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电源企业标准

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电源企业标准

隔爆兼本安型不间断电源前言本标准是根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确定标准的结构、技术要素及表述规则编制。

本标准根据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KDW660/18B隔爆兼本安型不间断电源的技术特点而制定的。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本单位生产的KDW660/18B隔爆兼本安型不间断电源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KDW660/18B隔爆兼本安型不间断电源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用KDW660/18B隔爆兼本安型不间断电源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KDW660/18B隔爆兼本安型不间断电源(以下简称电源)。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91-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3836.1-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GB3836.2-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隔爆型“d”GB3836.3-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3部分:增安型“e”GB3836.4-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i”GB9969.1-1998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GB10111-88利用微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GB/T2423.1-2001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A:低温试验方法GB/T2423.2-2001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GB/T2423.4-2008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GB/T2423.5-19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二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GB/T2423.10-19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二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和导则:振动(正弦)MT209-90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MT210-90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基本试验方法MT211-90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质量检验规则MT286-92煤矿通信、自动化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和管理办法MT/T408-1995煤矿用直流稳压电源MT/T661-1997煤炭井下用电器设备通用技术条件MT/T154.2-1996煤矿用电器设备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和管理办法AQ1043-2007矿用产品安全标志标识3产品分类3.1型号及其含义3.2防爆型式及防爆标志:防爆型式: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防爆标志:Exd[ib]I3.3外形尺寸、重量外形尺寸:长×宽×高(mm):247×207×175。

重量:18kg。

4技术要求4.1一般要求4.1.1电源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并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文件制造,并应经国家防爆检验部门审查检验合格,取得防爆合格证。

4.1.2电源及与其关联的设备应经通过国家授权的防爆检验机构联检。

与电源关联的设备应具有有效期内的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

4.2环境条件4.2.1电源在下列环境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a)环境温度0℃~+40℃b)平均相对湿度:≤95﹪(+25℃)c)大气压力:80kPa~106kPad)无显著振动和冲击的场合e)煤矿井下有甲烷、煤尘爆炸性混合物但无损坏绝缘和腐蚀性气体的场合。

4.2.2本安电源能承受的最恶劣的贮运条件:a)高温:+60℃b)低温:-40℃c)平均相对湿度:95%(+25℃)d)振动:50m/s2e)冲击:500m/s24.3电源额定工作条件4.3.1额定工作电压:交流127V/380V/660V(变压器为抽头方式)。

4.3.2电压变化范围:标称值的75~110%。

4.3.3频率范围:48~52Hz。

4.4电气性能4.4.1整机功率:≤40W4.4.2本安电源输出;提供1路本安直流电源输出,输出参数见表1。

4.4.3备用电源性能:a)额定工作时间:≥2h;b)放电终止电压:22V DC;c)充电截止电压:28V DC;d)充电方式:自动浮充;e)工作方式:连续不间断供电;f)备用电源电池参数:CB1220-2.3Ah(铅酸电池,武汉长光电源有限公司生产),2节;表1项目输出参数额定电压18.0V额定电流800mA偏离值≤5%负载效应≤5%源效应≤5%周期与随机偏移峰值≤250mV过流保护动作值880mA过压保护动作值≤19.0V最大开路电压≤18V4.5结构4.5.1电源结构应保证调试、操作、维修和安装的方便与可靠。

外壳应有便于固定或支撑的结构,表面要用防锈漆喷涂或烤漆,内部喷耐弧漆,机内黑色金属件和隔爆面,要经过防锈处理,电镀或磷化。

4.5.2紧固件必须有防止自动松脱的措施。

4.5.3电源外壳应设有接地装置,接地螺栓应进行电镀等防锈处理,内、外接地螺栓应不小于M6,接地旁应设接地标志。

4.6外观4.6.1外壳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痕、划伤、裂缝和变形,表面涂层不应起泡、龟裂和脱落,焊缝不得有明显的焊迹。

4.6.2铭牌、标志和“严禁带电开盖”的警告牌应清晰、牢固。

4.6.3零部件应紧固无松动,且不得有锈蚀、毛刺、裂纹等机械损伤。

4.6.4隔爆壳体由Q235钢板制成,隔爆接合面紧固螺栓间距不得大于120mm,隔爆结合面不得有划痕、砂眼等缺陷。

4.7外壳防护性能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GB4208-2008中IP54的要求。

4.8电气安全4.8.1电源的各部位的绝缘电阻应符合表1常态绝缘电阻的规定。

4.8.2电源应能承受历时1min的工频耐压试验,而无击穿和闪络现象,且泄漏电流不大于5mA。

试验部位和耐压值应符合表1工频耐压的规定。

表1试验部位绝缘电阻MΩ工频耐压V常态湿热试验后电源输入端子与外壳间≥50≥1.52500电源输入端子与本安电路间≥50≥1.52500本安电路与外壳间≥10≥1.05004.8.3电源输入端与机壳之间的泄漏电流应不大于0.7mA(峰值)。

