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巴塞尔协议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新巴塞尔协议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本科学年论文

《巴塞尔协议III》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以国内商业银行为例作者__梁可桢__

专业__金融学__

年级___08级___

学号_080401025_

指导教师__刘学华__

成绩__________

日期2011年8月16日

指导教师评语

签字:

年月日

摘要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是金融企业甚至整个经济体系赖以生存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国内商业银行为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探讨了以《巴塞尔协议III》为前提的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尤其是融资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的实施与创新。文章认为,随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形成一套以《巴塞尔协议III》为指导要求的动态、集成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希望本文的阐述能为推动中国银行业的稳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金融监管《巴塞尔协议III》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金融业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的核心,而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金融危机之后,痛定思痛,金融从业者和学者对风险管理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登陆,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创新也日益提上了日程。如何从根本上监测和规避风险,建立一个全面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的关键所在。另外我国正处于变革的时期,面临较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银行业的发展相对落后,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经验。所以,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风险其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业管理的相关规定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新法律法规,展开了对我国商业风险管理的研究,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创新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一)商业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分散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用最低成本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行为。

(三)商业银行主要可控风险种类

商业银行可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内部结构治理等方法,进行影响及控制的风险。与一般企业相比,商业银行的可控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类。

1、操作风险

中国银监会2007年5月14日印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借款人或债务人不能或不愿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到期债务偿还义务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其中,道德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即银行由于缺乏对借款者借款目的和用途的完全了解而产生了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则是由于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而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市价波动而导致商业银行营运或投资产生亏损的潜在风险,如利率、汇率、股价等变动对相关部位损益的影响。

二、《巴塞尔协议III》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一)《巴塞尔协议III》

2010年12月16日,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巴塞尔银行业条例和监督委员会的常设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BCBS)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 III)的最终文本。其内容就金融危机中银行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如资本质量不高、数量不足,信用风险计量不够审慎,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管理薄弱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1996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定》(Basel II)中存在的弱点进行修正,并要求各成员经济体两年内完成相应监管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以期形成国际上的风险控管的标准化制度,提升国际金融服务的风险管控能力。

(二)《巴塞尔协议III》的形成背景

《巴塞尔协议Ⅲ》受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催生,引用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2011年1月27日对外公布的调查结果:“危机是因为人的错误,在金融监管方面广泛失责,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失败;过度信贷、高风险投资、缺乏透明度;政府没有做好应对危机蔓延、责任缺乏和道德败坏的准备。危机诱因是抵押借贷的低标准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危机的催化剂是场外衍生品市场和评级机构的失责”。由此推出,危机后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重点应该集中在内部结构治理与高管薪酬、衍生品设计与交易、信息披露及资本充足率等方面。而其中监管的焦点落实在较易制定和实施的资本充足率上,其代表就是巴塞尔协议III。

《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由于银监会长期坚持的“资本质量与资本数量并重”资本监管原则,短期来看,《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商业银行营运的影响与欧美银行对比而言较小,但长远影响却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

1、信贷扩张和新的最低资本金配置要求的矛盾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民经济都将保持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速,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信贷增长快于经济增速,在某些年份甚至可能更高。因此,如果我国GDP保持8%—10%的增速,银行信贷必须达到更高的增速。如此迅速的信贷扩张,势必会增加巴塞尔协议III尤其重视核心资本的补充的压力。

根据近期中国商业银行业的主要经营数据,国内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金不足问题是比较明显的。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充足的资本储备和合理的资本结构是维护社会公众对银行信心的基本需要,也是银行自身承受损失和风险的主要“缓冲器”。

表1:国内商业银行2008—2010年资本充足率(单位:%)

银行名称/年份

于2010年12月31日

于2009年12月31日

于2008年12月31日

中国银行

12.58

11.14

13.43

中国工商银行

12.27

12.36

13.06

中国建设银行

12.68

11.7

12.16

中国农业银行

11.59

10.07

9.41

表2:国内商业银行2008—2010年核心资本充足率(单位:%)银行名称/年份

于2010年12月31日

于2009年12月31日

于2008年12月31日

中国银行

10.09

9.07

10.81

中国工商银行

9.97

9.9

10.75

中国建设银行

10.04

9.31

10.17

中国农业银行

9.75

7.74

8.04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2010年年度报告》《中国工商银行2010年年度报告》《中国建设银行2010年年度报告》《中国农业银行2010年年度报告》

除此以外,《巴塞尔协议III》关于二级资本工具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赎回的限制性规定。例如

“期限上不能赎回激励、行使赎回权必须得到监管当局的事前批准、银行不得形成赎回期权将被行使的预期”。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券大多拥有赎回激励条款,为满足《巴塞尔协议III》关于流动性的有关要求,长期次级债券的需求必将会有所下降,从而导致次长期债券发行难度的增加。

