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C93 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中国企业劳资纠纷现状及管理对策作者姓名:谢敏学号:**********系(院)、专业:管理工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指导教师姓名:吴玲指导教师职称:教授2012 年 4 月 5 日Thesis classification number:C93 The2012college 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Examination questions:The phychological change and adjustment in careerAuthor full name: xieminLearn a number:2008040231Department: Social Science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Special Field: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Instructor full name:Wu LinInstructor office holder:ProfessorApril 5, 2012【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在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国民经济中的低位日益增强。
私营经济已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业主亦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关系性质也由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与劳动者构成的以共同利益为出发点的劳动关系转变为雇主与雇员两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的关系。
劳资纠纷正是劳动关系内在利益差别与矛盾的外在表现,是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
因此考察和研究我国目前劳资纠纷的状况,对于建立有效的劳资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劳资纠纷,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协调和稳定的劳动关系,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资纠纷现状管理对策目录一、中国企业劳资纠纷的现状 (4)1、中国企业劳资纠纷的现实状况简介 (4)2、从广东省看中国企业劳资纠纷的现实 (5)二、转型时期企业劳资纠纷的主要特点 (6)1、涉及矛盾纠纷的企业类型、总量持续增加 (6)2、涉及劳动保障、报酬内容的纠纷居高不下 (7)3、涉及职业关联的人身伤害和伤亡的纠纷逐步上升 (7)4、涉及矛盾成因纠结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 (7)三、造成企业劳动纠纷的原因.......... ........ . (7)1、企业片面追逐利润,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7)2、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是其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 (8)3、劳动关系双方法律意识淡薄引发劳资纠纷 (9)4、企业内部劳动纠纷处理的调解机制不完善 (9)5、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合同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9)6、“市场失灵”问题突出 (10)四、处理企业劳资纠纷的对策 (10)1、劳资双方在思想上要相互信任,在感情上要相互“沟通”和“理解” (11)2、规范建筑企业劳动用工行为和工资支付行为 (11)3、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建设工程分包行为 (12)4、积极推进建筑企业工会建设,健全劳资双方谈判协商机制 (13)5、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创建长效机制 (13)五、处理企业劳资纠纷的建议 (14)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在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国民经济中的低位日益增强。
私营经济已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业主亦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关系性质也由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与劳动者构成的以共同利益为出发点的劳动关系转变为雇主与雇员两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的关系。
劳资纠纷正是劳动关系内在利益差别与矛盾的外在表现,是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
因此考察和研究我国目前劳资纠纷的状况,对于建立有效的劳资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劳资纠纷,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协调和稳定的劳动关系,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企业劳资纠纷的现状1、中国企业劳资纠纷的现实状况简介由于我国正当处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近些年来各类劳资纠纷呈上升趋势,个别企业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形时有发生,为此,认真研究分析劳资纠纷特点、产生原因和对策,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纵观近几年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统计,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纠纷数量占绝大多数,且多以用人单位败诉为主(劳动者一方申诉比例大,且申诉案件数以年均23.4%的增幅增长,同时劳动者胜诉率也较高)。
从劳动争议发生的用人单位类型看,自199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来,国有企业劳动争议案件所占比例直线下降,非公有制企业案件明显上升,主要是私营、三资、乡镇企业和个体户侵害职工合法权益引发劳资纠纷,当中不少老板为牟求高额利润,竭力压低人工成本,甚至故意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如不履行劳动合同、随意解雇职工、克扣或拖欠职工工资、不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或欠缴社会保险费等,侵害职工合法权益,而引发集体停工、罢工、上访等突发事件越来越多,这说明由于《劳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和劳动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和价格不断健全,劳动者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劳资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劳资关系的失衡,致使劳资纠纷的数量逐年都有着明显上升趋势。
