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516讲厌氧生物处理

第1516讲厌氧生物处理


丁酸: CH3CH2CH2COOH 2H2O 2CH3COOH 2H2
主要的产氢产乙酸细菌多为:互营单胞菌属、互营杆菌属、 梭菌属、暗杆菌属等;多数是严格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
3、产甲烷菌
产甲烷细菌的主要功能是将产氢产乙酸菌的产物— —乙酸和H2/CO2转化为CH4和CO2,使厌氧消 化过程得以顺利进行;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乙酸营 养型和H2营养型产甲烷菌,或称为嗜乙酸产甲烷 细菌和嗜氢产甲烷细菌;
(3)反应过程较为复杂——厌氧消化是由多种不同性质、 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协同工作的一个连续的微生物过程;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我国水污染控制的重 要手段
我国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排放量巨大,这些废水浓度高、多含有 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等有机物;我国当前
的水体污染物还主要是有机污染物以及营养元素N、P的污染;目
(3)负荷高 通常好氧法的有机容积负荷为2~4kgBOD/m3.d, 而厌氧法为2~10kg COD/m3.d,高的可达50kgCOD/ m3.d。
(4)剩余污泥量少,且其浓缩性、脱水性良好 好氧法每去除 1kg COD将产生0.4~0.6 kg生物量,而厌氧法去除1kg COD只产生0.02~0.1kg 生物量,其剩余污泥量只有好氧法 的5%~20%。
(5)氮、磷营养需要量较少 好氧法一般要求BOD:N:P为 100:5:1,而厌氧法的BOD:N:P为100:2.5:0.5, 对氮、磷缺乏的工业废水所需投加的营养盐量较少。
缺点:
(1)厌氧微生物增殖缓慢,因而厌氧设备启动和处理时 间比好氧设备长。
(2)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差,往往需进一步处理才能达标 排放。
四、 营养
厌氧微生物对N、P等营养物质的要求略低于好氧微生 物,其要求COD:N:P = 200:5:1;多数厌氧 菌不具有合成某些必要的维生素或氨基酸的功能,所 以有时需要投加: ①K、Na、Ca等金属盐类; ②微量元素Ni、Co、Mo、Fe等; ③有机微量物质:酵母浸出膏、生物素、维生素等。
五、 有毒物质
(1)、厌氧消化的基本原理 (2)、厌氧消化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温度 污泥投配率 营养与碳氮比 搅拌 PH 有毒物质含量
(3)厌氧消化的工艺
1、消化池的分类:
传统消化池和高速消化池。
1) 传统消化池:
传统消化池又称为低速消化池,在池内没有设置加 热和搅拌装置,所以有分层现象,一般分为浮渣层、 上清液层、活性层、熟污泥层等,其中只有在活性 层中才有有效的厌氧反应过程在进行,因此在传统 消化池中只有部分容积有效;传统消化池的最大特
⑧ 4CH 3OH H 2 CH 4 H 2O
产甲烷菌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常见的有:①产甲烷杆菌; ②产甲烷球菌;③产甲烷八叠球菌;④产甲烷丝菌;等 等。
产甲烷菌都是严格厌氧细菌,要求氧化还原电位在150-400mv,氧和氧化剂对其有很强的毒害作用; 产甲烷菌的增殖速率很慢,繁殖世代时间长,可达46 天,因此,一般情况下产甲烷反应是厌氧消化的限速步 骤。
2、产氢产乙酸菌
产氢产乙酸细菌的主要功能是将各种高级脂肪酸和醇类氧 化分解为乙酸和H2;为产甲烷细菌提供合适的基质,在 厌氧系统中常常与产甲烷细菌处于共生互营关系。
主要的产氢产乙酸反应有:
乙醇:
CH 3CH 2OH H 2O CH 3COOH 2H 2
丙酸:
CH3CH 2COOH 2H 2O CH3COOH 3H 2 CO2
点就是消化反应速率很低,HRT很长,一般为30~90
天。
2) 高速消化池
与传统消化池不同的是,在高速消化池中设 有加热和/或搅拌装置,因此缩短了有机物 稳定所需的时间,也提高了沼气产量,在中
温(30~35C)条件下,其HRT可以为15天左
右,运行效果稳定;但搅拌使高速消化池内 的污泥得不到浓缩,上清液与熟污泥不易分 离。
1、发酵细菌(产酸细菌):
发酵产酸细菌的主要功能有两种:① 水解——在胞外 酶的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成可溶性有机物;② 酸化——将可溶性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脂肪酸、醇类 等;
大多数是厌氧菌,也有大量是兼性厌氧菌;可以按功能 来分:纤维素分解菌、半纤维素分解菌、淀粉分解菌、 蛋白质分解菌、脂肪分解菌等。
一、 温度条件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温 度主要影响微生物的生化反应速度,因而与有机物的 分解速率有关。
据产甲烷菌适宜温度条件的不同,厌氧法可分为常温 消化、中温消化和高温消化三种类型。
(1)常温消化(10~30 ℃) (2)中温消化(35~38 ℃ ) (3)高温厌氧消化(50~55 ℃ ) 厌氧消化对温度的突变也十分敏感,要求日变化小于 ±2℃。温度突变幅度太大,会招致系统的停止产气。
1875年,俄国学者Popoff也发现沼气发酵是由微生物所引 起的。
1901年,荷兰的N.L.Soehngen (DELFT)对产甲烷菌的形态 特性及其转化作用提出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概念,观察到低 级脂肪酸可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氢和二氧化碳发酵可 形成甲烷。
1902年,Maze获得了一种产甲烷的微球菌,后命名为马 氏甲烷球菌。
厌氧消化池的特点是:
可以直接处理悬浮固体含量较高或颗粒较大的料液。 厌氧消化反应与固液分离在同一个池内实现,结构较简
单。 缺乏持留或补充厌氧活性污泥的特殊装置,消化器中难
前的形势是:能源昂贵、土地价格剧增、剩余污泥的处理费用也 越来越高;厌氧工艺的突出优点是: ① 能将有机污染物转变成沼气并加以利用; ② 运行能耗低; ③ 有机负荷高,占地面积少; ④ 污泥产量少,剩余污泥处理费用低等等;
影响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环境因素
(1)温度 (2)pH (3)氧化还原电位 (4)营养物质与微量元素 (5)有毒物质
业废水(一般B005≥2 000mg/L) 、城镇
污水的污泥、动植物残体及粪便等。
5% 10%
13% H2 CO2
复杂有机化合物
20%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类脂类)
水解
简单有机化合物
35%
(糖、氨基酸、肽)
产酸
长链脂肪酸 (丙酸、丁酸等)
17% 乙酸
28%
CH4 CO2
72%
图19-1 产甲烷的串联代谢(McCarty和Smith,1986)
螺旋浆搅拌的消化池
3) 两级串联消化池
两级串联,第一级采用高速消化池,第二级 则采用不设搅拌和加热的传统消化池,主要 起沉淀浓缩和贮存熟污泥的作用,并分离和 排出上清液;二者的体积的比值可采用1 : 1~4 : 1,一般为2 : 1。
2、消化池的构造
消化池一般由池顶、池底和池体三部分组成; 消化池的池顶有两种形式,即固定盖和浮动 盖,池顶一般还兼做集气罩,可以收集消化 过程中所产生的沼气;消化池的池底一般为 倒圆锥形,有利于排放熟污泥。
兼性厌氧微生物
兼性厌氧生物是可以在有氧的环境中,利用 当中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但当在没有氧气 的环境下,它们部分会进行发酵,而部分则 进行无氧呼吸。
2.厌氧生物处理过程发展简史
1776年,意大利物理学家Volta认为甲烷气体产生与湖泊沉 积物中植物体的腐烂有关。
1868年,Becbamp首次指出甲烷形成过程是一种微生物学 过程。
第六章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概述 生物学原理 工艺流程
6.1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学与生化反应原理
厌氧微生物的种类
专性厌氧微生物
当暴露于有氧气的环境之下,有些厌氧生物会死亡。这 种生物称为“专性厌氧生物”,它们是以发酵或无氧呼 吸生存。在有氧的环境下,专性厌氧生物会出现缺乏超 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情况,这些酶是可以帮助 移走在专性厌氧生物细胞内的致命的超氧化物。
二、 pH值
产酸细菌对酸碱度不及甲烷细菌敏感,其适宜的pH值范围
较广,在4.5~8.0之间。
产甲烷菌要求环境介质pH值在中性附近,最适宜pH值为7.0
~7.2,pH6.6~7.4较为适宜。
在厌氧法处理废水的应用中,由于产酸和产甲烷大多在同一
构筑物内进行,故为了维持平衡,避免过多的酸积累,常保持反
应器内的pH值在6.5~7.5(最好在6.8~7.2)的范围内。

