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课件
时期
建国初期 (1949年1957年)
波折停滞 改革开放初 (1958年 期(1978年 -1977年) -1995年)
人口流动限 制、压缩城 市人口下乡
1996年-2000 年
“逐步形成大、 中、小城市和小 城镇规模适度, 布局和结构合理 的城镇体系”
2000年以来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 “实施城 水平,坚持大中小 镇化战略, 城市和小城镇协调 促进城乡 发展,走中国特色 共同发展” 城镇化道路”
二、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率:52.57% 城市:665个 镇:3400多个
二、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 率平均以1%的速度增长, 相当于每年造了一个上海市 (2096万人)。 日韩:40年 美德:80年 英国:120年
城镇化将成为中国 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建国以来城镇化率
三、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目前尚 未有标准的定义。比较认同的是新型城镇化是以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 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 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 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 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 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 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十六大报告
十七大报 告
时期
建国初期 (1949年1957年)
波折停滞 改革开放初 (1958年 期(1978年 -1977年) -1995年)
人口流动限 制、压缩城 市人口下乡
1996年-2000 年
“逐步形成大、 中、小城市和小 城镇规模适度, 布局和结构合理 的城镇体系”
2000年以来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 “实施城 水平,坚持大中小 镇化战略, 城市和小城镇协调 促进城乡 发展,走中国特色 共同发展” 城镇化道路”
资源浪费严重
当前城市发展模式存在弊端
城市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金融风险凸显
百姓对城镇化发展提出新要求
既要面对大量农村人口转移 的客观事实,又需要满足城 镇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10
20
30
40
50
60
0
1949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时期
建国初期 (1949年1957年)
波折停滞 改革开放初 (1958年 期(1978年 -1977年) -1995年)
人口流动限 制、压缩城 市人口下乡
1996年-2000 年
“逐步形成大、 中、小城市和小 城镇规模适度, 布局和结构合理 的城镇体系”
2000年以来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 “实施城 水平,坚持大中小 镇化战略, 城市和小城镇协调 促进城乡 发展,走中国特色 共同发展” 城镇化道路”
• 2000 年“十五计划”中首次把“积极稳妥 地推进城镇化”作为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 之一。“十一五规划”继续高度关注城镇 化问题,强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
•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 《和谐城市:世界城市状况 报告2008/2009》提出:21 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 根据联合国预测数据 2020 年世界城镇化率达到 54.9%,城市人口将超过42 亿。中国城镇化率达到 53.2% ,城市人口将超过 7.5 亿。
十六大报告
十七大报 告
1978年全国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 多搞小城镇”的方针 。 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提出“控制大城市 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发展方 针 。
时期
建国初期 (1949年1957年)
波折停滞 改革开放初 (1958年 期(1978年 -1977年) -1995年)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概述
(一)我国城镇化提出的背景
• 城镇:是指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总称。
• 城镇化:是指传统农业 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 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 ,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 转化为城市人口、城镇 的数量增加、城市规模 扩大并不断发展完善的 过程。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学者开始研究“中 国要走城镇化道路”的问题。 • 1998年中央提出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 重要途径 。
《经济和 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 年计划纲 要》
中央 精神
工业化带动 城镇化
发展小城镇
5个原则, 两个“以”
标志 性文 件
七大政治报 告《论联合 政府》
1958年《中 华人民共和 国户口登记 条例》、八 届九中全会 报告
1978年全国第 三次城市工作 会议、1980年 《全国城市规 划工作会议纪 要》
《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规划 纲要》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
主讲:马知民
提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概述
纲
二、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意义 四、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 展
十八大报告
•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 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 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
铜
250 6 67来自煤中国按亿美元产值的标准煤 50 后备耕地分布 (万吨)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铁矿 石油 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较为 石 恶劣的西部地区 我国资源现状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
大气污染严重
重视表面建设 热衷新城建设和高档地产开发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偏向富人
当前城市发展模式存在弊端
《经济和 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 年计划纲 要》
中央 精神
工业化带动 城镇化
发展小城镇
5个原则, 两个“以”
标志 性文 件
七大政治报 告《论联合 政府》
1958年《中 华人民共和 国户口登记 条例》、八 届九中全会 报告
1978年全国第 三次城市工作 会议、1980年 《全国城市规 划工作会议纪 要》
《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规划 纲要》
2003年至今是中国城乡统筹发展阶段
• 2009 年城镇人口为 62186 万,城镇化率 达46.59%,比2003 年提升6.06个百分点 。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到2011年底,生活 在城镇的人口数量增 至6.9亿,城镇化率 达到51.27%。
(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
今后10 年,中国城 镇化率还将继续快 速上升,根据联合 国的预测数据2020 年中国城镇化率将 达到53.2% 城镇人 口将达到 7.6亿左 右。
城镇间流动 人口 0.7亿
人地关系紧张
(亿亩)
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态势并存 城乡用地集约程度不高
(年)
(亿人)
城乡用地集约程度不高
近 万 平 方 千 米 开 发 区 荒 芜 闲 置 3.86
城乡粗放用地情况普遍
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
资源约束日趋加剧 环境状况总体恶化
我国人均水平 林地 100 80 水 60 40 14 25 20 33 草地 世界平均人均水平
十七大报 告
合 理 布 局
时期
建国初期 (1949年1957年)
波折停滞 改革开放初 (1958年 期(1978年 -1977年) -1995年)
人口流动限 制、压缩城 市人口下乡
1996年-2000 年
“逐步形成大、 中、小城市和小 城镇规模适度, 布局和结构合理 的城镇体系”
2000年以来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 “实施城 水平,坚持大中小 镇化战略, 城市和小城镇协调 促进城乡 发展,走中国特色 共同发展” 城镇化道路”
• 1984-1992年是中国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 1992年全国建制市增加到517 个,建制镇激 增到1.45万个,城镇化率达到27.46%,比 1984 年提高了4.45 个百分点,年均提高 0.56个百分点。
1992-2003年是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率27.46% 提高到40.53%,年均 提高1.19 个百分点2003年建制市达到 600 个,建制镇达到20226 个。
1%的城镇化增长率
二、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1200亿居民消费 37.15%
1000万人入城
10万亿替代出口
66万亿新增投资需求 城镇化贡献率
中国城镇化将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
人口城镇化不彻底
中国城镇人口构成
城镇户籍人 口4.78亿
未享受同等 社会待遇人 口2.34亿
农民工 1.64亿
近3亿农民工和 城镇间流动人口无法 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
十六大报告
十七大报 告
2001 年十五计划(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经济和社会 合 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城镇化战 理 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 布 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 局 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 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化体系”
十六大报告
十七大报 告
毛泽东:“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就地消化农民” 《论联合政府》 :“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将 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如果中国需 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 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时期
建国初期 (1949年1957年)
《经济和 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 年计划纲 要》
中央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