2、满足监管要求和盈利能力增长的矛盾

(1)《巴塞尔协议III》对流动性监管新要求

《巴塞尔协议III》进一步增加了对流动性管理的要求。为加强流动性管理和降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巴塞尔协议III》引入了流动性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LCR,Liqudity Covered Ratio)和净稳定资产比率(NSFR,Net Steady Finance Ratio)。同时还提出了其他的辅助监测工具,包括合同期限错配、融资集中度、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和与市场有关的监测工具等。

(2)《巴塞尔协议III》要求下的资产结构调整困境

为满足流动性覆盖比率的要求,商业银行理论上应持有更多的现金和超额准备金等流动性高的资产。例如风险加权系数为零的证券,其中包括主权国家发行或担保的证券、中央银行发行或担保的证券、政策性银行、中央政府投资的大型国有企业发行或担保的证券等。但是,从提高商业银行盈利的角度看,公司证券和资产担保证券的收益明显高于风险加权系数为零的证券收益。因此与未实行流动性监管标准时期相比,《巴塞尔协议III》实行后,商业银行可能会倾向于选择风险加权系数为零的证券,这将导致银行收益下降。然而为实现通过向公司证券和资产担保证券再融资来补充核心资本,降低融资成本,商业银行又不得不提升盈利能力,从而使银行陷入资产结构调整的困境。

3、调整负债结构与网点数量间的矛盾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比较简单,复杂证券的数量也比较小,通常会更加依赖存款融资,所以在针对《巴塞尔协议III》所进行的负债结构调整可能会在增加长期性融资方面以平衡负债结构上会面临一些困难。

为满足监管要求,商业银行显然倾向持有更多的短期存款,而不愿意持有过多的同业存款。因此,无论商业银行网点数量是否符合实际要求,为了吸收更多的零售存款和中小企业存款,商业银行会偏向新增更多数量的营业网点,这无疑会加剧其经营压力。

4、其他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可能的因素,将导致国内商业银行融资的压力上升。这包括未来几年内到期的债务问题、非常规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利率上调、再融资成本上升等因素。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创新

(一)目标

根据《巴塞尔协议Ⅲ》所确定的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新标准,国内商业应在全面评估现行审慎监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上,加强风险监管,提高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以确保金融机构资本充足,融资来源稳定。同时建立更全面、审慎、有机统一的风险制度安排,以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最后,应尽快的建立一个覆盖面广、能够实现信息高度共享的金融信息管理体系。

(二)政策

1、强化资本监管措施

(1)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相近,资产结构也都以贷款、证券或债券投资、存放央行或同业为主。《巴塞尔协议III》应对金融危机开出的“药方”并不完全适用于国内的商业银行。现阶段,设定杠杆比率要求,并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对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的约束更有针对性。

(2)调整资本结构的关键

对风险加权资产总量的有效控制是我国商业银行控制资本充足率的关键。由于政府、央行、政策性银行违约风险较低,同业存放或拆放也处于信用风险相对较低的水平,此类资产的规模的扩张一般不会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总量造成很大压力。这样,公司贷款(尤其是中长期公司类贷款)和零售贷款的风险程度就成为决定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总量的关键。

2、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

(1)审慎风险管理理念

安全性是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首要要求。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高杠杆率要求商业银行不应该承担过高的风险。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进行重组改制的过程中,应首先树立理性、稳健、审慎的风险管理理念。

(2)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国际经验表明,银行风险管理的失败往往不是由于缺乏政策、程序和技术,即使设置了非常科学的政策、程序、监察、报告等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了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所有这些都将流于形式。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企业文化,是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3)完善组织构架

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组织构架进行完善,是确保资产安全、识别和计量风险并进一步预防和规避风险的重要保证。

银行组织构架应强调银行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协调,要求董事会层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而具体风险管理业务则由风险管理部(或风险部)执行。

在整个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应由风险管理部具体牵头,相关部门结合本行具体情况,确定要采取的市场风险管理理论和流程。虽然风险管理部处于核心地位,但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非常重要。风险管理的结果涉及银行各个部门的经营,因此,重视项目后期的维护也是非常必要的。

从《巴塞尔协议III》可以推断,商业银行全面、集成化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并不仅意味着组织架构形式上的建立,同时还包括职责的明确、功能的健全、信息的沟通顺畅、体系的运行有效等深层次内涵。总结来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框架的全面与否,其包括六项衡量,即:一致性、全面性、独立性、权威性、互通性和集中与分散相统一。这也是商业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表3:商业银行缝隙管理的组织构架

(4)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就是建立具有内在自我完善功能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政策、制度传导机制,使风险管理机制在长时期内发挥稳固效果。

首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应根据业务发展战略、风险偏好等因素,负责制定、调整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目标,为银行业务战略的实现提供风险控制保障。其次,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确定的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及政策,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通过授权管理、授信制度、控制目标等手段,及时有效地传导给分支机构和各风险窗口。下一级风险管理机构对上一级下达的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目标的具体实施情况,必须按指定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予以上报,并根据上一级风险管理机构的回复,采取相应的跟进措施。

