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边缘区的绿地系统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边缘区的绿地的特点、作用和现状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问题,提出从规划建设的实际出发,更加注重城市边缘区绿地规划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着重研究城市边缘区绿地规划建设的特殊性,以及由此给绿地规划带来的新问题,新方法。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空间系统
城市边缘区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定义:
城市边缘区:
顾朝林(1992)认为城市边缘区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即同时具有自然特性和社会属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中色具有特色自然地区;城市化对农村地区冲击最大,城乡连续统一体最有效的被研究的地区;城市扩展在农业土地上的反映。
”
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
城乡边缘区绿地的作用
对于大城市边缘区绿地的作用,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一般来讲,这些绿地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的功能:
阻止城市无序蔓延,改善城市空间结构
我国目前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多以单中心同心圆层状向外扩展,城市建成区呈“摊大饼”向外迅速蔓延,城乡环境急剧恶化。
建设城市边缘区大型绿地,能有效避免城市的无序扩张和相邻城镇的连片发展。
创建良好的城市外部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现代大城市空气、垃圾、水体等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系统严重失调。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善、健全城市生态系统,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搞好城市的环境绿化特别是城市边缘区的绿化工作,为城市发展提供必要
的生态环境支持。
塑造优美的城市景观,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文化需求
城市边缘区的绿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休闲、游憩场所和减灾、防灾空间。
还可以传承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郊野和乡村特色,塑造良好的城乡生态景观环境。
加速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首先,结合部地区绿地建设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机遇,实现兴绿致富。
不仅可以促使兴办科技含量高、无污染、产值高的工业企业。
还可以为大力发展以旅游、休闲、度假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提供巨大市场。
其次,通过绿地建设,可促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市政建设,促进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城乡差别。
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绿地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城市有关该地区的绿化规划和建设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发展空间需求与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城市边缘区大型绿地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阻止城市的无序蔓延,避免城市建成区“摊大饼”现象。
然而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足够的物质空间为依托,在城市内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向外扩张以获得必需的发展空间是无法避免的。
在强大的发展需求面前,在规划中如何协调好绿地生态建设和城市空间发展要求的关系就成了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失控,规划绿地被侵噬现象严重
规划绿化用地不断被侵占和蚕食,这是结合部绿地规划建设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例如1994年上海第一次编制环城绿带规划时,规划总面积为7241公顷,而到1998年再次编制实施性规划时,已有1100多公顷的土地从规划用地上消失了,绿地规划总面积减少到6208公顷。
被侵占的规划用地主要被作为房地产项目开发、乡镇企业兴建厂房仓库以及农居建房等匀。
这些数字说明,尽管绿地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规划绿地被蚕食的状况并没有被彻底改变。
缺乏权威有效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虽然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中对城市外环境及城市边缘绿化
都有一定程度的表述,如“城市生态控制区”、“城市发展敏感区”、“城市外围绿化带”、“城市大环境绿地”、“城市生态保护绿地”等等。
但实际上,这些表述长期停留在一般的概念深度,定义模糊,往往只是在规划图纸上的城市建成区外围随意划入某些区域涂上绿颜色了事,既没有明确的用地界线,也没有实质性的规划内容,可操作性很差。
在城市规划实践中,也缺乏明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有法律权威的专项绿地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造成该地区的绿化建设无章可循。
由于没有详细的规划,城市边缘区的不少乡镇和地区都不清楚自己的哪些地段处在规划绿地范围之内,因而客观上导致侵占规划绿地的事件不断发生,造成该地区的绿地规划失控和绿地规模萎缩。
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规划定位
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时进行的绿地系统规划
我国现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由于其在规划时间上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同时在规划范围上局限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内,导致我国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提出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性,就是为了改变绿地布局受限于城市规划的这种现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能够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出路是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将城市边缘区范围内的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的城市绿地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在规划程序上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确定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范围,形成行之有效的法规性规划内容,保证绿地建设和管理的可实施性。
沟通市域和城市的桥梁
本文出于对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的思考,提出将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层次划分,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规划是对现有城市绿地系统和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两个规划层次的重要补充。
首先,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提出,将城市近郊区的绿地建设展示在人们面前。
考虑到它与城市的密切关系,不能将其等同于市域内其他空间范围的绿地系统,而应该重点建设。
其次,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规划填补了城市绿地系统和市域绿地系统之间的空白,弥补了市域绿地系统由于尺度过于宏大,而无法操作的弊端。
并且在二者之间起到了过渡、联系的作用,是绿地系统规划层次中不可缺少的组分。
最后,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的外围支撑体系,是城市绿地向乡村的延续。
将其纳入城市规划阶段同步进行,可以保障其用地和规划管理的法律地位,确保其规划内容能够较好地实现。
将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层次划分的宗旨,不是割裂各层次的绿地系统之间的关系,相反应该是强调从城市到市域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贯穿的整体化的绿地系统。
三个规划层次内的绿地将形成城市建设用地内部以人工为主、城市边缘区人工与天然并重、市域以自然为主、返璞归真的建设模式,充分地体现出不同层次绿地系统的特点。
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
强制性控制内容和引导性内容相结合,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城市边缘区地区绿地建设规模宏大、涉及面广、时段性强,为此,在规划编制阶段就必须加强面向实际、面向基层的可操作意识,协调好控制性指标与引导性示范的关系,协调好宏观的规定性要求和微观的操作弹性的关系。
概括地说,是在强化规划指标的控制性的同时,为区县、乡镇、及各建设单位落实规划提供详细依据和措施、并留有弹性,从而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以确保规划的实施。
绿地是为城市大众服务的公共产品,因此首先必须得到规划的严格控制和保护。
绿地控制性指标就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必须达到的最低绿地建设标准,它在执行过程中有一定强制性。
在这方面,结合部绿地规划首先应该符合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要求,《暂行规定》中与绿地相关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总体规划阶段中: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控制;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等。
详细规划阶段中:(a)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b)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c)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d)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小结
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规划是针对城市边缘区内、城市建设用地外的用地(水域及其他用地)中其他绿地的规划。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今天的“底”(水域及其他用地)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图”(城市)的一部分,在“底”与“图”的转换过程中,边缘区绿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与城市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进行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理想工作模式是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对其他绿地的布局和规模进行规划,以适应城市规划远期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城市边缘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提出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也是城市总体规划应该包括的规划内容。
参考文献:
【1】刘立立,刘滨谊. 论以绿脉为先导的上海远期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规划汇刊,1996(5),27—32
【2】刘滨谊,张国忠. 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 城市绿地系统,
2005(6)25-28
【3】徐波.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市域问题的探讨. 城市绿地系统,2005(3)65-68
【4】徐波. 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 规划研究,2006(11)20-22
【5】贾俊. 我国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地区绿地规划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博士论文].北京园林大学,2004
【6】庄振,李少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 中国园林,2008(3)92-94
【7】王保忠,王彩霞,何平,沈守云. 城市绿地研究综述. 城市规划汇刊, 2004(2) 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