的机构,在官制上也仿照军机处。

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杂,国内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声。

庚子事变之后,在西方势力的压迫下,外务部的设置和外交制度改革最终得以实施。

1901年外务部章程明确规定设置左右丞、左右参议职位,并规定丞参备驻外公使之选,司员备驻外参赞、领事、随员之选。

同时,外务部对翻译官更为重视,官设七品、八品、九品,并规定翻译官可升本部主事。

自此,翻译官被定位成“职缺”,保证了外语人才可长久地服务于外交事务。

1907 年的驻外使馆改革中,规定公使须为“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若办事得力则可连任,而参随人员则全部改归外务部统一调派。

——摘编自李文杰《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等(1)根据材料,说明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意义。

11.材料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并对孝廉进行考试。

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身的考经学,文吏出身的考文书。

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

阳嘉新制被后人称为“试文之法”,它的亮点是“以文取人”。

这次改革是由察举中出现弄虚作假引发。

德行和吏能有可能由举主夸饰,考试却是一种先进的文官录用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类似的弊端。

所以阳嘉孝廉考试之法,标志着传统选官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阳嘉之前,察举主要依赖刺史、郡守的个人举荐。

而阳嘉之后,察举有两个环节:一是州郡举荐,一是朝廷考试。

仅能得到地方官举荐并不能保证得官,被举荐者还须通过朝廷的考试。

所以阳嘉之制可以看成察举到科举的过渡形态……魏晋以下察举,考试环节越来越重,举荐环节越来越轻,“以文取人”最终主导了察举制发展,并进化为科举制。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1)根据材料,概括阳嘉新制的主要做法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汉阳嘉新制。

参考答案1~5 BDABD6. (1)综合考核;注重德行的考核;评定等级;考核走向固化、程序化;重视文档资料。

(2)有利于澄清吏治,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调动官员积极性,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巩固统治;后来流于形式,失去了考课应有的作用。

7. (1)借鉴前代司法制度;司法制度儒家化;中央对司法活动干预较强。

(2)完善了北魏政权的司法体系;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了司法不公行为;为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

8. (1)改革取向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改革理论是货币主义学说;改革过程充满了艰难和曲折;改革成效明显。

(2)改革使英国逐步摆脱经济“滞胀”;英国经济向“多市场,少政府”转变;推动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9. (1)背景:边境各民族的威胁;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协调指挥需要;行军大总管的实践。

(2)评价:兵将合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统一指挥,方便协调、调动兵士;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外重内轻,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为后世大军区制提供借鉴。

10. (1)原因:外交事务日益繁杂的要求;国内出现外交改革的呼声;西方势力的要求。

(2)意义:有利于建立外交官员的激励机制;保证外语人才从事外交事务的稳定性;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

11. (1)主要做法:增加考试环节。

(2)评价:可以有效地抑制察举制的弊端,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维护东汉的统治;为科举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过分强调考试,背离了举孝廉的本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