4HCOO 2H CH 4 CO2 2HC3
④ 4CO 2H 2O CH 4 3CO2

4CH 3OH 3CH 4 HCO3 H H 2O

4(CH3 )3
NH
4

9H 2O
9CH 4
3HCO3
3H
4
NH
4

2(CH3 )3 S 3H 2O 3CH 4 HCO3 H 2H 2S
6.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点:
(1)应用范围广 厌氧法既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又适用于中、 低浓度有机废水。有些有机物对好氧生物处理法来说是难降解的, 但对厌氧生物处理是可降解的、如固体有机物、着色剂蒽和某些 偶氮染料等。
(2)能耗低 好氧法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供氧,曝气费用随着有机物 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厌氧法不需要氧,而且产生的沼气可作为 能源。
物的分离培养转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为以后对甲 烷菌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厌氧生物处理——生物学原理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 厌氧微生物(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 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 化碳等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厌氧消化。
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处理对象是:高浓度有机工
相对活性(%)
100
80
60
40
20
0
4
5
6
7
8
9
pH 值
pH值对产甲烷菌活性的影响
三、 氧化还原电位
严格的厌氧环境是产甲烷菌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基 本条件;非产甲烷菌可以在氧化还原电位为 +100~ -100mv的环境正常生长和活动;产甲烷 菌的最适氧化还原电位为-150~ -400mv,在培 养产甲烷菌的初期,氧化还原电位不能高于330mv;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