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男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男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收稿日期]2011-05-22**[作者简介]董岳州(1975—),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东方文化与世界文学。

Vol.31No.6Journal of Suihu a UniversityDec .2011***第31卷第6期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12月摘要:《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和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两部作品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特点。

文章别开生面地对这两部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力图还原他们对两位女主人公苔丝和爱玛悲剧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关键词:《苔丝》;《包法利夫人》;男性人物形象;对比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1)06-0120-0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002)董岳州《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男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法两国著名作家哈代和福楼拜的代表作,两部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值得探讨研究。

我们重点分析比较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苔丝与爱玛生命中几个主要男性人物形象及对她们的影响。

《苔丝》里的亚雷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爆发户和玩世不恭的人,在整篇小说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其关键性角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激发着矛盾冲突。

亚雷在全文中虽然看上去只出现过几次,却是至关重要的几次。

先是他的出场。

一露面就显现出其阶级本性,初见苔丝,就被她的纯洁与美丽所征服,油腔滑调地极尽调戏、勾引之能事。

在苔丝被迫呆在他家的日子里,亚雷不时地纠缠着她,后来终于趁着赶集晚归,苔丝被吓而求助于他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将苔丝玷污。

亚雷的这次罪恶,奠定了全文悲剧的基础,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他毁了苔丝的一生,使她带上了“失贞”的耻辱枷锁,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他还引发了苔丝与克莱的矛盾冲突,从而使自己与苔丝最终处于对立面,陷入了冲突的漩涡。

所以亚雷最后一次出现是以死亡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就不足为怪了,而他对克莱和苔丝的嘲讽则加剧了这一悲剧的发生。

作者安排亚雷这样一个形象可谓用心良苦:第一,他有力地衬托了书中的主人公苔丝的形象,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亚雷是邪恶的化身,那么苔丝就是纯洁的天使。

她虽然有着软弱的一面,但也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对处女贞洁观,对宗教戒律等等,杀死亚雷,则是苔丝反抗的一种极致体现。

第二,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大力发展,使人物与人物之间始终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

第三,是作者批判资本主义伪善道德和反宗教思想的体现。

亚雷就是资产阶级道德体系造就的人物,他的金钱观,他满口的仁义道德,以及对欲望的追逐,无不打上了资产阶级的鲜明烙印。

苔丝这样一个纯洁的少女正是资本主义道德和宗教的牺牲品。

《包法利夫人》里的鲁道夫则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和风月老手。

初次见到爱玛的时候,凭着他的老到经验,一眼就看穿了爱玛骨子里那不安分的本性,所以他只需说上一些甜言蜜语,送上一些衣服饰品,设置一些浪漫的场合,就轻而易举地将爱玛勾引到手。

爱玛则心甘情愿地做了鲁道夫的情人,后来甚至还疯狂地爱上了这个道貌岸然的情场老手,决定与他私奔。

可惜的是,玩腻了对自己一往情深的爱玛后,鲁道夫却临阵退缩,弃之而不顾,给了爱玛残酷一击,差点病死。

当爱玛走投无路,好不容易找到鲁道夫,想向这个昔日的情人借笔钱暂度难关时,鲁道夫又残忍地拒绝了她,使爱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只得服毒身亡。

可以说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了鲁道夫的好色、自私、霸道和虚荣。

亚雷和鲁道夫身上虽然都具有阶级的共性,但仔细阅读文本的话,不难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

鲁道夫要比亚雷浪漫多情,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鲁道夫在得知爱玛要与自己120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ale Characters Between Tess and Madame BovaryDong Yuezhou(No.1Normal College of Hunan,Changsha,China 410002)Abstract: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Madame Bovary are well-known masterpieces of the British writer,Thomas Hardy and the famous French writer,Gustavo Flaubert respectively.The two works share much in common and also have their own special characteristics.?In this article,I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ale characters in the two works in an innovative way,trying to restore their influence and effect on the tragedy of the two heroines,Tess and Emma.Key word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adame Bovary,male characters,contrast私奔的决定后,他害怕自己的未来会受到影响,并且已对爱玛那近乎疯狂的爱感到厌烦,于是留下了一封信,抛弃爱玛而找其他的情妇去了。