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决策机制

科学的授信决策审批机制应该强调授信决策的程序性、科学性、专业性和扁平化;强调对于

业务发展要求及市场竞争的快速反应和风险预警。决策流程各环节既要讲程序和制约,更要讲科学和专业;既要讲控制,也要讲效率;既要讲民主,也要有问责。

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评价体系

风险评价控制通过科学的手段和畅通的流程防范风险,将总量控制和结构控制相结合;将重点控制与全局控制相结合;将日常监控和专项调研相结合,灵活采取各种监控方式,寻找工作症结,解决疑难问题;将现场和非现场监控相结合,结合专项调研深入了解问题的成因;将静态监控与动态监控相结合,力求实现由事后的静态反映转变到事前的动态监控;将风险预警与危机管理相结合,建立针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急机制。

建立有效的风险检查纠偏机制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建立科学的纠偏和纠错机制。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清错误产生的层面,对症下药,及时整改。同时,对纠错过程、纠错结果,乃至纠错机制的完善与否进行总结和后评价,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平狄克.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13-414.

[2]蒂莫西·W·科克.银行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7-328.

[3]约翰·赫尔.风险管理与金融机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98-299.

[4]徐振东.银行家的全面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版社,2010.604-605.

[5]钟伟.谢婷.巴塞尔协议Ⅲ的新近进展及其影响初探[J].国际金融研究,2011.3.

[5]孙玉娥.巴塞尔Ⅲ协议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1.7.

[5]章彰.巴塞尔协议Ⅲ的交易对手风险管理改革及其借鉴[J].银行家,2011.3.

[5]卢建莉.简析巴塞尔银行监管文件下的信息交流制度[J].大众商务.2010.4.

[5]韩龙.巴塞尔III对规制资本规则的修订与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0.4.

[5]王林.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巴塞尔协议Ⅲ的策略研究[J].海南金融,2011.4.

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doc

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摘要: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内部评级法,构建风险管理的整体机制。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营造风险管理的执行文化氛围;实施以内部评级为主的风险计量方法,注重风险缓释技术的应用;创建风险计量模型,构筑信息数据平台;提高风险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增强风险预警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风险管理市场机制;发挥监管当局作用,强化外部监督。 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最新翻译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 Ⅱ第三稿),新协议将在2006年底取代现行的1988年协议。但就中国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基础和水平而言,还远远达不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因此,中国银监会明确表态,至少在十国集团2006年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几年后,中国仍将执行1988年的协议。这也说明,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三大支柱”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要求

新资本协议总体框架共分三部分,即所谓的三大支柱:第一支柱为最低资本要求,第二支柱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第三支柱为市场约束。与1988年协议相比,新资本协议吸收了近几年国际大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在风险定义、风险计量、强化监管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质量 新资本协议吸纳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概念的同时,将操作风险列入风险管理的范畴,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风险计量更为谨慎、周密,方法更趋科学,促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覆盖信贷决策和审批、贷款定价、信贷授权、风险敞口限额(包括地区、行业和客户)、资本和资源配置等领域,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实现有质量、有内涵的发展。 (二)增强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增加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 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在风险控制和防范中发挥更大作用,在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加权风险计量均鼓励和允许商业银行运用自己的评级系统、评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1、在行领导的领导下,负责全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性风 险的管理丄作。2、拟定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经批准后公布实施。根据实施情况定期检讨和修订,并组织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对各业务单位制定的具体业务流程和指引进行检查,对其中不符合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规定的提出修改意见,反馈给有关单位修订。 3、制定、跟踪并完善全行性的信贷政策、风险管理制度和办法,以及信贷决 策规则和流程,拟订信贷业务审批权限。 4、负责全行信贷产品管理的调研、审批和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完善工作。 5>负责对分支行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考核与业务指导,负责对分(支)行信 贷业务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负责对分(支)行放款审核中心的管理丄作,负责全行贷款风险分类的核查和管理匸作。6、负责对总行公司业务部授信管理处及风险经理在整体职责履行方面进行评价、监督检查和考核,并参与授信管理处负责人及风险经理的选聘工作。 7、负责对信贷审批工作的后评价。 8、编制、汇总各类风险管理报告,按照规定及时向行长办公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负责提供监管机构、评级机构及其他单位所要求的银行风险管理信息。负责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关联交易委员会、预警委员会安排的日常工作。 9、负责全行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包括测量组合的风险;对行业、目标客户、现有客户等进行研究,编制研究报告,拟定我行信贷组合战略方案;分析信贷组合绩效。

