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VS国际标准作者:董时平汪晓东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08期剑桥国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 Education简称IGCSE)是由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开办的国际高中水平认证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同类型、同学龄段、同学历层次的课程,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课程,目前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地区及众多大学的认可[1]。
自2004年秋我国开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验,已在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区展开探索,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面对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借鉴国际通行课程的做法来反思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是值得尝试的。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剑桥国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标准进行比较,结合我国实情,对加强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算法与程序、硬件教学及完善实践考核的评价体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课程称谓的比较从2000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起,我国将计算机课程改为信息技术课程,其中含有一定的通信知识,指的是广义上的信息技术(即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
目前从小学到高中,全国统一使用“信息技术”这个称谓[2]。
剑桥大学国际课程体系中中小学阶段的课程都称为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简称ICT)。
只是在不同水平阶段,该课程有不同的称谓,如在高中阶段IGCSE的水平考试中叫计算机学习(Computer Studies)[3]。
课程称谓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理念的不同。
可以看出我国的教学内容已从单纯的计算机知识扩展到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了[4],而IGCSE还相当重视计算机学科体系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目标的比较表1 课程目标对比表如上表所示,两课程目标均分为三类,每一类又都有下级的具体目标。
通过具体目标进行分析,发现两课程目标虽然在分类方法和具体数目上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涵盖了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希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7]。
两课程目标的区别在于我国更关注情感与价值观,如对学生健康状况、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关怀,而IGCSE则更重视知识与技能,如硬件、通信技术等方面。
三、课程结构的比较表2 课程结构对比表可以看出,我国采用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学生要取得高中毕业资格必须修完一个必修和一个选修课程[9]。
而IGCSE全部内容都是必修。
我国的必修内容比IGCSE的必修内容在知识面上要小一些,没有涉及系统分析、硬件、系统和通信这些知识。
我国采用必修和选修结合,可以为学生早日发挥其特长做准备;而IGCSE宽广的必修知识基础,为学生将来选择具体的ICT专业进行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四、内容标准的比较(一)我国必修内容与IGCSE内容的比较我国的必修内容标准总共有17条,IGCSE的内容标准一共有50条,如果以IGCSE的分类方法为参考做比较,则我国的有些标准同时属于这五大部分中的某些部分。
从图中可以发现,我国必修模块中的所有内容在IGCSE中的不同部分都涉及到了,并且我国必修内容中的绝大部在IGCSE的第一部分“计算机应用及其在社会与经济方面的影响”得到了体现。
相反,IGCSE中的算法和程序设计、数据管理、硬件、系统和通信方面的知识在我国必修部分中却没有涉及。
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些内容对于高中生而言又具有相当的难度。
总体而言,我国必修内容在知识面上要比IGCSE的窄,难度上比IGCSE低。
(二)我国五种组合(必修+选修之一)与IGCSE内容的比较在将我国五种组合分别与IGCSE的内容进行比较后发现,我国的五种组合与IGCSE相比在知识上显得尖、深,且不太重视程序设计与硬件知识的教学。
而IGCSE较重视“计算机硬件与通信设备”方面的知识,在第五部分“硬件、系统和通信”中就有专门的介绍,而我国只是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中的“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中的“网络技术基础”、以及“人工智能”部分中稍微涉及到少许的硬件知识,并且未明确要求作为学习的内容。
(三)思考与启示从以上比较发现,IGCSE较重视程序、硬件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我国的必修模块在这些方面没有涉及。
在我国,不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会存在不足;而对于所有学生来说,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中所涉及的硬件知识过于少,也会引起一些不好的效果,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1.重视程序和硬件教学的必要性与意义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说,计算机系统分硬件和软件系统,“程序是计算机的第二语言”[10],体现了计算机的思维与工作方式,硬件和程序知识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信息技术课程里,这些内容都是不可缺少的。
首先,高中生有了一定的概念、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完全适合学习程序,运用在设计程序过程中的少许变化就能引起各种新的运行结果这一特点,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生有较强的动手操作和控制硬件设备的学习欲望,掌握一些简单的硬件知识和技能可以提高其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其次,程序是我国计算机专业教师接受ICT专业高等教育时的主要学习内容,硬件方面的知识也是必修内容,这两方面的知识对于大多数计算机教师而言应是强项,突出这两方面的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
第三,在我国现有ICT教学硬件设备不是很充足的条件下,一些新的多媒体软件不断对硬件配置提出更高要求,由此引起的费用是一般学校难以承受的。
相对而言,程序设计所需的硬件配置并不是很高,对硬件配置的要求一般比较稳定,所以一些高中可以以程序设计教学为特色,可避免或缓解因硬件配置过低而引起的困难。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现在硬件和程序的教学过于弱化的状况,有必要加强这两方面的教学。
2.加强程序教学的方法与建议针对我国程序教学内容太少这一现状,提出几种方法供参考。
