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引导与补充。
21世纪,博物馆文化作为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的知识源泉、精神动力、素质养成的课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博物馆,已逐渐成为青少年成长教育的第二课堂。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重新定位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是每个博物馆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是博物馆拓宽其教育功能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责任第二课堂
为此,青岛市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舍与馆藏资源,做好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努力形成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的工作体系,服务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为更好的利用博物馆资源为青少年教育服务,青岛市博物馆与学校联合积极引导青少年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在社会大环境中锻炼自我。
博物馆积极开展青少年体验教育并将活动的开展定位在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感受、认识、体验,在充分了解、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就自我。
青岛市博物馆开展了我是小小讲解员、走进文物世界、我是文博小博士等多种体验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参与中体验,在换位中思考,在学习中感悟,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不断成长。
努力构建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一体化的大教育格局。
另外,对青少年开展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离不开
多元化的宣教手段。
文物是博物馆开展宣传教育必不可少的工具,直观、形象的文物代表历史的直接记录和见证,是任何教科书所不具备的特殊的形象语言。
为充分发挥这种自身的教育优势,青岛市博物馆积极与学校联系,结合学生当前所学课程,开展“把课堂搬进博物馆”的活动。
如让青少年把历史课的“史前文化”放到了博物馆来上,博物馆提供了许多打、砸、砍、刮削等石器作为教学用品,老师现场讲解它们的用途和特点,学生可近距离触摸、观察祖先们使用过的生产生活工具,通过让文物“说话”,使学生们在生动的现场教学和对文物的历史真实感和直观的感性认识中了解社
会经济发展规律,增长了知识。
大家都知道,现在青少年在学校接受的仍然是“应试教育”。
博物馆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填补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空白?让学生掸去由“应试教育”片面追求高分升学率带来的郁闷和烦恼,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畅游在博物馆,既休闲、娱乐又在玩中学习。
博物馆要找到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设立”博物馆学生课堂”是对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设立一系列以“参与式、感受式”为主旨的,适合不同年龄青少年需求的服务设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来感受博物馆给他们带来的诸多乐趣。
为此,青岛市博物馆专门设立了青少年互动区,配备了木版年画制作、超轻粘土制作、文物拼图游戏等项目,利用这一资源与驻区学校积极配合,组织学生不定期前来开展活动。
互动区的建立为青少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暑假期间,我馆针对青少年的兴趣特点与需求,发挥本馆人力、
馆藏资源优势,推出了“奇妙博物馆系列”口才、绘画、英语三个项目的青少年培训活动。
培训活动在提高未成年人自身修养的同时,也培养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喜爱博物馆的浓厚兴趣。
高雅的博物馆氛围、开放的教学方式、专业的授课老师、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博物馆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绘画课上,学生在了解了馆藏珍贵文物的历史渊源之后进行写生绘画,每一个笔触都渗透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英语课上,外教载歌载舞的表演,学生热情洋溢的应和,在快乐的氛围里提高英语会话能力;口才课上,学生在展厅内现场实践讲解,灵活的讲解风格展示出未成年人的语言风采。
加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也是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青岛市博物馆在中秋节特别推出了——妙笔绘中秋互动项目。
博物馆准备了月饼、脸谱、彩绘用具,青少年们在互动区里通过亲手彩绘月饼、脸谱工艺品,品味到传统节日的别样风情,也感受到博物馆里艺术的熏陶和文化的感染,是一次绝好的体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的形象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而且已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辅助和延伸,在青少年教育领域以特殊的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博物馆对于青少年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美育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营造博物馆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青少
年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打造“博物馆第二课堂”,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全球化下的博物馆共同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