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与读书犹太人与读书犹太学校历史上有一传统,刚入学的小学新生头一次听课,须穿上新衣服,由教士或有学冋的人领到教室。
在那里放着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几行用蜂蜜写下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
然后让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接着,还有蜜糕、苹果和核桃可吃--------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他们在学习发蒙伊始就尝到香甜的滋味。
这种习俗如今虽已不再时兴,但该仪式背后无疑暗含了犹太人的一种观念,即知识是甜蜜的,孩子们应抱着欣喜和愉悦的心情来开始学习。
犹太文化传统历来重视教育,爱护书籍,看重学识,推崇智慧。
在《犹太教法典》的时代,学问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东西。
学者们纷纷出人头地,成为犹太社会的精英。
在社会组织系统和公共活动中,学者和教师往往比王子和武士更有权威。
上层家庭的年轻女子,大多愿意嫁给学者,而不是商人或金融家。
假若父亲和教师双双入狱,孩子就会决定首先救出教师。
因为在犹太社会中,传播知识的学士或教师地位非常之高。
犹太人从不焚书,哪怕是攻击犹太人的书亦不例外。
按照犹太教规,在每周的“安息日”(从周五日落到周六日落)里,都得停止工作和活动,但各种书店却可继续营业,且不管是在“安息日”的白天还是夜晚,这一天,书店里时常挤满了人。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犹太人平均每人的读书量高居世界各国之首。
以色列各村镇大多建有环境高雅、布置到位、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或阅览室。
在这个仅有五百多万人口的国家,有各类杂志九百多种。
热爱学习、崇尚读书的气氛,在犹太民族中蔚然成风。
在重视学习知识的同时,犹太人也十分注重实际才能的培养。
他们把仅有知识而缺乏才干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
在他们看来,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要创新就必须以思考为基础,而创新则由提出怀疑和寻求答案来完成。
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家里着火了,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家长就会告诉他:“你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财物,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也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而智慧的培养又岂能离开教育和读书?由于犹太人有一以贯之的重视教育之传统,使该民族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能够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一流的经营者。
马克思、爱因斯坦、门德尔松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诺贝尔奖得主中的犹太人,历年来比例惊人。
E看2007-07-15 13:12:32 来自:花团锦簇中国人是喜欢读书的民族,但是读书比较功利,读四书五经时是为了考科举,读3+x是为了考大学考研究生,一切都是为了考试。
中国家长为了孩子读书不可谓不殚精竭虑,中国的老师为了学生读书不可谓不用尽心力,结果中国13亿人口大国塄是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中国人读书分课内书和课外书,一般把课外书称为闲书,意指闲的没事干时才读的书,笔者在某书店里经常见到有位读初中的学生到书店里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他的家长看见后总是会说:读这些书干什么,还不去把你的英语读一读”。
他的家庭来自农村,到本地经商,交了上万元借读费给孩子上中学,就是不喜欢孩子读课外书,认为读这些书没用。
毛泽东读了《水浒传》上了井冈山,王明们熟读了马列精典却只会死搬硬套。
读的方法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文化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只是开花,而不结果,多少是有点问题的!笔者曾研究过犹太民族读书的特点,发现与我们不同。
我们大家都知道犹太民族是独具创造力的民族,产生过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玻尔,西拉德,奥本海默,特勒等等,举不胜举。
除了科学家,犹太民族在各个领域都产生过不同凡响的人物,更是举不胜举。
犹太人之所以有各种有创造力的人物产生,是和他们读书的方式方法分不开的。
犹太人鼓励人们独力思考,学生在犹太经学院中即使把犹太经典《塔木德》背的滚瓜烂熟,也不能算是好学生,因为《塔木德》中都是别人的意见,你并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学习并逐渐领捂,才是真正的学习。
《塔木德》绝不是犹太人行动的指南,研读时都可以同意或不同意各位学者的意见。
在教育孩子时,犹太人认为,如果老师教的课学生不理解,老师也不能对学生们发火,而应该反复重复课程,直到教会为止。
……。
以上是笔者在《犹太家教圣经》(中国妇女版)这本书里摘引的部分内容。
对照我们的读书和教育,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还欠缺什么。
犹太民族与读书【读书趣闻】书甜如蜜------ 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就会读《圣经》给他听。
而每读一段后,就让孩子去舔一下蜂蜜。
当小孩稍微大一点时,母亲就会取出《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这些举动用意是不言而喻的:书甜如蜜。
死人也读书------ 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
因为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读书,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它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
书橱放在床上首------ 犹太人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一定要放在床的上首。
要是把书橱放在了床的下首,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精通犹太法典者不缴税在古代的犹太社会里,凡是被称为他尔米特赫里姆”即精通犹太法典者,都不必缴税。
因为大家认为这些人对整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所以不让他们缴税。
世界之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 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 人就有一所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量、获诺贝尔奖的人口比例,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犹太人不仅重视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更加重视在实践中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让知识变为财富。
犹太人把仅有一肚子书本知识,而不能将知识用于实践的人称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
多民族都认为自个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这似乎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犹太人、日耳曼人何尝不是自视甚高?犹太教认为上帝只降恩于犹太人,据说只有犹太人才是上帝的选民。
这么一个优秀到上帝唯一的选民”的地步的民族,当初肯定没想到若干个世纪之后竟然北希特勒那帮种族主义者鄙夷到判为应从肉体上消灭的劣等民族吧?在希特勒们的词典里,犹太人已经被上帝一脚踢开了,他们所属的所谓纯种的雅利安人”一一日耳曼民族才是不折不扣百分之二百五的上帝的选民呢。
所以,种都是别人的坏,瓜都是自己的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事实证明,犹太人虽不是上帝唯一的选民,但也绝不是上帝的弃儿。
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产的富贾巨商的数量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
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一大批犹太人都是令世人瞩目的天才。
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种,犹太人就占到了一半以上。
犹太人能为这个世界贡献出这么多的巨子,酷爱读书就是其中的缘由之一。
犹太民族的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使其从小就知道书本时甜蜜的。
据统计,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全球之冠。
这个竟有五百多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一百多万人。
以色列的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份报纸售价6美元,订一份报纸每月需要一百多美元,而普通以色列人对订阅报刊十分慷慨大方,每家每年都要订阅几份报刊。
这么一个崇尚读书坚持不懈学习的民族,得不到丰厚的回报那是不可能的。
—、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
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
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
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
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
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
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
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
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
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
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
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读书与教师成长很多年前,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曾看到这样一段话,至今仍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许多年过去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日俱增。
是的, 如果说人类的物质文明可以通过建筑、工具等物化的形态保存和延续,那么人类的精神文明如何保存和延续呢?一个刚刚诞生的新生儿,他的精神世界充其量只相当于人类的童年,他的成长过程中,精神世界又如何与身体的发育、成熟一道与时俱进?我认为读书是实现以上目的的必由之路。
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
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说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