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博弈视角下的中美贸易争端分析

【文献综述】博弈视角下的中美贸易争端分析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博弈视角下的中美贸易争端分析
摘要:美国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一直是对华贸易摩擦的主要发起国之一。

金融危机的到来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持续巨额贸易逆差,更使得中美贸易争端加剧。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相关研究与分析,表明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双方共赢。

关键字:博弈;贸易争端
自1979年建交以来, 中美双边经贸关系日益深化, 贸易量迅速增长, 贸易摩擦接连不断。

入世以来, 中美货物贸易总额的增速居美国贸易伙伴的第一位。

2008的金融危机,使得各国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

中国长期在中美贸易关系中处于顺差, 这一状况使得中国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美国采取贸易限制措施的首选对象。

2009年以来,中美各种争端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进入了一个对外贸易摩擦与争端的敏感时期。

一、国外相关研究
Mayer从公民直接投票的角度分析了贸易政策的形成;Hillman指出贸易保护政策是失去了竞争优势的衰退行业向政府游说争取来的[1];Findlay和Welliz讨论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围绕贸易政策的竞争;Magee等试图将政党纳入对贸易政策形成的分析,他们指出政党、利益集团和公众之间将在关税政策的博弈中形成两阶段子博弈精炼Nash均衡[2];Grossman和Helpman讨论了利益集团和政府之间的两阶段非合作博弈;他们指出政府的目标函数中既包括对利益集团之特殊利益的考虑,又有对消费者大众福利的权衡;Gomory与Baumol的分析表明,在现代世界经济中,一国生产能力的提高通常会打破原的均衡,进而损害他国的整体福利,国际贸易有可能导致各贸易国之间的重大利益冲突,而非全面提升各贸易国的福利3]。

这意味着一国生产能力的提高往往以牺牲他国的总体福利为代价。

依据大致相同的思路, 学者们将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进一步拓展到了国与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分析中。

Evans等提出了“双层博弈”模型, 该理论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种实际情况: 政府在制定对外政策和进行国际谈判时, 既要考虑本国国内政治的因素, 又要考虑外国政府可能做出的反应[4]。

因此, 执政者实际上面对着两种博弈。

在国际层面, 各国的谈判代表所追求的是在谈判中尽量满足本国各利益集团的要求, 在可能的范围内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般认为,伴随着中美贸易不断上升的发展势头,中美贸易失衡日益成为一个敏感的问题,引起中美双方尤其是美国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

其实中美贸易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平衡现象,表现为中国长期以来的大量贸易顺差。

但是认真分析两国间贸易不平衡的现象,就会发现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远没有美国所夸大的那样严重。

赵瑾从制度因素入手,分析了日美的经济及贸易摩擦,并认为,国际贸易摩擦已经由战后的日美为中心开始转向以中国与主要贸易国为中心。

她曾预言,入世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贸易争端最多的发展中国家[5]。

盛斌按照贸易的政治经济模型对政府角色和行为的假设将其划分为“仁慈的政府”、“自利的政府”和“民主的政府”,分析了三种政府假设下政治家与利益集团间的博弈行为[6]。

一些专家和研究者将中美贸易逆差原因主要归纳为:中美双方统计方法的不同和转口贸易因素的影响,美国贸易政策及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以及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7]
石磊、寇宗来对中美贸易摩擦做了具体的分析, 认为在美元贬值的背景下, 事实钉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妨碍了美国独占其汇率贬值的好处, 这或许是激化中美贸易摩擦的关键因素[8]。

陈岩、王明言等人提出利益集团通过竞选物资和游说活动对政府进行施压,促成贸易保护措施。

将中美双边贸易争端博弈看作是一个无限期的动态变和博弈,得出实现战略经济对话是实现合作双赢的有效途径[9、10]。

宋志刚以2009年中美两国之间发生的中国输美轮胎遭遇美国特别保障措施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利益集团在中美两国贸易摩擦中的作用及影响机制。

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势必给国内各利益集团带来不同的影响,利益集团有通过影响本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在激励。

通过设定影响贸易的相关变量,建立了一个分析两国贸易摩擦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对模型求解,进行博弈策略分析与讨论,找出中国的应对之策[11]。

文献一般都认为摩擦会降低一国消费者及该国的总体福利水平,尹翔硕、李春顶、孙磊指出贸从战略性角度看,贸易摩擦对一国长期福利可能是有裨益的,它可以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符合战略性保护的要求。

虽然贸易摩擦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于发起国是有利的,但它对于受害国以及整个世界福利的影响是不利的,因为它阻碍了贸易的开展,抑制了要素和商品的流动以及全球内的资源配置[12]。

不少学者针对目前中美贸易双方现状,从静态博弈的典型模式——囚徒困境,动态博弈的典型模式——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解等各种博弈模型中得出合作的态度才会使贸易双方福利最大化[13、14]。

综上所述,各学者通过不同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讨论,都得出相同结果,表明,两国政府为了谋求一种长期关系,为使其福利最大化,在贸易政策上都应采取合作的态度。

三、发展动向
中美贸易争端方式日益多样化,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措施、汇率战、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及知识产权争端。

此前,“中国制造”的低端产品更容易受到国外贸易保护的壁垒,对我国实行“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

然而,随着我国出口产品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移,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商品出口贸易时,又遇到了外资竞争对手利用技术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诉讼手段实施的围堵,贸易摩擦种类也不断变化。

在中美贸易争端中,美方通常是不计后果,发动进攻,中国则侧重于防守。

总体看来,美国的博弈能力要明显高于中国。

因此,要提高我国政府在贸易争端中的博弈能力。

近来,中国日渐开始反击。

中国商务部对美国启动对华新能源政策发起301调查进行回应。

中国政府如此迅速、高调地做出回应,既显示中国在拒绝美国在贸易及其他问题施加压力时正变得日益自信,也是中国决心发展高技术企业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Hillman A L.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otection, London: Harwood, 1989
[2] Magee S P, Bro ck W A, YOUNG L. B lack H ole Tariffs and Endogenous Policy Formation, Boston: M IT Pres,1989.
[3] Grossman G M, Helpman E. Interest Groups and Trade Policy, Prince 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4]Evans P, Jacobson H K, Putnam R D (eds). Double Edged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5]赵瑾.全球化与经济摩擦: 日美经济摩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年。

[6]盛斌.贸易保护的新政治经济学: 文献综述[J], 世界经济, 2001,(1)
[7]张威风.非零和博弈[J].红河学院学报.2008.(4)
[8]石磊、寇宗来. 美国的贸易逆差及中美贸易摩擦成因探析[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04,(3)
[9]陈岩.贸易摩擦中利益集团博弈分析:以中美贸易为例[J].中国经贸.2010,(10)
[10]王明言.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争端的博弈[J].时代经贸.2008,(3)
[11]宋志刚.中美贸易摩擦的博弈分析框架:以轮胎特保案为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
[12] 尹翔硕、李春顶、孙磊.国际贸易摩擦的类型、原因、效应及化解途径[J].世界经济.2007.(7)
[13]刘冰.博弈论视野下的贸易保护主义——以中美贸易关系为例[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