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罗春兰)

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罗春兰)

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初三“记”类散文阅读教学方法新中初级中学罗春兰虽然语文教改在不断深入,但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

即教师投入多、学生收获少。

大部分学生不大喜欢甚至厌恶学习文言文,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文言文用词精炼、表意深奥,学生无法轻易走进作者表述的文字世界,学习难度大;二是教法单调,许多教师教读文言文,重内容讲述分析、轻方法点拨介绍,从字词的解释到句子的翻译,再到思想内容的概括以及结构的分析无所不及,学生在被动中接受文言知识,导致效率低下;三是背诵内容多,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并且文言文学习和现实生活关联不大,易产生文言文“无用论”的想法。

长期以来,学生阅读文言文,没有“类”,只是“累”,没有主动地吸取,只是被动地应试。

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要深入到“人文”的内里,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阅读中直接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亲身体验感悟的过程。

一、趣味导入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一堂课,导入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师生学习新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可以运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言开头,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把学生思想引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后导入新课。

我上《桃花源记》一课,学习新课前,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描述神游桃花源,“这是一片桃花林,你看,河流两岸长达数里的地方,竟然没有一棵杂树,远远望去,盛开的桃花就像一片粉红的彩霞……;你看,红瓣纷落,就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你看,这里面的土地坦荡如砥一望无垠……;你看……”随着我的讲解,学生陶醉其中,遐想联翩。

有一调皮学生接口就道:“此景真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见一处呀!您该不是要带我们进入仙境吧?”学生开怀大笑,我当即抓住时机,引导他们朗读课文,“人间难觅神仙境,书中神游桃花源”,还是让我们一起朗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吧。

以往学生一听要读,就会失声喊苦,可这一次,学生被我口述的境象吸引住了,都想去了解书中的桃花源,读得异常流畅、响亮,可见,只要教师巧设情境,吸引学生,就能获得激发兴趣的效果,而且有助学生背诵。

其次,故事激趣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导入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的文言作品,特别是一些历史久远的作品。

教者可从作者的经历及特定的历史背景事件入手,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上《醉翁亭记》,可讲述欧阳修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母亲只能用树枝在沙盘上教他写字。

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也可以从“六一居士”名号的由来介绍欧阳修:欧阳修在《六一居士传》中这样写道,“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勉励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直白而动情的情节,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和故事激趣一样,设疑导入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它通过设置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疑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带动全篇的教学。

可以在开头讲一个内容生动精彩、情节扣人心弦的小故事或举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来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故事及相关事物产生关切感,从而仔细听下去。

教学《岳阳楼记》时可以这样导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从南宋人编的《宋文鉴》开始,直到当代的各类散文选,都选有这篇文章。

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岳阳楼记》,想想其中的道理。

”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也可在上课伊始就提出问题,制造悬念,请学生和自己一道思考,这样可以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一边迅速思考,一边留神听讲。

二、趣味品读1、涵泳诵读叶圣陶先生讲过:“熟读史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

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

仅仅分析研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然而然近乎完美。

”初三新授“记”类散文中,有三篇要求全文背诵,而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背诵又是一件很头疼的事。

背诵也要讲究方法,应以理解内容为前提,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

结合笔者及同行们的一些教学实践,在此略举几例:(1)按照写作顺序背诵。

如《岳阳楼记》可以按叙事——写景——议论的顺序背诵: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远眺洞庭湖的景色——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抒发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2)根据课文线索背诵。

《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开记叙,从他逢桃林、入桃花源写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寻未果而告终,这样容易记忆。

(3)利用课文画面背诵。

如《醉翁亭记》第一段,分别描绘了“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作者在二、三两段分别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朝暮四季图;二是太守宴游图。

若能将这些山水风光、游人活动、个人情感等画面印记于胸,就能快速成诵。

优美的文字,诉诸听觉,自然会有语音感。

谐音押韵、平仄变化、工整的排偶句、错落的整散句、和谐的音律让读者心情愉悦。

匠心独运的词语使用,越规逾矩的超常搭配,句式与句型的奇妙变幻,得当的简繁,精妙的修辞等,通过反复的诵读、体味、涵泳,定会使读者动情励志。

要让学生深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一定要经过他自己的诵读与涵泳。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文学爱好者,那些出口成章、口若悬河的演说家,那些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文学家,哪个不得益于熟读背诵、记忆积累?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是需要学生自主感悟探究的。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感,融入自己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文言语感。

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缩短了,才能饶有兴致地品读文言美文,深入探究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才能受到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2、品读体验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实词、6个文言虚词和主要的文言句式的用法。

这个量应该是不大的,但关键是教法、学法的处理是否恰当。

古今汉语的差异,给学生的文言阅读带来很大的困难,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去“求同”、“辨异”,帮助学生发现古今汉语表现样式、用法和意义的不同及古汉语自身语言运用的灵活多变。

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分析比较的眼光进行审读,发现文言文行文组句的一些特点。

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词语、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让学生达到理性的认识,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

如句式的变化,就可以通过古今比较总结一些规律,例如:倒装句中状语后置的句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翻译时正确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倒装句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应译为“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再如《醉翁亭记》中有许多的判断句“望之蔚然而深秀浙,琅琊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等都要补充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标志“是”。

还有《桃花源记》中许多的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句子都要结合语境补充承前省略的主语成分。

又如词语的古今异义,如“妻子”、“绝境”、“无论”、“鲜美”等,还有一词多义现象,如“临”字在古汉语中就有多种解释:①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②来到(临溪而鱼《醉翁亭记》),③面对(把酒临风《岳阳楼记》),④临近,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此外,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因为对象、场合的不同,会有细微的不同,或色彩,或语气。

区分这些不同之处,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有23处用“而”做连词,“而”字贯穿全文,读起来别有韵味,其用法可以归纳为五种:①表并列关系(溪深而鱼肥);②表承接关系(日出而林菲开);③表修饰关系(杂然而前陈者);④表递进关系(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⑤表转折关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通过对一个词不同用法的品味辨析,一方面可以理清词语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诵读把握语气,恰当地传达语意而利于文章理解。

通过总结可以发现文言文中一些词语,形式虽然和现代汉语中一些词一样,但用法、意义却不同。

整理出这些词的构成特点,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对文言文进行逐句审读的习惯。

笔者在此要强调的是,不论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还是文言句式,都不能孤立地背解释、记术语,而应该把字、词、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文本)中,通过诵读课文并对课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达到重点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

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灵活运用增减法、调换法等多种方法,通过诵读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如苏轼的《记承天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好不好呢?添加语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同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能否改成“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呢?很显然原句用了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