在新课标里,资源管理部分的数据库属必修内容,如要加强程序教学,可以在深入进行数据库知识教学同时开展结构化程序设计教学,增加下表中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数学课中有些关于算法和程序设计的知识,但由于这两个学科的教学重点不同,现阶段我国高中数学教师的算法与程序设计能力普遍还不高,大多数学校电脑机房不够,很难满足数学课要利用机房的需求,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必修部分增加这些知识的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引起大家的重视,其重点不在于较复杂的语言,而以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为主要内容。
课时方面,我们建议将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中的“信息加工与表达主题”和“资源管理”中相应的课时,与数学课程中算法的12课时进行整合,大约可以达到13~14课时,并将信息技术课和数学课进行整合,让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和数学教师合作进行教学,这样课时就比较充分[11]。
可以让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特长,达到教师资源的优势互补,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以让学生享受更加优质的教师与电脑资源,并学到更系统的知识。
3.加强硬件知识教学的建议参考IGCSE的相关内容标准,结合我国实情,如要加强硬件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在必修内容中增加下表中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教学,关键在于实践。
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可以指导学生与学校负责维护硬件设备的工作人员联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利用综合实践课开展实践、了解相关的知识。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去参观相应的商场或展览会,以此了解一些设备如数码相机、摄像机、MP3等,了解技术的发展。
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指导有电脑的学生维护自己的电脑或相关设备。
五、评价方式的比较与启示(一)评价方式介绍1.IGCSEIGCSE评价方式分为两种,即笔试和课程作业[12]。
其中笔试简答非选择性的问题,2小时30分钟,占总权重的75%。
课程作业即实践考核,占总权重的25%,该项目的实施有一个较长的时期,可以长达2年左右,约为整个高中阶段。
要求学生利用在本课程中所学技能和经验为某一问题开发解决方案,并制作成文本。
教师可以在常规教学的范围内辅导学生,并将辅导的记录详细附在学生作业后,供评分使用。
如果辅导超出此范围,学生将会被适当地减分。
在此项目中,学生可以自己进行程序设计,也可用一些软件包来设计。
课程作业先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按IGCSE规定的标准组织评价,最后由剑桥考试中心负责复核,其评分标准相当具体和严格。
2.中国近几年来我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都是各省里组织的会考。
无论是笔试还是机试,大都是在2~3小时内要求学生完成测试题。
在这些考题中,有选择、填空、简答、程序设计等题型,不论涉及知识、技能、还是情感等方面的内容都是以机试来进行的。
(二)启示程序设计、综合应用、硬件安装等实践性的技能应以实践的考核方式进行评价。
因为在我国机试或笔试的会考中,学生在仅有的时间内难以全面展示这些方面的技能。
如果将这些实践知识的评价以机试或笔试进行,难免使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最终会使这一技术课程失去技术应用的特点,使技术课过于理论化,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在这些方面的考核,我们可以借鉴IGCSE课程作业的考核方式与经验来完善我国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让我国的评价更贴近生活与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用中学”,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发展。
(三)评价方法的建议1.确定课程作业考核的分数。
确定要考核的知识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权重,为其分配适当的分数。
并进一步确定相应的子项目,这些项目的评价体系要详细,具有可操作性。
如以程序设计为例,可以设计问题的确定、软硬件需求、算法设计、流程图、程序设计、应用测试及文本制作等方面的子项目,其中算法及流程图、程序设计应为主要部分。
2.确定课程作业考核时间。
由于我国高中生一般在高二第2学期修完信息技术课的学分,所以考核的期间可以定为从学习某方面的知识开始到高二第2学期,这段期间学生可以自己决定提交课程作业的时间。
3.确定课程作业考核的开展形式。
如在确定程序设计作业的具体项目时,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课程作业的实践,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指导学生选择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要解决的问题。
在作业实践中,教师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指导,但不能越俎代庖。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我国与IGCSE的ICT课程的目标基本一致,但IGCSE比较重视计算机学科体系的知识,注重为学生打下宽广的知识基础;而我国的教学内容在知识面上还显得有些窄,在形成性评价的使用上还有不足。
我们有必要在必修模块中进一步从程序设计、硬件教学方面弥补这种不足,并借鉴ICGSE中的实践考核方式来完善我国在程序设计、综合应用、硬件安装等技能考核方面的评价体系,更好地促进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作者单位:海南三亚高峰中学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参考文献[1]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的官方网站./CIE/WebSite/qualificationsandawardshub/qualificationhubs/subjecthubs.jsp?oid=2098,2005-11-14.[2][4][6][7][8][9]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技术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00-320.[3][5][10] CIE online. Computer Studies 2006 Syllabus [EB/OL]./CIE/WebSite/qualificationsandawardshub/qualificationhubs/generalqualsubject /generalqualsubject.jsp?oid=3009&name=IGCSE+Computer+Studies&typeoid=2098,2005-9-5/2005-11-14.[11]何克抗.对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分析[EB/OL].http://202.112.88.32/论著选摘/何克抗/DueiWuGuoZhongXaoXueJiSuanJiJiaoYu.htm,1996-11-1/2005-10-8.[1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EB/OL]./Article/HTML/Article_933.html,2005-6-26/200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