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政治信仰论文:当代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研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论文:当代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研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论文:当代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研究摘要:社会主流信仰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确立,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精英群体,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总体上来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少数青年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出现了困惑、迷失等现象,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流信仰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精英群体,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少数青年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出现了困惑、迷失等现象,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并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引导青年大学生认清各种教条主义、信仰本位及各种非(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有利于帮助处在变革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一、当前我国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两个突出矛盾:一是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之间的矛盾;二是日常生活中大众对意识形态的淡化与人们社会价值判断之间的矛盾。

这两个矛盾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构成冲击。

1.价值追求上的异变。

马克思在论述事物的异化时曾做过多处具体论述,他认为“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因为物的异化离不开人的异化。

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部分青年大学生在自身价值追求上产生了异化。

突出表现为追求的“三个本位”:(1)追求官本位。

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继续在社会上蔓延,使得一些青年大学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他们把毕业能进国家机关工作,能当上官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为达到升官目的,他们常常苦心积虑、梦寐以求。

他们不仅四处“跑官”、“要官”。

而且千方百计“买官”、“骗官”,在他们的灵魂深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已经荡然无存。

(2)追求钱本位。

在马克思看来。

“钱是从人的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

”在现实生活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足以说明这一点。

很多青年大学生认为在众多选择当中,金钱是最为真实可靠的,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加入到金钱崇拜的行列中。

利益和金钱的重量在其心中一天天暴涨。

社会伦理道德的价值堤岸遭受着猛烈冲击。

(3)追求神本位。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一度销声匿迹的封建迷信思想又死灰复燃。

相当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开始迷信宗教和各种鬼神邪说。

一些新形态的迷信和伪科学的泛起。

使青年大学生无形中受到影响,个别青年学生在遇到挫折困难时便去拜神求佛。

封建迷信以及神学宗教的扩张,已经占领了部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个别的邪教组织也趁虚而入。

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上的障碍。

2.政治追求上的困惑。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和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各种思想观念平行排列,从传统的、转型的、西方的到现代的。

古往今来的思想叠加在一起,冲击着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

一些青年大学生开始对那些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书籍和观点倍加青睐。

部分青年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有所降温。

甚至有意避开政治活动,有的还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失去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究其原因主要有:(1)各种非马、反马思潮的干扰。

近年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我国非常猖獗,其公开挑衅党的章程和宪法;主张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实行私有化和思想多元化: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反对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不赞成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新自由主义思潮更是嚣张,公开诽谤人民民主专政,在思想上,推崇西方资产阶级抽象的自由、公正、人权和人性观念;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在经济上,主张全面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

历史虚无主义则是一种带有国际性的思潮。

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在学术上否定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贬损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丑化党的领袖人物;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研究。

这些思潮严重动摇了青年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造成他们思想上的混乱,影响其对现实社会制度的看法。

(2)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的困惑。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在苏东改革中,出现了偏离社会主义的逆流,导致苏东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空前低潮,中国虽然顶住压力,改革开放继续凯歌行进,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很多人把政治信仰转移到了“经济信仰”,对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了怀疑甚至抵触、背离。

有的同学认为共产主义虽然美好却太遥远,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

现实生活更重要的却是竞争和生存压力,还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实现共产主义太渺茫了。

(3)公有制、阶级基础变化的影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一些青年大学生受其家庭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巨大,其信仰也在经受着考验。

从大而公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完全的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和发展过程中,作为阶级基础的工农联盟,在伴随着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的变化,使部分青年大学生对我们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产生怀疑。

金融危机冲击所导致的增长放缓和一些地方公有制比例越来越少等一系列变化,势必会造成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困惑。

3.理想追求上的迷惘。

什么是正邪荣辱,什么是美丑善恶。

在许多人心目中已经没有了正确标准,人们对社会丑恶现象和坏人坏事不再嫉恶如仇、与之斗争,常常是置若罔闻、避而远之。

不敢伸张正义。

人们之间基本的互助精神也在变淡,社会正义感在丧失,而人们的社会不安全感随之增加。

所有这些使青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1)社会责任感不强,是非标准模糊。

过去一直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的理念,像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当代青年大学生心目中地位逐渐失落,崇尚非理性成为一种社会时髦,流行跟着感觉走、随着潮流行的价值取向。

部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乏,重视个人价值轻视集体与社会的价值,重视权利的享受轻视义务的履行,只索取不奉献,允许别人为他付出而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

(2)热衷于西方的生活方式,推崇西方价值观。

对外开放的大门敞开后,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科技和管理,西方的文化随之也涌了进来,有些已生根发芽。

特别是在青年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明辨是非能力较差情况下,有些青年大学生开始热衷于西方的生活方式,转而推崇西方的价值观。

对西方人的情人节、圣诞节等则是极度狂热的崇拜,认为“洋节”比中国的传统佳节更富于情调,更具新鲜感。

部分大学生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无所适从,急于摆脱传统文化的禁锢,勇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

盲目吸收和接受外来事物。

(3)在理想的不断变化中失去目标。

部分青年大学生开始出现迷茫,不知目标为何物,极易发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对身边的一切都不屑一顾,置之不理。

稍遇挫折就会怨天尤人,大发无聊的感慨,甚至为了一点点自尊而大动干戈,极易冲动。

自制和自控能力差。

对于为什么学习。

将来走什么样的路,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调查中很多青年大学生不知上大学后应确立什么样的目标。

没有努力的方向,很多大学生谈到,从上幼儿园开始老师和父母就一直教导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真正成为大学生后却不知干什么,失去了奋斗的目标,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不断变换着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二、当代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产生的根源探究从问题谱系、时空视域和具体表象的角度来分析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及经济全球化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影响,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转型导致力量变迁引发的思维方式变化是重要原因。

社会转型时期,急剧的观念变迁和文化冲突,对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产生了冲击,面对这种冲击有的青年大学生茫然失措。

悲观消极。

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和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改变。

使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

在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壮大,并逐渐上升为社会的强势群体。

与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理想对应的、以主张私有化和市场化为其共同的诉求和理论内核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随之不断涌现。

并逐渐挑战占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缺失。

使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巨大的嬗变和碰撞。

竞争带来的风险。

贫富差距的存在,地区不平衡的逐步加剧,经济与道德、政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出现失衡,在这种变化的冲击下,使部分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受到很大的冲击。

2.经济转型带来的利益重组产生的观念变化是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把青年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交往方式推向一个新的领域。

伴随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我国已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党和政府将工作重心转向了经济领域,与此同时。

部分青年大学生也把主要的注意力投向了经济领域。

这些变化都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改变,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日渐衰落,导致政治热情进一步降温,部分青年大学生开始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

加之,市场经济主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使信仰功利化,以市场价值取向取代人生信念取向,部分青年学生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与金钱关系,使处于价值形成时期的青年大学生。

对一些错误思潮识别能力不强,抵制不了金钱与权势的诱惑,往往迷失方向而做出错误判断,这些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3.不能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向是主观原因。

一种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一旦僵化。

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僵硬化和泛化是不能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表现方式,会扼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命力。

恩格斯说过:“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

什么都不存在。

”当代青年大学生中的“哲学的贫困”现象也导致了政治信仰的缺失,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在一些原则性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辨不清真伪,偏离正确方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勾画了“十二五”的宏伟蓝图,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全党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