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选读ppt课件
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 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 “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 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 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 非完全偶然。
学说 融汇贯通,独树一帜
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 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 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 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 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 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 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 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 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 “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
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
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 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 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 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强调,“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 根本。
同孔孟子不同,荀子不仅“隆礼”,而且“重 法”,荀子建立他的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观, 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 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 道。
《天论》选读
治乱,天邪?曰: 社会的太平和动乱,
日月星辰瑞历, 是禹桀之所同也,
是天决定的吗?回答 说:日月星等天体运 行和历法现象,这是
三、人性论:
“性恶论” 。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
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所以人性
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
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而
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的。
“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
结果。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
“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
通过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
他们又是一致的。
四、礼论
孔孟荀的思想比较
孔孟只讲“仁义”,不大讲兵,荀子却大议其兵。 而议兵又不离仁义。
孔子以“仁义”释“礼”不重“刑政”,荀子则 大讲“刑政”,并称“礼”“法”。
孔孟重视内心的发掘,荀子强调外在规范的约束。
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其时,“天下无 道”。为了恢复周礼,孔子提出了以“仁”为 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 (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和讨论,并多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 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 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乱世哲人——荀子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 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 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 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 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 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 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
《荀子》选读
“没有荀子,就没有汉儒;没有汉儒,就 很难想象中国文化会是什么样子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儒家人物:荀子
生平简介: 乱世哲人——荀子
荀况,即荀子,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 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
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 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也。
凭借它把国家治理好
了,夏桀却把国家搞
乱了,所以治乱不是
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 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 征服自然的思想。
二、认识论:
荀子认为世界是可知的, 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 行。认识的过程是通过 “天官”(感官)接触外 界事物,再由“天君” (思维器官)进行理性的 加工(“征知”),即主 客体相结合。“心”(思 维)是认识的重要阶段。
五、教育观
学习对人是至关重要的,“学不能已”,“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 学》)。
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他指出,知识和德性 修养是通过积累而成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 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荀子·劝学》)。
学无止境、பைடு நூலகம்来者居上,“青,取之于蓝,而青 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即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各有其职分和规律,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 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 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荀子认为人性生来是 “恶”的,“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他 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一、天道观:
“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具有不以 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
认为天不能主宰人类,自然界的奇异变化与人类 无关,而人类也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自然。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实行正确的措施, 去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保存自己,否则事情就要办糟。
禹以治,桀 以乱; 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
治乱非天也。
然条件,夏禹凭借这 样的自然条件把国家
治理得很好,夏桀却
把国家搞乱了,所以
太平和动乱不是天决
定的。
时邪?曰:繁启蕃 是时节变化决定的吗?
长于春夏,畜积收
回答说:庄稼在春夏
臧于秋冬,是禹桀 之所同也,禹以治, 桀以乱;治乱非时
都生长茂盛起来,在 秋冬则收获储藏起来, 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 有的自然条件,夏禹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
的思想,不仅认为人天生就有“恻
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
的萌芽,经过一番“修身”、“养
性”的培养,就可以发展成为“仁
义礼智”的“四德”。
他进一步以这种人性论为基础, 提出了“仁政”学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 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 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 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
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
的同情心;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
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
“忠君爱国”。
“克己复礼为仁”,如果说“仁”是人的
完美的品质修养和高尚的精神境界,那么礼”
就是制度、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