10、负责建立和维护公司客户信贷风险评级体系及定价模型,负责CECM系统和个贷系统管理。11、负责统筹对零售授信管理中心和实施正式方案分行的对公授信管理中心的管理。12、负责全行信贷风险管理培训,建立信贷人员的准入与资格认证制度。 说明: 1 1、法律合规部已不再作为我部二级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其负责全行合规性风险的管理丄作,故以上职责中合规性风险管理(第1条)不再为我部职责。 2、根据行办会相关决议,授信后管理职责山公司部调整到风险管理部,根据新分工以上第6条调整为:负责组织、监督、检查分行的授信后管理工作,负责向银行管理层及时汇报全行授信后管理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工作建议,通报监督、检查情况及发现的各种问题。 总行风险管理部处室职能划分 综合规划处职责: 负责协助总经理室草拟全部的工作总结及规划,监督全部工作计划(年度、季度和月度)的执行情况;全行风险管理机构的考核和人员的管理;总行风险报告的草拟和意见反馈,全行风险报告体系的管理工作;全行的拨备预算、记帐等相关管理工作;按规定向银监会定期报送存贷款、不良贷款等报告;本部门的行政事务。 风险政策处职责: 依据莆事会制定的风险管理战略,负责组织草拟及维护全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审核各部门提交的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相关文件; 根据风险核准制进行新产品的风险审核;全行操作风险的统筹组织。 风险监控处职责: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规定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规定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依据境内外有关监管指引、本行《章程》,并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是指对本行实现既定目标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本办法主要关注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本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本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客户和交易对手当前和未来所需资金而对本行经营所产生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本行还关注外部监管部门或本行董事会要求-2-

关注的其他风险。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四条本行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收益与风险匹配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必须考虑承担的风险是在本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并有预期的收益覆盖风险,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或符合本行的经营目标。 (二)内部制衡与效率兼顾 本行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部门、各级机构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具体权责,实行前中后台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境内外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之间要有效沟通与协调,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三)风险分散 本行实现信用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行业、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防范集中风险。严格遵循监管标准,审慎核定单一客户和关联客户授信额度,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集中度。 本行实现市场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市场、产品、期限和 -3-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性的金融管制进一步放松,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个人金融业务已经逐步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金融业务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和生存空间。因此,全面开展个人金融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城乡居民合理利用个人财富实现财产增值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是银行业应对外来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进行简单地论述,并研究分析个人金融业务存在的风险及制约因素,提出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深化和完善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个人金融业务;风险;制约因素;对策 引言 个人金融业务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项新兴银行业务,最早出现在美国,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大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商业银行作为资金融通中介,其收益主要来源于存贷款业务。但20世纪60年代后,银行发展模式由单纯追求资产规模向以个人服务为中心、提高资产收益率的模式转变。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重批发、轻零售”的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加上个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许多国内银行仍然以企业单位为主要业务对象,这既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又不利于居民个人投资理财的实现。[1]如何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尤其是个人业务领域的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思路创新并加强个人金融业务的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概述 个人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按客户对象划分出的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业务,是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银行及其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总称。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项目来分,个人金融业务包括:资产类个人业务(个人信用贷款、个人抵押质押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负债类个人业务(本外币储蓄存款、存折存款、存单存款、个人支票账户存款、银行卡存款等)和中间类个人业务(个人汇兑业务、外币兑换业务、旅行支票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个人投资业务等)。下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进行简单地论述。 (一)银行个人负债业务

新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新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作者:c h e n y i74 【摘要】: 本文以新巴塞尔协议这一国际性银行监督管理合约为银行风险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新巴塞尔协议内容的演变,概括出新形势下国际银行业监管的趋势变化,强调中国商业银行在面临入世后的国际竞争压力以及当今全球性金融危机形势下,必须严格遵循国际银行经营管理的统一规则,接受以新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针对中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存在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正文】: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新巴塞尔协议或新协议)的终稿正式通过,这标志着国际金融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巴塞尔协议作为一个国际银行监管标准,提出了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为核心内容的三个支柱。从而要求资本监管更为准确的反映银行经营的风险状况,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新巴塞尔协议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在国际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2006年,十国集团成员国银行首先实施。目前,十国集团成员(不包括美国)、欧盟成员国以及中国X X、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等亚洲主要经济体已经正式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 当前,我国也正在积极推进新协议的实施。在监管层面,中国银监会充分考虑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远期目标,又兼顾与国际资本监管制度接轨的需要,发布了《新资本协议实施指导意见》,体现了“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和分步达标”的原则。即对海外设有经营性机构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例的大型商业银行,要求从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新协议;其他自愿实施新协议的商业银行可以从2011年后提出申请,最迟到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班级:证券投资1208班 学号:2012161553 姓名:吴勇 日期:2015/6/10

摘要: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是金融风险。个人认为,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为“自下而上”模式,直接向一线人员征集风险信息,主动追踪、处理操作风险事件,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我们来探讨下商业银行风险的危害,以及解决方案,及其的重要性。 关键词: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定义及分类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业务运管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缺失、以及制度漏洞所造成的操作风险;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泛指在商业银行内部所有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给业务操作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 【一】、信用风险管理定义 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对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诸多因素及其发生的频率与其可能形成损失的程度进行分析、预测、控制、疏导和防范的风险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以最小的耗费达到分散、降低和转移风险,保障银行经营的安全性。 与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还是很落后的。 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

