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12级资环徐孝笑1214021012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改革开放 30多年来,中国以占世界平均水平 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 3倍于世界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在连续 30年农业灌溉用水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1.2亿亩,实现粮食增产 50%。

中国以占全球 6%的淡水资源、 9%的耕地,保障了占全球 21%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 水利发展改革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这是中国对世界繁荣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但目前中国水资源问题仍然是限制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如何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 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水资源管理基础与能力建设, 做好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仍然是政府的重点工程。

关键词:现状,节水,社会影响,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一、中国水资源现状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 960平方千米,江河湖泊众多,加之中国处在季风气候区域,受暖湿气团影响, 使得我国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有充分的水汽补充, 降水量充沛, 成为世界上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之一。

据统计, 我国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 27115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 6190平方千米, 水资源总量较大,居世界第六位,但它面积辽阔,需要养育的人口众多,这就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较小, 居世界第 85位。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 2100立方米, 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28%, 比人均耕地占比还要低 12个百分点;我国曾经是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改善了水资源条件, 积极支持了社会经济发展, 但从全国范围看, 我国仍面临着三大水资源问题:一是防洪标准低, 洪涝灾害频繁,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威胁巨大; 二是干旱缺水日益严重, 全国年平均缺水量 500多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农村有近 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三是水环境恶化。

不少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像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76%,淮河流域也达到了 53%,海河流域更是超过了 100%,已接近或超过其承载能力,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水体污染严重, 2010年 38.6%的河长水质劣于三类, 2/3的湖泊富营养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 46%。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 我国的水问题将更加突出。

总体看来, 造成我国水问题严峻形势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 这与气候条件的变化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有关。

二是人为因素, 这与经济社会活动和人们不合理地开发有关。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 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灌溉面积的扩大, 使得水资源的需求量不可避免地迅猛增加。

长期以来的水资源浪费, 过度开采, 废水排放等破坏了生态系统,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二、水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等水问题严重威胁了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其造成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紧缺会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目前, 我国水资源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北方地区, 水资源的开采量已接近或超过了当地的水资源可利用量。

同时, 水资源短缺引又起农业用水紧张, 北方地区由于缺水而不得不缩小灌溉面积和有效灌溉次数, 只是粮食减产, 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2、水资源问题将威胁到社会安全稳定。

自古以来, 水灾就是我国的众灾之首, 每次大的洪水之后, 不仅造成上千亿元的经济损失, 还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同样, 水环境质量变差也会危及到人民的日常生活稳定。

2005年 11月,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造成哈尔滨市停止供水四天,进而影响到下游以及俄罗斯部分城市的供水安全。

另外,导致中东战争的原因出石油之外, 关键是水。

约旦河流域是中东地区重要的水源地, 对于极其缺水的中东地区而言, 约旦河流域水资源的争夺成为多次战争的焦点和最棘手的根源。

可以说, 水资源的每一方面有与社会的安全稳定息息相关。

3、水资源危机会导致生态系统恶化。

水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 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 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为了获取足够的水资源以支撑自身发展, 人类过度开发水资源, 从而挤占了维系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水资源量, 结果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出现。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天然不足,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盲目开发利用水资源, 不仅造成水资源短缺,加重了水资源危机,同时使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更进一步恶化。

目前, 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系统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限制因素。

如果在水资源利用开发方式上没有大的突破, 在管理水平上没有新的转变, 水资源将很难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水资源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他将威胁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发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1、意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是破除水资源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发展需求与水资源条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节水是根本性出路。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付出的代价过高, 部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或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用水方式。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

民以食为天, 食以水为先。

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增收之后, 保障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亟待巩固。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40%和 50%,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加之一些地方农业用水粗放, 农业受制于水的状况将长期存在。

只有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 才能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 由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缺乏有效保护, 导致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只有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才能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总体要求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 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 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主要目标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 到 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 7000亿立方米以内; 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 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以 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 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 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9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 到 2015年, 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 6350亿立方米以内;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 2010年下降 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60%以上。

到 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 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 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5以上;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80%以上, 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4、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1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

(2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

(3严格实施取水许可。

(4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

(5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

(6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

5、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1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

(2强化用水定额管理。

(3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

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逐步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

6、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1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2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3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小论文 7、保障措施(1)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监察、法制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

(2)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

抓紧制定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等管理办法,健全相关技术标准体系。

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3)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

(4)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

(5)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四、我国水资源新规划—中国七大流域综合规划到 2020 年,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高;城乡供水和农业灌溉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全面保障;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效遏制,饮用水水源区水质全面达标,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涉水事务管理全面加强。

到 2030 年,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更加完善,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水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水土流失得到治理;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基本实现。

规划突出了四个重点:一是着眼于提高流域综合防洪减灾能力。

防御洪涝灾害、保障防洪安全始终是流域治理的重点。

目前七大江河流域已基本形成以堤防为基础、干支流水库为骨干、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病险水库隐患严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