2、从广东省看中国企业劳资纠纷的现实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广东省非公有制共134.64万户,职工总人数1484.72万人,签订劳动合同1214.74万人,占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总人数的81.82%总体来说比率不能算低,但这一数字还是低于全省企业合同制职工签订率三点一九个百分点,更低于全省国有和集体企业合同制职工签订率十四点三个百分点。
2005年,全省劳动保障部门查处企业违规案件61086宗,其中属于非公有制企业违规案件58091宗,占95.1%。
全省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裁决企业劳动纠纷案件99120宗,其中属于非公有制企业劳动纠纷案件89967宗,占90.77%。
据统计,此次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上线期间,共接受400余个咨询、投诉电话,涉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者权益保护等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
外来务工者投诉不签订劳动合同、超时加班、拖欠工资等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等情况约占60%。
东莞、中山等地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是整个珠三角乃至全国用工情况的一个缩影。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解决我国企业的劳资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转型时期企业劳资纠纷的主要特点1、涉及矛盾纠纷的企业类型、总量持续增加以往发生纠纷的企业多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非公有制企业以及台资企业为主,转型时期外资企业劳资纠纷明显增多,尤以日、韩企业更为明显。
仅今年上半年,全区就有821 家企业发生了劳资纠纷,其中外企达257 家,外企中又包含了90 余家日韩企业。
以往劳资纠纷多表现为企业拖欠、克扣员工工资以及员工追讨工资等形式,总体比较单一,而现在还表现为一次性多名员工为争取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休息休假权利以及要求加薪、工伤及职业病事故等集体消极怠工,后者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2、涉及劳动保障、报酬内容的纠纷居高不下企业不按规定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少报、瞒报、漏报或逃避缴纳社会保险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则从工人工资中扣除本应由企业承担的保障金。
今年上半年,这一类纠纷就达153 件,约占劳资纠纷总量的18.7%。
3、涉及职业关联的人身伤害和伤亡的纠纷逐步上升产业转型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而趋利避害的风险评估、检测和防范相对滞后,使企业生产中引发的人身伤害、伤亡事故时有发生,而且认定难度大,这一类型的劳资纠纷逐步上升。
今年上半年,由职业病、工伤事故等引发的劳资纠纷高达130 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 件。
4、涉及矛盾成因纠结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以往劳资纠纷的成因比较简单,纠纷主体涉及人数主要是单一劳动者或几个人,现在动辄就是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特别是疑似职业伤害的纠纷往往向有组织的群体性上访事件转化,形成一定的规模和趋势,给企业、政府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今年以来,新区已发生47 起较大规模的群体性劳资纠纷,比去年全年还增长了30%。
近期又连续发生了7 起由员工要求企业加薪、消极怠工的群体性事件,涉及员工4000 余人,直接参与近900 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9.8%。
三、造成企业劳动纠纷的原因1、企业片面追逐利润,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多、小、散、杂”,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家庭作坊式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用工制度不规范,片面追逐利润,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导致劳资纠纷乃至劳资冲突的发生有的企业主以尽可能少的劳动力成本,驱动劳动者尽可能多地创造剩余价值,以获取丰厚利润,甚至减少劳动者正常的社会保障支出,不配备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恶意拖欠克扣工人工资,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尽量节省企业支出,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引发劳资纠纷不容忽视。
2、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是其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1)劳资双方的社会地位不同广大的农民工和外来工,文化层次较低,社会地位不高,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对社会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很小。
(2)劳资双方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同非公有制企业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党支部、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影响甚小。
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尚未建立工会、党支部等组织,企业内尚未建立完善的劳资关系调整机制。
此外,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家族制管理,许多重要岗位由企业主的亲友担任,一般劳动者在企业中处于弱势地位。
另外,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组建调委会的问题的规定不够明确,对阻挠建立调委会的企业缺乏有力的制约手段,使不少非公有制企业的老板趁机钻法律的空子,并以种种借口抵制建立调委会。
由于企业没有调委会组织,一旦发生劳资纠纷时,职工在企业中便往往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
3、劳动关系双方法律意识淡薄引发劳资纠纷(1)有的用人单位忽视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一些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政策的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有的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条款显失公平,导致劳动争议的发生。
(2)一些劳动者守法意识差,不认真履行合同,擅自离职违约“跳槽”。
有的外来员工缺乏长期就业的准备,抱着临时就业和流动就业的思想,劳动纪律观念差,在其权益受侵犯时,不能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个别人甚至采取过激的行为,引发治安刑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