巴塞尔协议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巴塞尔协议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巴塞尔协议的全称是《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建议》,巴塞尔协议是国际银行业统一监管的一个划时代文件,它可以说是国际金融界的监管公约,适用于所有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机构。同时,巴塞尔协议也体现了银行业风险管理思想与技术手段的演变过程,并进一步对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推出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表明巴塞尔委员会已经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协议》征求意见稿,并将于2005年之前全面实施。较之88年老巴塞尔协议,新协议提出了更复杂、更加具有风险敏感性的框架和管理规则。在信用风险方面,新协议提出了标准方法和基于内部评级的基础方法和高级方法,强调了“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三个支柱在现代监管体制中的作用,进而提出了衡量资本充足比率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上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手段上的进步对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巴塞尔协议的产生和关注重点 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出台。这个协议极为简单,核心内容就是针对国际性银行监管主体缺位的现实,突出强调了两点:1、任何银行的国外机构都不能逃避监管;2、母国和东道国应共同承担的职责。这一协议的实质仅仅是国际清算银行的一个关于国际间银行监管的原则性声明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 1983年5月,修改后的《巴塞尔协议》推出,这个协议基本上是前一个协议的具体化和明细化,比如明确了母国和东道国的监管责任和监督权力;分行、子行和合资银行的清偿能力、流动性、外汇活动及其头寸各由哪方负责等。 1983年的巴塞尔协议确定了监管的总体思路是“股权原则为主,市场原则为辅;母国综合监督为主,东道国个别监督为辅”;但总的来说依然缺乏具体可行的监管标准。这一时期的关注重点主要在于确立国际监管合作的框架和操作原则。 二、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和风险管理思想的确认 1988年7月,国际清算银行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该协议就是国内经常提到的巴塞尔协议,但是由于该报告近年历经修订,我们将这一协议称为88年协议。协议颁布的重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制定银行的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规定出计算方法和计算标准,以保障国际银行体系健康而稳定地运行;二是制定统一的标准,以消除国际金融市场上各国银行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合规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合规 一、巴塞尔委员会划分了八大风险种类: (一)信用风险: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在信贷经营与管理过程 中,实际收益目标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信贷损失的一种可能性。1.相似概念:信贷风险(在信贷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使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造成银行贷款本金、利益损失的可能性,是一种狭义上的信用风险。 2.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其所包含的金融资产的范围,信用风险包含信贷风险,还包括其他表内、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中的风险等等。(二)操作风险: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计算机系统或外部 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包括四类: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 相似概念:操作性风险:仅包括由人员因素,亦即由操作失误、违法行为、越权行为和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尽管操作性风险是操作风险中发生频率最高、占比最高的风险类型,但我们不能将操作性风险等同于操作风险。 (三)市场风险: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头寸出现亏损的风 险。 市场风险广泛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 市场风险发生时,往往涉及地区性和系统性的金融动荡或严重损失,因此,市场风险往往又被为系统性风险。市场风险一般不能通过资产多样化来分散和回避,因此市场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 资产流动性风险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进而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与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负债流动性指商业银行过去的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对其产生的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风险。 (五)法律风险: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国由于法律因素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包 括法律的内在缺陷、商业银行基于错误的法律理解或法律适用而实施的商业行为、监管机构的不当法律执行等因素导致商业银行遭受诉讼的可能性。主要关注商业银行所签署的各类合同、承诺等法律文件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能力。 (六)国家风险: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中,由于 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凡是跨国境的信贷,不论其接受信贷的对象为该国政府、私人企业还是个人,都有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国家风险,因而国险比主权风险或政治风险的概念更宽。国家风险包括主权风险和非主权风险。

新巴塞尔协议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本科学年论文 《巴塞尔协议III》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以国内商业银行为例作者__梁可桢__ 专业__金融学__ 年级___08级___ 学号_080401025_ 指导教师__刘学华__ 成绩__________ 日期2011年8月16日