在鲁道夫眼里,爱玛只是他玩弄的一个对象而已,至于她的死活,他是不会管那么多的。

所以说,爱玛的死虽然有着社会、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倾注了她全部情感的鲁道夫在其中起了一个助推器的作用,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是“杀死”爱玛的凶手。

相比而言,亚雷则是一个比较诚恳、负责任的人。

所以,以前很多批评家把亚雷看做是花花公子甚至魔鬼的化身,其实是有失公允的。

亚雷不像鲁道夫那样有着众多的情人和绯闻,应该来说,他对苔丝还是付出了一片真情的。

在苔丝初次去他家做饲鸡员的时候,亚雷就倾诉了自己的爱慕之情,虽然他最终强奸了苔丝,玷污了她清白之躯,但从后面的行为来看,这又不能不说是亚雷对苔丝爱的一种极端体现。

在苔丝忿而离开他家时,他极力道歉、挽留。

其后几年,亚雷投身传教事业,宣传宗教思想,并对自己之前的行为进行反思、忏悔,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荒唐事情,这对于一个富家子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对苔丝情感的专一也就可见一斑了。

在偶遇苔丝,得知她被丈夫遗弃之后,亚雷强烈地谴责了克莱的薄情寡信,又真诚地向苔丝认罪,表示愿意赔偿苔丝,甚至拿出了结婚许可证,要娶苔丝为妻,以致连苔丝都不得不承认他并非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

可见,亚雷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忘却苔丝,而是一直都不曾改变他对苔丝深情的爱恋。

这种情感相对于鲁道夫,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最后,亚雷因苔丝的仇恨而死于非命,怎能不说是一个情感受害者的悲剧性人物呢?诚然,亚雷和苔丝的死有着一定的关联,但并非起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与鲁道夫对爱玛的死的责任,也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亚雷不是一开始就表现一副油腔滑调的纨绔世家子弟形象,不是采用强迫的手段,而是以自己的真诚来打动苔丝,或许又会是另外一种结局吧。

当然,除了亚雷与鲁道夫外,我们不应该忽略安玑·克莱和查理·包法利在苔丝与爱玛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为苔丝的丈夫,克莱是一个讲究民主平等,受过先进思想教育的反传统反教会的青年,他爱苔丝,不顾家庭反对,毅然和她结合。

但当苔丝在新婚之夜向他告白受辱的经历后,尽管自己也有过荒唐的行为,却受传统思想道德的影响,无法原谅无辜的苔丝,远赴巴西,弃自己的妻子于不顾,将她再一次推向亚雷的怀抱和苦难的深渊。

在巴西经营失败后,克莱才想起苔丝的好,回国寻找苔丝,结果直接导致后者杀死亚雷,走向死亡的刑场。

所以,克莱对苔丝的爱远不如苔丝对克莱的爱来得真挚热烈,而对于苔丝的死,从某种角度来说,克莱所付的责任应比亚雷所付的责任要大得多。

作为爱玛的丈夫,查理·包法利则是一个老实、容易满足的乡村医生。

他对爱玛的爱远超爱玛对他的爱,这与克莱和苔丝这对夫妻的爱恰恰相反。

但因为包法利不善于表达,缺乏激情,比较平庸,所以无法满足爱玛的虚荣心和浪漫的情感,这样就给了鲁道夫和列翁之流以可乘之机。

对于爱玛的出轨和死,查理当然要付一定的责任,但充其量也只是付失察和缺乏浪漫之责,或者说老实有时也是一种罪过吧。

这种责任比起同为人夫的克莱而言,自然要小得多。

所以说,查理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没有获得过爱玛真正的爱,他诚实、宽容、善良、正直的优良品质反而成为自己的一道催命符。

而查理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对主人公爱玛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和反衬。

爱玛的虚荣心和不切实际的虚幻爱情以及无休止的贪欲,都是对查理诚实、勤俭、容易满足的“讽刺”,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几个主要男性人物形象及对两个女主人公苔丝与爱玛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对比性,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于海江.突破传统束缚,塑造不朽形象———读《苔丝》有感[J].河东学刊,1998(10).[2]祁晓冰.重释“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兼评爱玛形象[J].外国文学,2007(7).[3]林秀怡.美丽村姑的抗争———关于苔丝艺术形象的分析[J].南方论刊,2007(10).[4][法]福楼拜.周国强译.包法利夫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5][英]哈代.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王海峰]1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