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课程定稿版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课程定稿版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课程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小学信息技术《初识画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初识画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上册中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材选择了Windows XP自带的“画图”程序作为实现这一要求的平台。

本课是学习“画图”程序的起始课,因此,本课教学任务能否完成直接影响到后面章节的教学。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很浓,是对其自主探索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训练的最佳时期,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通过前四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对Windows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开关电脑的方法;从“开始”菜单中打开软件并关闭;鼠标的移动、单击等操作也比较熟练。

本课的学习,单从电脑操作技能上说,只是对鼠标操作的进一步训练和强化,但新的软件环境,对电脑绘画强烈的好奇心,却是对学生的适应能力、探索能力、动手能力的最好锻炼。

在教学时我大多采用自学指导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后,大胆进行尝试操作,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
传统计算机教学把学习、掌握具体软件知识和技能作为目的,因此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结构的严谨性以及叙述表达的技巧上,而对于如何通过学习活动,形成、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却比较忽略,对先进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渗透显得很弱。

这种以“软件为主”的教学方法,与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是相悖的。

所以新教材要求我们把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放在第一位,改变传统计算机教材以记录和传授为主的方式,为研究性学习构建有利的环境。

我们认为,应该把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软件(如Word、画图等)视为教学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学习中,除了要掌握有关软件的必要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驾驭新软件、适应新环境的能
力,从而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

这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职业培训最根本的区别。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并不对软件的功能和方法都给予明确的回答和介绍,而是给出一定的问题和实验序列,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构相关的知识、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启动与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认识画图窗口的组成,初步了解工具箱内绘图工具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知道用铅笔工具画图的基本方法,尝试使用彩色画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画图作品的欣赏和对“画图”程序的操作,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与热情。

行为与创新:尝试选择工具箱中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画图区画一些简单的图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启动和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

难点:尝试彩色画图。

【教学方法】
主要教法:采用自学指导与分段实习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学法:观察、发现、实践、总结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