指导教师评语 签字: 年月日 摘要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是金融企业甚至整个经济体系赖以生存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国内商业银行为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探讨了以《巴塞尔协议III》为前提的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尤其是融资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的实施与创新。文章认为,随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形成一套以《巴塞尔协议III》为指导要求的动态、集成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希望本文的阐述能为推动中国银行业的稳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金融监管《巴塞尔协议III》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金融业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的核心,而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金融危机之后,痛定思痛,金融从业者和学者对风险管理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登陆,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创新也日益提上了日程。如何从根本上监测和规避风险,建立一个全面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的关键所在。另外我国正处于变革的时期,面临较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银行业的发展相对落后,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经验。所以,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风险其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业管理的相关规定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新法律法规,展开了对我国商业风险管理的研究,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创新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一)商业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分散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用最低成本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行为。 (三)商业银行主要可控风险种类 商业银行可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内部结构治理等方法,进行影响及控制的风险。与一般企业相比,商业银行的可控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类。 1、操作风险 中国银监会2007年5月14日印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借款人或债务人不能或不愿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到期债务偿还义务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其中,道德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即银行由于缺乏对借款者借款目的和用途的完全了解而产生了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则是由于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而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商业银行行业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行业风险管理 行业是国民经济中处于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一个部分或层次,包括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至门类、部门,小至行业。由于产业周期及国家产业政策等决定了产业内企业的生存条件与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因此,加强产业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意义重大。 行业风险管理作为信贷投入的首道风险控制关,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最基础、最直接的工作,也是国际银行业界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爆发的巴西金融危机、美国房地产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促使世界银行组织更加关注信贷资产组合中的产业聚集性风险。如新巴塞尔协议把产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作为在全球同业推广的核心内容:"风险可表现为 信贷过于集中在某些产业经济领域或地区,使放贷银行经不起某一特别产业或地区的衰退所带来的打击";"对银行来说,重要的是弄清并计量其在不同产业经济领域和地区中的风险,以便管理部门了解存在的风险并能在需要时调整余额"(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件汇编,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9月)。鉴于银行授信过于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产业可能产生的风险,世界银行关于风险集中度管理指引也建议,银行在任何产业的敞口集中度超过资本的5%,都应当引起关注,并且要定期对这些产业出现的可能影响偿还能力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国际上各主要商业银行亦都很重视对产业系统性风险释缓和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将产业风险分析作为对贷款企业分析的基础。比如,第一劝业银业设立了产业调查部,对各产业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价,评估时采用产业调查部分析的结果;美国花旗银行对作为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都分别设有产业评估专家组,凡涉及某个产业的贷款,必须要得到该产业专家的确认。 根据国家产业调控的要求以及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目前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在产业分析与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有商业银行已经着手建立产业风险的评价、监测和预警系统;有的银行近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和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改变,率先在国内银行同业成立了产业分析中心,加大了信贷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力度。尽管如此,产业分析及风险管理仍旧是现阶段银行信贷评审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第5号令颁布实施根据2010年6月1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98次主席会议《关于修改〈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决定》修改)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防范风险,促进商业银行加强对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中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商业银行等。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集团客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商业银行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

(一)在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的; (二)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的; (三)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近亲属(包括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关系和二代以内旁系亲属关系)共同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 (四)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商业银行认为应当视同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的。 前款所指企事业法人包括除商业银行外的其他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上述四个特征结合本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确定单一集团客户的范围。 第四条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赔偿、支付责任做出保证。包括但不限于:贷款、贸易融资、票据承兑和贴现、透支、保理、担保、贷款承诺、开立信用证等表内外业务。

商业银行持有的集团客户成员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券资产以及通过衍生产品等交易行为所产生的信用风险暴露应纳入集团客户授信业务进行风险管理。 第五条本指引所称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和不适当分配授信额度,或集团客户经营不善以及集团客户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手段在内部关联方之间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或利润等情况,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按时收回由于授信产生的贷款本金及利息,或给商业银行带来其他损失的可能性。 第六条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原则。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授信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对集团客户授信进行风险控制。 (二)适度原则。商业银行应当根据授信客体风险大小和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合理确定对集团客户的总体授信额度,防止过度集中风险。 (三)预警原则。商业银行应当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防范和化解集团客户授信风险。

巴塞尔协议对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影响

新巴塞尔协议对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影响 论文摘要: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作为现代国际统一银行管理标志的《巴塞尔协议》,在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2004年6月,《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将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巴塞尔协议》主要的新规定;指出了《新巴塞尔协议》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 《新巴塞尔协议》;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正文: 一、《新巴塞尔协议》主要的新规定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终稿正式通过,这标志着国际金融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与1988年老协议相比,《新巴塞尔协议》的内容更加广泛而复杂,在保持了对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同时,还加大对银行监管力度以及对银行实行更严格的市场约束,也就是所谓的新协议的三大支柱,具体如下: (1)最低资本要求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监管资本和资产风险权数给出了严格的定义,通过对资本的管理来约束银行的经营管理,以有效地防止商业银行业务的过度扩张,确保银行资产的质量,为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机制。通过上述的机制,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管管理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向各国银行业表达了一种新的银行监管理念。 (2)监督检查 加大对银行监管的力度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第二大支柱。监管者通过检测判断一家银行内部是否能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方案。监管约束第一次被纳入资本框架之中,其基本原则是要求监管机构应该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让银行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严格的考核和控制,确保银行拥有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能有效管理自己的资本需求。银行应参照其承担风险的大小,建立起有关于资本充足整体状况的内部评价机,并制定维持资本充足率的战略;同时监管者有责任为银行各个项目的监管意见。 (3)市场纪律 市场信息披露要求对银行业的约束是新巴塞尔协议第三大支柱。这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银行的财务、挂历等有更全面的了解。先巴塞尔协议第一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让市场力量来促使银行稳健、高效地经营以及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新巴塞尔协议还要求市场对金融体系的安全进行监管,也就是要求银行提供及时、可靠、全面、准确的信息,以便市场参与者据此作出判断。根据新巴塞尔协议,银行应及时、公开披露包括资本结构、风险敞口、资本充足率、对资本的内部评价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战略等内在的信息。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什么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什么 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风险,所以要进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为减少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遭受的风险进行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寻求最小风险下的最大盈利。其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四个方面。这四个部分,也依次是风险管理的四个阶段。风险识别是在商业银行周围纷繁复杂的宏、微观风险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中识别出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意外损失或额外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分析与评价是预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的大小,进而确定银行的受险程度。风险控制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已经发生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保险与补偿。风险决策是在综合考虑风险和盈利的前提下,银行经营者根据其

