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种植一﹑栽培意义菠萝别名凤梨、王梨,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四大名果之一,其风味深受人们喜爱。
由于菠萝制罐后色、香、味具全,故誉为“罐头之王”,畅销世界各地。
菠萝果实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富含营养。
据分析,果实可食部分含水分为77%,蛋白质0.4%,碳水化合物9%,矿物质0.3%,维生素含量为24毫克/100克果肉。
可食率75%,含可溶性固形物9.91-12.14% ,糖8.38%,酸0.2-0.5%。
菠萝果实除鲜食及作蜜饯果脯外,又是罐头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
制罐后的下脚料如果皮、果心等,可以制汁、酒、醋和提制柠檬酸、酒精等。
加工后的渣还可作饲料和肥料。
菠萝叶含有2-5%的纤维,可作制绳、纺线、织布的原料。
提取纤维后的残渣仍可作造纸原料。
块茎含有2.5%的淀粉,粒子很小,提出后可作细菌培养基。
果汁为利尿剂,亦可治疗支气管炎。
菠萝生长强健,适应性强,在气候适宜地区,栽培管理容易,病虫害少,耐干旱,平地和山地均可种植,且产量较高,收益较快。
二﹑栽培历史和分布菠萝原产巴西、阿根廷及巴拉圭一带干燥的热带山地,但未发现真正的野生。
大概在公元1600年以前传至中美和南美北部栽培。
由于菠萝的芽苗较耐贮运,因而在短期内,即迅速传入世界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16世纪末至17世纪之间,传入我国南部各地区。
目前,世界约有61个国家和地区有栽培。
除我国外,以泰国、美国、巴西、墨西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栽培较多。
我国菠萝栽培主要集中在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云南、贵州南部也有少量栽培,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台湾菠萝主产区在台南﹑台中及高雄一带。
广东省菠萝栽培面积较大,产量较多,产地集中在汕头﹑湛江﹑江门等地区及广州市郊。
广西主产区在南宁、武鸣、邕宁、宁明、博白等县市。
目前菠萝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周期性的霜冻威胁使菠萝产量不稳定。
我国现有较为广泛栽培的卡因、巴厘(菲律宾)等品种,在栽培上和加工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
今后还应对现有品种进行选种、提纯复壮,加速选育适合罐藏加工的新品种(具有育种要求的菠萝性状:叶缘无刺、果近圆筒形,果眼小而浅,果心小,汁液丰富,味甜)。
推广合理密植、土壤覆盖、适当施肥和应用激素,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延长鲜果供应期,以及对菠萝凋萎病防治的研究。
三﹑主要种类及品种(一) 主要种类菠萝为凤梨科(Bromeliaceae)凤梨属(Ananas Merr.)的一个种(A. comosus L.)。
在凤梨属中共有5个种,但果实可供食用作经济栽培的只有菠萝1个种。
菠萝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
茎单生、直立、为叶片所掩蔽,基部抽生吸芽,叶剑状,成旋迭状簇生,长40-90cm,宽4-7cm。
先端渐尖,边缘有利齿或无,叶面深绿,叶背淡绿。
花序由叶丛中抽出,为头状花序,顶生、单生、椭圆形如松球;花无柄、紫红色;花瓣分离,雄蕊6枚,子房下位。
果肉质,可食部分由花序轴、子房和花被基部共同发育形成聚花果。
果顶上着生冠芽。
在栽培上,菠萝均采取无性繁殖,它的变异较少,因此品种也少,主要经济栽培品种更少。
