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政史地]中国法制史

[高三政史地]中国法制史

提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 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左传》襄 公四年说:“芒芒禹迹,划为九州,经启九道。”
二、中国国家和法的起源及其依据
(二)公共权力的设立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夏代中央有“牧正”,
掌管畜牧;《左传》定公元年记载,夏有“车正”, 掌管造车《 礼记·月令》记载,夏有“大理”,主 掌审判,等等。另外,夏还有监狱。 (三)捐税
《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 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十一也。”
三、法律起源的观点
(一)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法律起源的观点
1、法起源于天道与神意。 如《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刑罚志》称:“德
刑之设,著自神道。圣人处天地之间,率神祗之 意”,“是以明法令,立刑赏”。
(一)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 法律起源的观点
一、关于国家与法的起源的一般理论
(三)法律产生的基本规律 1、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2、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从习惯法到成文
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3、受宗教、道德的极大影响,因此刚刚产生的
法律几乎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
二、中国国家和法的起源及其依据
(一)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
1、刑“始于兵” 即:中国古代的刑罚,最初起源于战争或军 事活动的直接需要;以刑事立法为主要内容的 法律,最初脱胎于战争或军事活动中所产生的 军法。 2、礼源于祭祀说 即:礼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社会调整规范, 最初起源于古人在祭祀活动中形成的某些礼仪 道德规范。
第二节 夏商法律制度
一、夏商的立法指导思想 ( 一)夏代奉天罚罪的法制观
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中国法的起源的历史途径、主要 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夏商早期法制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
第一节 中国法律的起源 第二节 夏商法律制度
第一节 中国法的起源
一、关于国家与法的起源的一般理论 (一)以生活习惯和伦理道德规范, 调整社会关系 (二)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二、夏商的立法概况
(一)《禹刑》 夏朝法律的总称。《左传·昭公六年》说: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以禹为名表示对夏 族杰出祖先和开国之君的崇敬,是中国最早的 奴隶制法。
(二)《汤刑》 商朝法律的总称。《左传·昭公六年》说: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以汤为名也是表 示对开国之君汤的崇敬。
三、夏商法律的基本内容
1、婚姻制度(书P7 )
2、继承制度
四、夏商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官
1.商王
甲骨卜辞中就有商王卜问定罪量刑的记 录。
2.神兽 甲骨文中出现了“御廌”一词。 是传 说中可以明断案件的神兽,御廌,应是掌 管审判之事的官员。
獬豸与古埃及神判法
四、夏商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官 3、夏商时期的司法官为“司寇”、 “大理”、“士”或“理”等。 4、商朝时期,司法活动的参与者,除 商王、贵族外,焦思,居 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 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 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尚书·甘誓》 中有两段话: 启宣布有扈氏的罪状有两条:首先就是“威 侮五行”,所以“天用剿绝其命” 。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 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 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一、夏商的立法指导思想
(二)商代“天讨”、“天罚” 的神权法思想的发展
1、自然神与祖先神崇拜相结合 商代,则将“天”及“天命”人格化为形
象的“帝”或“上帝”,并与祖先一起奉为 神灵祭祀崇拜。因此,商代已由简单的自然 神崇拜发展为与祖先神崇拜相结合。
(二)商代“天讨”、“天罚”
的神权法思想的发展
2、单纯的“天罚” 与占卜巫术“神判” 相结合
商王经常借助占卜仪式充当交通人神 的工具,以领受天命与神意。古人曾评论 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 礼,先罚而后赏。”
(一)刑事法制 1、定罪量刑的原则
(1)罪及本人,刑不株连的原则 (2)疑罪从轻的原则 (3)不杀无辜的恤刑原则 (4)过失从轻的原则 2、刑罚 (1)奴隶制五刑:墨、劓、髌、宫、大辟 (2)法外酷刑:炮烙、醢、脯、剖心、劓殄、 孥戮等。
三、夏商法律的基本内容
3、罪名 (1)不孝罪 (2)不从王命罪 (3)不事农业罪 (4)弃灰于公道罪 (二)婚姻家庭与继承
四、夏商的司法制度
(二)诉讼审判制度 天罚、神判。
(三)监狱制度 1、夏朝的监狱:圜土、夏台(均台)。 2、商朝的监狱:羑里。 甲骨文中的“圉”字,象一戴着刑具的
犯人被囚于方形监牢中。
尧 命 禹 治 水
案例1(史料)
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 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 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 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 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之子禹,而使 续鲧之业……
2、法起源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法起源于“理”,亦即宇宙绝对精神。 朱熹指出:“法者,天下之理” ;“理也者,形而
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 有此理” 。
(一)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
法律起源的观点
4、法起源于惩恶扬善的需要 《荀子·性恶》称:“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 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 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5、法起源于定分止争的需要。 《管子·七臣七主》强调:“法者,所以兴功惧暴 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二)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的具体途径
1、刑“始于兵” 即:中国古代的刑罚,最初起源于战争或军事活动 的直接需要;以刑事立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最初脱胎 于战争或军事活动中所产生的军法。
2、礼源于祭祀说 即:礼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社会调整规范,
最初起源于古人在祭祀活动中形成的某些礼仪 道德规范。
(二)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的具体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