风险偏好,选择风险承担的决策过程。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依次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四个方面。 1、风险识别是在商业银行周围纷繁复杂的宏、微观风险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中识别出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意外损失或额 外收益的风险因素。 2、风险分析与评价是预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的大小,进而确定银行的受险程度。风险控制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已经发生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保险与补偿。 3、风险决策是在综合考虑风险和盈利的前提下,银行经营者根据其风险偏好,选择风险承担的决策过程。 4、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风险分散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依据境内外有关监管指引、本行《章程》,并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是指对本行实现既定目标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本办法主要关注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本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本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客户和交易对手当前和未来所需资金而对本行经营所产生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本行还关注外部监管部门或本行董事会要求

关注的其他风险。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四条本行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收益与风险匹配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必须考虑承担的风险是在本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并有预期的收益覆盖风险,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或符合本行的经营目标。 (二)内部制衡与效率兼顾 本行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部门、各级机构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具体权责,实行前中后台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境内外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之间要有效沟通与协调,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三)风险分散 本行实现信用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行业、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防范集中风险。严格遵循监管标准,审慎核定单一客户和关联客户授信额度,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集中度。 本行实现市场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市场、产品、期限和

新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新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作者:tzyy1 --基于经济资本的风险管理考评体系RAROC模型研究 【摘要】: 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和推进,中国银行业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全面迎接银行风险管理的挑战。而另一方面,国际先进银行历经几十年研究和创新发展,已经形成了《新巴塞尔协议》下以RAROC为核心的,用于经济资本分配和绩效评估的风险资本框架。然而,国内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本文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研究的,从风险与经济资本的关系引入介绍经济资本的定义,分析了经济资本的计量,并阐述了经济资本的作用。接着以RAROC模型为基础,对银行经济资本的计量、分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基于RAROC模型在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前景,结合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新形势,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及RAROC的建议。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济资本的计量;RAROC模型; 【正文】: 一、新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银行管理领域发生的最为显著的变化是,银行的管理重点逐渐从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过渡为以风险计量和风险优化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为了促进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健与安全,维护平等竞争的国际环境,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于1988年颁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简称1988年协议)。1988年协议提出了“资本充足率”(注1)的概念,并规定了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形成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随着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的发展,委员会于1996 年推出了《〈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案》,将市场风险也纳入银行风险管理体系。2004年6月,代表国际银行业新的监管趋势和要求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正式对外公布。 为了应对巴塞尔资本协议对国际银行业的监管要求,增强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力,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八,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四。可以预见,资本监管将成为中国银行也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资本充足率决定银行资产业务的规模,银行的市场准入和机构设置,从而决定了银行的价值和利润。银监会颁布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国内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将迫使国内银行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必须考虑如何高效地分配资本、配置资产,尽可能在有限的银行资本约束下,以一定的风险来获得银行业务的最大展开和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在资本约束条件下,如何用有限的资本支撑起相对多的规模,进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对银行经济资本计量及分配进行研究,即具有了比较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风险管理与经济资本的关系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无论是传统的信贷业务还是包括表外衍生品业务在内的现代银行业务,风险是银行经营过程必须面对和控制的因素,银行必须准确地识别、计量、管理和控制各种可能的风险以及给银行带来的潜在损失。随着现代风险计量和管理实践的发展,VaR(注2)自1993 年被正式提出以来,逐步被应用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计量,并被巴塞尔协议认可和推荐,已经逐渐成为金融风险计量的统一框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1.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风险与风险管理 1.1.2商业银行风险的基本种类 1.1.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1.1.4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 1.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1.2.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环境 1.2.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 1.2.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1.2.4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章信用风险控制 2.1信用风险识别 2.1.1信用风险识别和概述 2.1.2单一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2.1.3集团客户风险识别 2.1.4 个人客户风险识别 2.1.5组和风险识别 2.2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 2.2.1客户信用评级 2.2.2债项评级 2.2.3压力测试 2.2.4信用风险基本模型 2.3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2.3.1风险监测对象 2.3.2风险监测的主要指标 2.3.3风险预警 2.3.4风险报告 2.4信用风险控制 2.4.1控制方法 2.4.2限额管理 2.4.3信用风险组合管理 第三章市场风险管理 3.1市场风险识别 3.1.1资产分类 3.1.2市场风险分类 3.2市场风险计量 3.2.1基本概念 3.2.2()方法 3.2.3其他计量方法 3.3市场风险监测与控制 3.3.1市场风险监测与控制框架——岗位设置及职责约束3.3.2市场风险监测 3.3.3市场风险控制 第4章操作风险管理 4.1操作风险识别 4.1.1人员因素 4.1.2内部流程 4.1.3系统缺陷 4.1.4外部事件