全世界有135个菠萝品种,但其中不少是同物异名的。
目前世界菠萝品种约有60-70个,一般分为皇后类(Queen group)、卡因类(Cayenne group)、西班牙类(Spanish group)三类。
1.皇后类叶片较短,叶多刺,极少数无刺,叶面中间有明显彩带。
果圆筒形或圆锥形,果眼深,小果两侧向上突起,果肉黄色至深黄色,肉质细,纤维少,汁多味甜,香气浓郁。
代表品种有皇后。
我国台湾有刺、巴厘、神湾、广西的菲律宾等均属此类。
2. 卡因类植株强键,较高大,叶片硬直较张开,叶无刺或尖端有少许刺。
果肉淡黄色,香气较淡,果眼浅,小果圆而扁平,不突起。
本类代表品种为无刺卡因(Smooth Cayenne)。
3.西班牙类植株高,叶片长而阔,叶缘有硬而尖锐红色的刺,叶片黄绿,叶面两侧有红色彩带。
果肉淡黄色,纤维较多,小果扁平,但其苞片基部突起,果眼下陷深入果肉。
本类代表种为红西班牙(Red Spanish)。
台湾的无刺或有刺红皮种,华南栽种的萝岗有刺、广西武鸣、广东潮洲、汕头的北梨,福建的本地有刺也属本类。
菠萝品种的染色体,有二倍体的(2n=50),如卡因、皇后和西班牙;有三倍体的(3n=75),如卡巴桑那(Cabezona);有四倍体的(4n=100),如詹姆士皇后(Jame’s Queen)。
多倍体的果实比较大,但开花较迟。
(二)主要品种华南各地主要栽培品种及其特性如下:1.卡因(Cayenne)又称无刺卡因、沙捞越(Sarawak)、南梨、台湾无刺等,栽培历史已有150多年,目前占世界菠萝栽培面积的90%以上。
广东、福建、台湾栽种较多。
植株健壮高大,叶阔大、厚而长,开张,叶色浓绿,叶槽有紫色彩带不明显,叶缘无刺或先端有少许刺。
一般为单冠芽,裔芽3-4个,吸芽少。
果长筒形,果重1.5~3kg ,大者可达4~5kg。
小果数较多,阔而扁平。
果实呈黄绿色或黄色,果肉黄白色,肉质柔软多汁,香味较淡,纤维较多,含糖及含酸量均高,品质次于菲律宾及神湾品种,7-8月成熟,为晚熟品种。
适合罐头加工,成品率高。
本品种要求较高的肥水条件,抗病能力比较弱,易感凋萎病,果皮薄,易遭日灼及病虫危害而引起腐烂。
果实不耐贮运。
无刺卡因由于在不同地区多年驯化的结果,已有沙捞越和希路等品系。
沙捞越较耐湿润,抗凋萎病强。
2. 巴厘广西称菲律宾,广东湛江地区称黄果,潮洲、汕头地区的“崆”种也属此类。
广西枇杷90%以上栽培此品种,广东主要分布在湛江地区。
植株较卡因种小,但生势强健。
叶片较卡因种短圆、叶缘有小而密的刺,叶片青绿带黄,有白粉,紫红色彩带明显。
果中型,一般1.5kg左右,果呈圆筒形或椭圆形。
果眼小,呈棱状突起。
果皮和果肉均金黄色,鲜艳透明,果心小,肉质细嫩而爽脆,纤维少,汁多味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2-15%,含酸量0.26-0.58%,香味浓厚,品质上等,为鲜食和制灌两用品种。
6-7月成熟,为中熟种。
3.神湾又名金山种、台湾有刺、新加坡等。
在分类上属于皇后类的一个品系。
广东中山、海南栽种较多。
植株中等大小,叶缘多刺、叶细窄而厚,呈赤紫色。
果小型,约重0.5-1.0kg。
圆筒形、果眼小而突出,果肉淡黄色至黄色,味甜爽脆,含可溶性固形物14-17%,含酸量0.23-0.61%,纤维少,香味浓厚,品质佳。
早熟,不耐贮运。
因吸芽发生数量多,果小,产量较低,栽培日渐减少。
三、生物学特性(一)生长和结果特性菠萝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
植株矮生,株高约1m;根属于须根系,无主根。
茎为螺旋着生的叶片所掩蔽。
开花时从叶丛中心抽生花梗,其中着生多数聚合的小花成松果状,由肉质的中轴发育而成复果。
在果实顶端着生冠芽,果梗上着生裔芽,叶腋间抽生吸芽。
采果后由吸芽代替已结果的母株继续结果。
地下茎有时抽生块茎芽。
1. 根菠萝的根系是由茎节上的根点直接发生。
强壮植株的茎上有800-1200个根点。
菠萝的根系可分为:气生根和地下根。
