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 南开大学视频公开课 PPT课件 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 南开大学视频公开课 PPT课件 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对需 求条件均分别相同;
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与差异产 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需求完全 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P
单个厂商均衡产量的决定
Pe
E
AC MC MR
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
社会福利也相同。
开放条件下
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通过国
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如果A国专门 生产X,B国专门生产Y,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 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 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图6-1中直线 TT‘的中点C,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获益。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确定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 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经济则生产一种将生产 可能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 最终 整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则取决于两股相反“力量” 的对比。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 因此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
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递增:
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
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
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 增一定存在。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
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 即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 比例。
(四)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分析框架:垄断竞争贸易模型 除了规模经济外,再引入要素禀赋差异这一因素 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针对两个部门) 假设现有两个部门——X与Y,其中X是资本密集型部门, 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Y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属于完全 竞争市场结构;要素市场仍假设为完全竞争结构。 假设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外,其他一切条件 都相同,其中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 国家。
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的采用。
第二节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和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市场 O
· ·
完全竞争市场 A
图6-3
B
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模型
一、垄断竞争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
(一)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基础上,允许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的存在,那么原来的完全竞争市场就转变为所 谓的垄断竞争市场; 在需求方面,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love of variety),即消费者希望供选择的消费商品种类越多越 好; 产品差异性带来的结果是每一厂商一般拥有相对固定的 消费者群体。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 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 在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 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 化之间做出平衡; 市场可自由进入 ,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达到 均衡,差异产品的种类也随之确定。
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合的 轨迹 ——RC曲线
C
n
W
nw
nb
B A A' R qa
图6-5
B'
na
RC曲线向上倾斜, 曲线上离原点越远 的点表示市场规模 M越大,因而对应 的厂商数目与厂商 产量就越大。
q
O
qb
qw
(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两个国家除了市 场规模存在差异(例如人口规模的差别导致了市场规模的 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件、要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 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同;
二、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寡头垄断市场在市场结构上表现为厂商数目很少(但不止 一个)、产品同质的特征。很显然,由于厂商数目很少,并且 每个厂商拥有的市场份额比较大,所以每个厂商的行为或决策 很容易或很快就会被其竞争对手所觉察。在这种市场上,厂商 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行动会引起竞争对手什么样的反应。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的行为有两种矛盾的倾向,一种 是敌对,一种是妥协。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寡头厂商间的敌对 倾向,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争夺市场份额。但寡头之间有时也会 出现妥协,因为既然没有一个厂商有能力可以将竞争对手挤出 市场,达到独自控制市场和制定价格的目的,那为什么不互相 合作或合谋达到共同控制市场的目的呢?
•厂商决定其产出的条 件:MR=MC。
D
•如果短期内厂商获得 的超额利润大于零, 那么就会不断有新的 厂商进入市场。
q
O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影响
• 一是原有厂商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会下降,即厂商所面 对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 • 二是原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即其需求曲 线变得更加平坦,这是因为差异产品的数目增加导致原 有厂商的产品被其他产品替代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 新厂商的进入最终导致行业内所有厂商的利润为零, 这时市场结构达到均衡,市场中厂商数目随之确定下来。
均衡状态下,市场规模大小与厂商数目 (或差异产品数目)以及厂商产量之间的 关系:
如果市场规模越大,则其所能容纳的厂商数目(n)就会 越多; 其次,厂商数目越多,与单个厂商平均成本典线相切的需 求曲线就越平坦,这意味着厂商的均衡产量会随着市场规 模的扩大而上升。 由于所有厂商的条件均完全相同,所以均衡时,所有厂商 的产量与产品价格也均相同,若用M表示整个市场规模, 那么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均为:q=M/n。
第一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 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 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 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 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 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开放后的情形
国际分工格局 :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种类的产 品,而另一国则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 ,但是我们不能肯 定每个国家究竟生产哪些种类的产品 。 贸易形态:开放后其消费品一部分由本国厂商提供,另 一部分则完全来自于国外,由于这种贸易是发生在具有 差异产品的同一行业内,所以贸易型态是一种产业内贸 易。 市场扩大则产生两种积极效应: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 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贸易的福利效果:一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使消费者可以 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 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带来更多的满足。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2/3甚至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生 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比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而发 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 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则不足1/3。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以制成品贸易为主,其中大部 分贸易发生在机械、运输设备等行业内部,也就是说,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且这种类型 的贸易主要集中于一些制造业部门 。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 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
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
所以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 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Y
T
·
C
E
O
图6-1
T’
X
封闭条件下
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线
(Px/Py)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而不是相切, 这是因为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所以X部门厂商 所面对的相对价格要低于社会机会成本(生产可能 性边界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在均衡状态时,社 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 曲线表示。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
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
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逐 渐完善起来,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 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经 验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于实践的 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 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
二、规模经济的引入
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克鲁克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 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该理论从规模经济的 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来源。 在贸易理论模型中引入这一因素,又会带来两个难题,一 个是规模经济可能会导致递减的机会成本,即生产可能性 边界的形状可能不像前几章所假设的那样;但最大的难题 还是规模经济与我们前面所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是相 冲突的。
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 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本章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的含义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垄断竞争市场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绪言:新贸易理论的兴起
一、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贸易理论,已不 能解释战后以来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些新现象
开放后
A国的消费者会从B国购买Y产品,但在X部门,规模经济 的存在会导致两国的厂商各自生产不同的差异产品,两国消 费者所消费的X部门产品将一部分来自于本国,而另一部分 则来自于外国,所以,在X部门,每个国家都既有出口,又 有进口,但整个贸易最终必须达到平衡,所以在开放后的均 衡状态下,A国在X部门应属于净出口国,B国在X部门则应 属于净进口国。 贸易格局: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同时存在 ; 贸易起因: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 而产业内贸易则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 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 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两国间的差异越小,那么贸易应主 要由规模经济引起,贸易形式应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 两国的差异性越大,产业间贸易就会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