4.2 操作风险评估和计量 4.2.1风险评估要素 4.2.2风险评估方法 4.2.3风险资本计量 4.3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 4.3.1风险监测 4.3.2风险报告程序 4.3.3风险报告内容 4.4操作风险控制 4.4.1风险控制环境 4.4.2产品线控制 4.4.3风险转移途径 第5章其他主要风险的管理 5.1流动性风险管理 5.1.1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 5.1.2流动性的度量和计算 5.1.3流动性风险的原因和预警 5.1.4传统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5.1.5现代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 5.2国家风险管理 5.2.1国家风险评级 5.2.2国家风险评估 5.2.3国家风险管理办法 5.3声誉风险管理 5.3.1声誉风险管理的作用和主要特征 5.3.2声誉风险管理的基本做法 5.4法律/合规风险管理 5.4.1作用和主要内容 5.4.2基本做法 5.5战略风险管理 5.5.1作用 5.5.2战略风险管理的基本做法 第六章银行监管和市场约束 6.1银行监管() 6.1.1银行监管的内容 6.1.2银行监管方法 6.1.3银行监管规则 6.2市场约束 6.2.1市场约束和信息披露 6.2.2外部审计 第一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础1.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风险与风险管理 1.风险、损失与收益 (1)风险的含义、特征 l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 l未来结果的损益性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适用本指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邮政储蓄机构以及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法律、规则和准则,是指适用于银行业经营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经营规则、自律性组织的行业准则、行为守则和职业操守。 本指引所称合规,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 本指引所称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本指引所称合规管理部门,是指商业银行内部设立的专门负责合规管理职能的部门、团队或岗位。 第四条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合规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关联性,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一致性。 第五条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框架,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并将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 合规是商业银行所有员工的共同责任,并应从商业银行高层做起。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确定合规的基调,确立全员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等合规理念,在全行推行诚信与正直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合规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 第七条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实施监管,检查和评价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章合规管理职责

新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新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摘要】: 本文以新巴塞尔协议这一国际性银行监督管理合约为银行风险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新巴塞尔协议内容的演变,概括出新形势下国际银行业监管的趋势变化,强调中国商业银行在面临入世后的国际竞争压力以及当今全球性金融危机形势下,必须严格遵循国际银行经营管理的统一规则,接受以新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针对中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存在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正文】: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新巴塞尔协议或新协议)的终稿正式通过,这标志着国际金融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巴塞尔协议作为一个国际银行监管标准,提出了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为核心内容的三个支柱。从而要求资本监管更为准确的反映银行经营的风险状况,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新巴塞尔协议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在国际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2006年,十国集团成员国银行首先实施。目前,十国集团成员(不包括美国)、欧盟成员国以及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等亚洲主要经济体已经正式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 当前,我国也正在积极推进新协议的实施。在监管层面,中国银监会充分考虑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远期目标,又兼顾与国际资本监管制度接轨的需要,发布了《新资本协议实施指导意见》,体现了“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和分步达标”的原则。即对海外设有经营性机构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例的

大型商业银行,要求从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新协议;其他自愿实施新协议的商业银行可以从2011年后提出申请,最迟到2013年底国内银行将全部实施新协议。 随着期限的日益临近,且在最近的几年间,国际金融界发生了许多事件,特别是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们迫切地感到危机感和紧迫感。对于我国银行业而言,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加强风险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都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有效的解决了这些课题,才能够摆脱与国外银行竞争所处的不利地位,才能在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保持稳健的发展。 一、新巴塞尔协议内容演变的理论思考 国际清算银行下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巴塞尔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这些规定虽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已得到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普遍赞同,特别是那些国际金融参与度较高的国家,包括十国集团乃至许多非十国集团监管部门均自愿地遵守。巴塞尔委员会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在制定的监管准则中,1988年版巴塞尔协议和替代的2004年版新巴塞尔协议在国际银行业风险监管方面影响巨大,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一)新巴塞尔协议较老巴塞尔协议的内容变化 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v e r g e n c e o f C a p i t a l M e a s u r e m e n t a n d C a p i t a l S t a n d a r d s),即通常所说的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在推进全球银行监管一致化和可操作性方面,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被认为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神圣条约”。具体来说,巴塞尔协议在国际银行界建立了一套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极大地影响了国际银行监管和风险管理的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