1. 气生根它是菠萝根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布在菠萝植株茎部和各种芽苗的叶腋。
最长的气生根约30厘米以上。
气生根能在空气中长期生存、生活,保持吸收水分、养分的功能,当气生根接触土壤后,即转变为地下根。
冠芽果实裔芽果柄块茎芽吸芽地上茎地下茎根二、菠萝生物学特性根系属于茎源根系,有菌根。
根系有气生根和地下根两类。
茎为肉质茎被叶包裹。
地上茎:顶端生长点抽花序,侧生长点发裔芽和吸芽。
地下茎:蘖芽(块茎芽)叶片吸芽的气生根如能早入土,就能够加速吸芽苗的生长,促进早结果、结大果。
卡因种菠萝的位置着生较高,其气生根难以伸入土中,故易早衰;菲律宾种的吸芽比较多,着生位置较低,因而气生根易伸入土中变为地下根,故不易早衰。
2. 地下根菠萝的地下根属于纤维质须根,细长而多分枝。
可细分为粗根、支根和细根三种。
细根是吸收根,白色幼嫩,分支多,密生根毛,生长旺盛,吸收能力强。
一株菠萝植株的根有600-700条,形成庞大的根系,足以维持地上部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供应。
菠萝的地下根群的特性是好气浅生,喜松软、肥沃的土壤。
积水、通气不良或栽培过深,根生长会衰弱。
菠萝的地下根共生着菌根,它的菌丝体能够在土壤含水量低于凋萎系数时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因此能增强菠萝植株的耐旱性,同时又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供给植株。
环境条件对菠萝根系生长的影响根系生长受温度、土质、耕作层深度、土壤肥力等影响很大。
菠萝根对温度的反应较敏感,最适合的生长温度是29-31oC,在43oC以上或5oC以下,根即逐渐停止生长。
当温度上升至15oC时,根开始迅速生长。
如低于5oC持续一周,根即开始死亡。
适当密植和地面覆盖对根的生长有利。
广州通常每年3月上旬天气转暖,下雨后湿润,根即开始萌发,随温度上升而加速,4月上旬-5月下旬陆续发根;5月下旬-7月末根的生长达到最高峰;9-11月秋季干旱转凉,生长缓慢,12月以后天气转冷,根逐渐停止生长。
每年12月-1月近地表的根群常因干旱寒冷而枯死,到翌年春暖时再发根。
2. 茎茎分地下茎和地上茎。
其上均着生许多休眠芽。
地上茎高约20-30cm,被螺旋状排列的叶片紧包,不裸露。
茎的最顶部是生长点,在营养生长阶段不断分生叶片,至发育阶段则分化花芽形成花序。
当生长点转化为花芽、抽升花序时,休眠芽即相继萌发成裔芽和吸芽。
越靠近顶部的芽越早抽生。
由于吸芽着生的位置逐年上升,气生根不易伸入土中,造成易早衰的现象。
因此,培土是菠萝栽培管理上的一项重要措施。
茎的粗度是植株强弱的重要标志。
壮苗茎粗状,叶片短而宽厚。
3. 叶菠萝的叶片革质,狭长形,呈剑状,中部较厚,稍凹陷,两边较薄向上弯,形成叶槽,有利于雨水和露水积聚于基部。
从叶的横剖面观察,其表皮层外盖着蜡质,其下是一层较厚的栅栏组织,为贮水之用。
叶背被一层厚茸毛,可阻止水分的蒸发。
上下表皮均着生气孔,同时气孔上覆盖着茸毛,可减少气孔对水分的散失,这些耐旱结构很适合保水。
菠萝叶的气孔在夜间才开放,且在干燥气候下叶片形成胶质物与粘质物的生理特点,使菠萝的蒸腾率远比许多作物低。
如每平方米菠萝叶24小时蒸散的水分为50g,而棉花则为750g。
根系吸收的水分中约7%能被卡因菠萝利用作为植物体的构成成分,而一般植物仅能利用0.5%以下,其余则蒸腾失去。
菠萝制成一份干物质仅消耗30倍的水,而多数作物需消耗300倍以上的水。
这是菠萝生长在干旱地区,仍能高产的原因之一。
螺旋状着生的叶片有利于收集空中雨露,叶基部的白色部分、茎顶生长点周围的幼嫩部分、叶腋的根点和芽点都有吸收能力,故在菠萝生长期进行根外追肥和喷布植物激素催花等较易收效。
不同菠萝品种叶片数目的变化很大,以卡因品种最多,一株可达60-80片;菲律宾品种40-60片;神湾品种最少,一般20-30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