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年轮法
树木年轮断代法(Dendrochronology),简称树轮纪年法,是20世纪由美国天文学者A.E. 道格拉斯(A. E.Donglass)建立的。
1929年用于印第安人遗址的测定,使遗址的年代明确化。
后来,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建筑学、美术史方面。
一树木年轮法的原理
树木年轮法的原理非常简单。
树木每年春长秋止,并且在树干截面上形成疏密相间的圆
圈,称之为年轮。
每年一轮(或二轮),树木截面上的年代数目代表该树的年龄。
轮与轮间的距离为轮距,而轮距并非均等,它与当时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旺盛,轮距就宽,如果干旱少雨则轮就窄。
而同一气候中同种树木的轮距及形状相似。
如果一棵活树内层的一段年轮同死树的外层年轮谱一致,就说明死树是前一阶段生长的,两者可以衔接起来。
死树又可以同更老的死树衔接,依次类推,衔接不同时间段轮距就可建立这一地区的主年轮序列(又称标准轮距序列、树木合成年轮表)。
要说明的是,树木合成年轮表同一气候区内,由同一树种的树木年轮图谱衔接而成。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立的八千年来的标准序列,显然是用“互接”的办法完成。
欧洲有些国家,建立了本地区某些年代范围内的标准序列。
从实践来看,以该法测定的标准序列年谱和日历吻合。
用考古发现的木头样品的年轮谱(只要其年轮数超过60-70圈)与建起的主年轮序列表对照,就可判定其生、死绝对年代,精确度可达数年之差。
值得注意的是,树种的选取须满足标准年轮产生的条件,即一个生长季只增加一个年轮,且对限制生长因素敏感,最好选取寿命较长、分布较广的树种。
美国选择松科针叶常绿树种,欧洲选择栎树,我国则选取柏树。
采集时,视情况或采集木材圆盘,或采集木材钻心。
接着用磨光机或砂纸打磨、擦磨样品,使其表面光滑。
最后,用树轮测年系统进行测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使用的是LINTAB树轮测量系统,由双目体视显微镜、水平移动平台和计算机组成。
操作时,先将体视显微镜中一个带十字的目镜十字线对准要测的年轮,用手摇动手柄,使活动平台水平移动来带动平台上的样品移动,移动至十字线对准要测量的下一个年轮,按鼠标左键,如此这段水平距离由传感器转换为相当于这个年轮宽度的信号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的记录、保存年轮宽度数据,在计算机屏幕上就显示出年轮图谱。
将所获的年轮图谱与已建立的标准图谱相比较,便可断定其年代。
该单位对河北磁县湾漳墓木材进行了树轮分析,建立了该墓中柏木的177年的浮动年轮年表。
二、树轮纪年校正法
树轮纪年法除了判定年代外,还可以对14C法进行校正。
14C法的测年并非日历年代,而树轮校正曲线就是把14C年代转变为日历年代的重要工具。
树木年轮每年生长一轮,其14C放射性水平反映了当年大气CO2放射性水平,用数年轮方法得出年轮生长年代是很可靠的。
因此若测出某个树木年轮的14C年代,就可以对14C年代进行校正。
这样依次测定即可建立14C年代与树轮年代相应于日历年代的对照表,也就是说,测出树轮的14C年代,与高精度的树轮校正曲线相匹配拟合,就可确定其年代。
将全部数据作统计处理,可作出校正曲线或校正表,图中树轮的14C 年代为纵坐标,横坐标为树轮生长的年代即日历年代,曲线为14C年代—树轮年代的校正曲线。
由于各种原因如太阳活动、地磁场变化的影响,树轮校正曲线是一条有许多扭摆波动的不规则曲线。
目前已可校正8000年以内的14C年代,1993年,高精度校正曲线的年代上限可推到距今10000年;迄今已积累近1200对以上的对照数据。
我国不少考古发掘报告后都附有14C和树轮校正数据表。
树轮纪年法精确度很高,甚至误差可到一、二年,但也有一些问题。
首先为建立标准序列,研究人员得付出若干年的艰苦劳动。
其次,国际上通行以美国高山生长的刺果松轮标准序列,目前衔接到8千多年前,其研究范围受限制。
另外这个树轮测量是否能通行于全世界,目前仍无统一方法。
还有,对伪年轮或缺年轮的识别、树种的挑选、轮距序列的互校以及某些树木的特殊生长环境和气候的影响等,会造成一定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