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城乡规划法教学案例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 规划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 施工的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体系和编制的内容
2.城乡规划编制的内容
(3)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规划区范围,住
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 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 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防灾减灾的具体安排。
1.城乡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① 应当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实施城乡规划的原则; ② 量力而行原则; ③ 尊重群众意愿原则; ④ 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原则。
城乡规划实施应遵守的原则
2.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
① 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② 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 ③ 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 批。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 务院审批。
城乡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权
2.城乡规划的编制权限和审批权限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
城乡规划概述
2.城乡规划立法目的 新的《城乡规划法》将全部城乡规划法统一纳入一个
法律管理,目的是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 布局,改善人民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具体是: ① 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是城乡规划法的直接目的; ② 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是城乡规划法的
城乡规划实施应遵守的原则
1.城Cl乡ic规k 划to应a当dd遵T循it的le原则 2.城Cl市ic的k 建to设a和dd发T展it应le当遵循的原则 3.镇Cl的ic建k 设to和a发dd展T应it当le遵守的原则 4.乡Cl、ic村k 庄to的a建dd设T和it发le展应当遵循的原则
城乡规划实施应遵守的原则
共10条,略。
2.2.1 城乡规划体系和编制的内容
2.城乡规划编制的内容
(2)城市规划、镇规划: 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城市、镇发展布局,功能
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 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同时强调: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 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 灾等内容,应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 容。
城市、镇总体规划是指从宏观上控制城市、镇土地利用 和空间布局,引导城、镇合理发展的总体布置。
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对城市更长远 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城市、县、镇人民政府还应当根 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 计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计划。
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 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 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规划期限一般为 5年。
根本目的; ③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城乡
规划法的终极价值目标。
城乡规划概述
3.城乡规划综合调控地位和作用
《城乡规划法》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 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这就从法 律上明确了城乡规划是政府引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 一项重要公共政策,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发展蓝图。同时, 法律适用范围扩大,强调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确立先规 划后建设的原则,“三规合一”是规划未来发展的必然趋 势。
城乡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权
3.城乡规划的审批程序
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 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它方式征求专家 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30天。
在城乡规划进入审批程序后,应由专家和有关部门的参与。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 的材料中附有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形式,是城乡规划制定、实施的保障和前提。城乡规划的 制定必须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重要依据,这是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顺利完成的重要方面与途径。
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2.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有侧重。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是处理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的关系,以保护基本农田和 耕地为原则,侧重于对建设用地的总量进行控制和基本农 田的保护;而城乡规划主要是从城乡各项建设的空间布局 进行考虑,在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调整土地的空间 利用,侧重于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和对建设活动的引导控 制。编制城乡规划一定要考虑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基本农田的基本原则, 这既有利于城乡建设的发展,又能够保护现有耕地不被移 作他用。
第三节 城乡规划的实施
城乡规划实施概述 城乡规划实施应遵守的原则 城市新区开发 城市旧区改造 选址意见书制度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制度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制度
城乡规划实施概述
1.城乡规划实施概念
城乡规划的实施是指城乡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生效后,即 具有了法律效力,在城乡规划区内的任何土地利用及各项建 设活动,都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满足城乡规划的要求,使生 效的城乡规划得以实现。
城乡规划法的立法概况和适用范围
1.城乡规划立法概况
50年代颁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78年《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 84年《城市规划条例》; 1989.12.26,《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施条例》; 1993年《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2007年10月通过《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实施。
第二节 城乡规划的制定
Cl城ic乡k 规to划a体dd系T和it编le制的内容
(一)城乡规划体系 (二)城乡规划的编制内容
Cl城ic乡k 规to划a的dd编T制it与le审批权
(一)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 (二)城乡规划的编制权限和审批权限 (三)城乡规划的审批程序
城乡规划体系和编制的内容
城乡规划法的立法概况和适用范围
2.城乡规划法的适用范围
城乡规划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地域适用范围和人的适用范围 两方面。
城乡规划法地域适用范围指规划区,即城市、镇、乡、村 庄的建成区以及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需实行规划控制的 区域。
城乡规划法的立法概况和适用范围
2.城乡规划法的适用范围
城乡规划法人的适用范围是,凡与城乡规划的用编制、审批、 管理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适于该法。具体包括: ①负责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和管理的各级人民政府、城乡规 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及其有关人员; ②具体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生产、科研、教学、设计单位 及其有关人员; ③凡在城乡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 、施工企业、其他相关单位及其上述单位的有关人员。
根据2001年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 规定》,城乡规划单位的资质等级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 编制城乡规划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标准。
城乡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权
2.城乡规划的编制权限和审批权限
《城乡规划法》规定我国的城乡规划实行分级编制。并 具体规定了各级政府的编制权限。各类城乡规划应由相应各 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写,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 批。
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 政府审批。
城乡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权
2.城乡规划的编制权限和审批权限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 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 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城乡规划实施应遵守的原则
3.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遵守的原则 ① 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行; ② 优先安排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③ 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4.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 ① 应当因地制宜; ② 节约用地; ③ 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④ 引导村民合理进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概述 城乡规划的制定 城乡规划的实施 城乡规划的修改 案例
第一节 城乡规划概述
城乡C规li划ck法t立o 法ad背d 景Title 城乡C规li划ck概t述o add Title 城乡规划法规的适用范围 城乡规Cl划ic制k 订to实a施dd的T一it般le原则城乡规划概述1.城乡来自划、城乡规划管理和城乡规划区的概念
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城乡规划体系和编制的内容
2.城乡规划编制的内容
(1)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涉及的城镇包括市、县城和其他
重要的建制镇、独立工矿区。《城乡规划法》第13条的 规定,在编制时应包括以下内容: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 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 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除此以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 当包括的内容还有:
1.城乡规划体系
(1) 城镇体系规划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从宏观上控制城镇规模、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空间布 局,引导城镇合理发展的总体布置。
城乡规划体系和编制的内容
1.城乡规划体系
(2)城市规划、镇规划: 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城乡规划体系和编制的内容
2.城乡规划编制的内容
详细规划——主要包括规划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规 划建设密度和高度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 规划和竖向规划等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 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 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