4.8.4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本安与非本安接线端子间距离≥50mm,本安端子旁设“ib”标志。

本安与非本安裸导体间≥3mm,本安端子与接地及外壳间的距离≥3mm,直接引入的接线端子部分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分别符合GB3836.3-2000第4.3条和4.4条要求。

4.8.5导线:本安电路与非本安电路用硬导线分开布置,本安电路采用蓝色导线。

4.8.6印刷电路板:厚度为1.5mm,单层铜箔厚度≥30μm,线宽≥0.25mm。

印刷板在焊接调试后应喷涂三遍三防漆。

4.8.7接地:产品应设内接地和外接地,并应有“”标志。

4.8.8电子保护:电源采用双重化电子保护,保护性元器件必需经过老化筛选。

限流器件使用功率在正常工作及故障状态下不大于其额定功率的2/3。

限流电阻采用无感金属膜或氧化膜电阻,并采取防短路措施。

4.8.9备用电源引出线端子应加以保护。

4.8.10特殊元器件要求a)电源变压器向本安型电源供电的绕组与其它绕组分内外布置,且用0.25毫米厚铜皮屏蔽,屏蔽和铁芯一起牢固接地。

变压器输入绕组设熔断器。

b)电源变压器本安电路端子与其它端子分两侧布置。

金属箔应设两根结构上分开的接地导线。

表2、变压器入厂例行试验试验部位试验电压V输入与输出绕组之间3000全部绕组与铁芯或屏蔽之间1500向本安供电绕组与其它绕组之间2500c)变压器例行试验:变压器绕组均应能承受交流50Hz、历时1min的工频耐压试验,且无击穿和闪络现象,其漏电流不大于5mA,试验电压见表2。

d)变压器型式试验:电源变压器向本安供电的绕组与其它绕组之间应能承受交流50Hz、2500V,与铁芯之间应承受1500V,历时1min的工频耐压试验,且无击穿和闪络现象,其漏电流不大于5mA。

4.9表面温度电源任何部位的最高表面温度不应超过150℃。

4.10工作稳定性电源应进行通电时间不少于2d的工作稳定性试验,其电气性能应符合4.4.2条规定。

4.11环境适应性4.11.1电源在工作状态应能通过高温工作试验,其电气性能应符合4.4.2要求。

4.11.2电源在工作状态应能通过低温工作试验,其电气性能应符合4.4.2要求。

4.11.3电源在非工作状态应能通过高温贮存试验,在恢复后其电气性能应符合4.4.2要求。

4.11.4电源在非工作状态应能通过低温贮存试验,在恢复后其电气性能应符合4.4.2要求。

4.11.5电源应能通过湿热试验,其电气性能和电气安全应符合4.4.2的有关规定。

4.11.6电源应能通过振动试验,试验后接插件、零部件无松动脱落,其电气性能应符合4.4.2要求。

4.11.7电源应能通过冲击试验,试验后接插件、零部件无松动脱落,其电气性能应符合4.4.2要求。

4.11.8包装后的电源应能经受模拟运输试验,试验后包装箱应无损坏和明显变形,箱内电源的电气性能应符合4.4.2要求。

4.12防爆性能4.12.1电源的防爆性能应符合GB3836.1、GB3836.2和GB3836.4的有关规定,通过GB3836.4-2000中的10.1~10.4条规定的试验,并经国家指定的防爆检验单位审查并检验合格,取得“防爆检验合格证”。

4.12.2电源隔爆面的参数应符合GB3836.2-2000中第5~8章的要求。

4.12.3观察窗透明件应符合GB3836.1第23.4.3.1和23.4.6.2条规定的冲击试验和热剧变试验。

4.12.4观察窗结构应符合GB3836.1第8章的要求,其衬垫符合GB3836.2第5.4条的规定。

4.12.5引入装置的引入方式应符合GB3836.2-2000附录C2的要求。

引入装置应符合GB3836.1-2000中23.4.3.1、第16章及其附录D3.1、D3.4和GB3836.2-2000第12章及其附录D2的要求。

4.12.6橡胶密封圈采用IRHD45°~55°的橡胶制造,密封圈须进行老化试验并符合GB3836.1附录D3.3的规定,试验后硬度不的超过试验前的20%。

4.12.7外壳应通过GB3836.2-2000中15.1.2.1规定的压力为1MPa水压试验,历时1min。

无连续滴水,外壳应通过水压试验后未发生损坏或永久变形。

4.12.8外壳耐压及内部点燃不传爆试验应符合GB3836.2-2000中第15.1和15.2条的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