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思考
在阅读课中,同一篇同一段文章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教法,有的教师是就内容讲内容,为教而教。
而有的教师则能注意既教给知识又注重阅读水平的培养。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第一种教法是:教师组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段讲的是谁的故事?(小金花)小金花的妈妈为什么要混进敌占区(为了救老王)她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救老王(和敌人同归于尽),这么多的问题讨论下来费了很多时间,其教学效果甚微,仅仅协助学生弄清了文章的情节,这种教法可谓是“情节重复。
”
第二种教法是讲解,教师提出另外一些问题:“怎么,心里难过,唱不起来?”这是什么句式(设问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了啊!这句话与下文是什么关系?(是下文的总起),写小金花妈妈救老王时用了哪些动词(学生找了一些动词),又问“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式?(反问句)。
这种教法虽然不再是讨论课文情节,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细细碎碎地讲解语文知识,这属于“知识讲解”教法。
第三种教法则是教师先让学生默读全段,考虑分几层。
然后指导读第一个层次,要求把志愿军鼓励小金花的句子“怎么?心里难过,唱不起来?”读好,再让学生读这段第二个层次,特别是读好小金花说的话,要表现出对敌人的深仇大恨,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略加准备,改用第三人称复述小金花说的话,最后讨论一个问题:妈妈牺牲时,小金花不掉一滴眼泪;为什么跟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她却落泪了呢?这样让学生分层次,训练学生的复述水平。
这是一种“水平训练”的方法。
我们发现不同的教法,着眼点不同,就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效果。
停留在“情节重复”。
是和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相违背的,当然也不可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学水平。
“知识讲解”是对课标片面的理解,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虽然语文课中很多知识是需要传授的,但仅仅停留在讲解、记忆阶段是不够的,只有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水平,学生才能掌握得牢固。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
教师不能跟着学生一辈子,如果我们重视培养水平,学生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着的工具。
多年来的一线教学,使我充分地理解到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水平,尤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重点,要明确目标强化训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法指导,日积月累,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