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

弗洛伊德昨晚听了吴松全老师得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他说人得内心深处都有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指自己想做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本能,原则是快乐,目的是立即得到直接的快乐,无是非、善恶标准,幼儿的精神人格完全属于本我,自我是指自己应该做什么,也就是有了社会上得法律和秩序以及行为准则等等得规则之后能否做自己想做得事,也就是理智,遵循现实原则,把本我的盲目冲动依据现实加以区分,或压抑之,或满足之。

最后得超我是指我应该做什么,这应该是中国人最看重得了,就是道德和良知,从小开始得父母和老师教导我们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虽然没有任何得行为准则约束,却不会有人那么去做,就是因为我们得良心上不允许,这就是我们口中得高尚,三种能量分配应该均衡,这样就早就一个健康得人,需要有一个坚强的自我,能够把自然需要,理智和社会公德协调一致的人,而不是放纵本能欲望为所欲为的人。

我的感触真的颇深,因为当时得心情正在朦胧中无措,听了这些之后,我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因为一个人是有权利了解别人对他的想法的,不管怎么样,人生中不要留下任何得遗憾不然心里会总是在潜意识里觉得愧对自己愧对他人。

埃利斯B,是belif的意思。

说一个人的认知和心理的形成过程是由ABCDE一步步诱导而成的。

记住了三个,A是诱因之意,B是信念看法之意,D是辩论思辨之意。

C个体情绪和行为的结果)E指通过疏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 不是由A导致C ,而是由B导致C!其他的很模糊了,老师也没怎么讲。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动都与这个B有关系。

为什么在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你的看法是否更合理一些,更全面一些。

很多时候,B的改变要通过D,就是跟自己的思辨和与别人的思辨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升华。

在平时的日子里,我们经常回避和别人辩论,一言不合会伤和气的。

结果就是,我们什么话题都不辩论,什么问题都忌讳,避而不谈,导致了经常出现打哈哈的情况出现。

不经过思辨,自己错误的B,不那么完善的B,始终不能得到改正。

所以呢,多多辩论。

别怕打架,别怕激动。

合理情绪治疗的基本假设1. 理性思维和行动就会愉快;2. 情绪源于思维,困扰来自于不合理的思维;3. 任何人都避免不了不合理的思维;4. 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5. 情绪困扰的持续来自于内化语言的持续。

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Wessler)1. 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必须的”;“应该之暴虐”2. 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3.糟糕至极awflizing“问题不大”;地震;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可能发生,没有任何理由说绝对不该发生,我们的任务是尽可能改变状况或者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关于年轻人的一些话(1)全面和准确地知觉现实。

心理不健康者则是以自己的主观方式去知觉世界的,他们试图使世界与自己的主观愿望、焦虑和担心相吻合。

(2)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

自我实现者能够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与缺陷,而不会为这些缺陷而忧心忡忡。

当然,对于可以改造或可以调整的不足与缺陷,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而对那些不可改变的不足与缺陷,他们能顺其自然,不会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过不去。

(3)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

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实现者具有流露自己真实感情的倾向,他们不会装假或做作,他们的行为坦诚、自然。

一般而言,他们都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这就使得他们足以真实地表现自己。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实现者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献身于某种事业或使命,并能全力以赴。

与常人相比,他们工作起来更刻苦、更专注。

对他们来说,工作并非真正的劳苦,因为快乐恰恰寓于工作之中。

(5)具有超然于世和独处的需要。

自我实现者以自己的价值和感情指导生活,不依靠别人来求得安全和满足,他们依靠的只是自己。

他们一般都喜欢安静独处.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害怕别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在减少干扰的条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较,以便去寻求更为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

他们平静安详,保持冷静,安然地度过或顶住各种灾难和不幸。

(6)具有自主性,在环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自我实现者行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内部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不是来自于因缺少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东西需要外部的补充,因而他们更多依赖自己而不是外部环境,能够抵制外部环境和文化的压力,独立自主地发挥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自我实现者能够对周围现实保持奇特而经久不衰的欣赏力,充分地体验自然和人生中的一切美好东西。

他们不会因事物的重复出现而习以为常,失去敏感,相反,他们对每一个新生儿、每一次日出或黄昏,都像第一次见到时那样新鲜,那么美妙(赤子)。

(8)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人感受到的一种强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绪体验。

当它到来时,人会感觉到无限的美好,具有极大的力量、自信和决断意向,甚至连平凡的日常活动,也可以被提升为压倒一切的、妙不可言的活动。

马斯洛认为所有人都具有享受高峰体验的潜在能力,但只有自我实现者更有可能、更常得到这种体验。

(9)对人充满爱心。

自我实现者所关心的不仅局限于他们的朋友、亲属,而是扩及全人类。

他们把帮助穷困受苦的人视为自己的天职,具有同所有的人同甘苦、共患难的强烈意识,千方百计为他人着想。

在自我实现者看来,他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他们已经把自己从满足自身狭隘需求的牢笼中解放了出来。

(10)具有深厚的友情。

自我实现者注重与朋友间的友谊,他们交友的数目虽然不多;同伴圈子比较小,但友情深切和充实。

就对爱的理解来说,他们认为爱应当是全然无私的,至少应当是给予爱和得到爱同等重要。

他们能够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所爱者的成长与发展。

(11)具备民主的精神。

自我实现者谦虚待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和个性,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

对他们来说,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种族或肤色,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掌握真理。

自我实现者极少偏见,愿意向一切值得学习的人学习。

(12)区分手段与目的。

自我实现者的行为几乎总是表现出手段与目的界限。

一般说来,他们强调目的,而手段必须从属于目的。

自我实现者常常将普通人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把活动经历当作目的本身,因而比常人更能体验到活动本身的乐趣。

(l3)富于创造性。

这是马斯洛研究的所有对象共同的特征之一,他们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显示出独到之处和创造性。

虽然,他们中某些人并不一定是作家、艺术家或发明家,但他们具有同儿童天真想象相类似的能力,具有独创、发明和追求创新的特点。

(14)处事幽默、风趣。

自我实现者善于观察人世间的荒诞和不协调现象,并能够以一种诙谐、风趣的方式将其恰当地表现出来。

但他们绝不把这种本领用之于有缺陷的人。

他们对不幸者总是寄予同情。

(15)反对盲目遵从。

自我实现者对随意应和他人的观点和行为十分反感,他们认为人必须具有自己的主见,认定的事情就应坚持去做,而不应顾及传统的力量或舆论的压力。

他们这种反对盲目遵从的倾向,显然不是对文化传统或舆论的有意轻视,而是他们自立、自强的人格的反映。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杨康与郭靖•《无间道》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

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关注的冲突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的动机理论(又称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

•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关心同学生活,满足生理需要。

•维护同学权益,满足安全需要。

•支部就是家,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

•做个支部群英谱,满足尊重需要。

•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识自己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强点•通过比较来了解•通过他人的评价来了解。

•通过心理水平测试了解。

•通过高等级实践•通过拓展训练大学人生规划设计的六个步骤步骤之一:明确人生目标(成为社会活动家)。

步骤之二:目标一级分解——在大学要准备什么•学业成绩不能差•能力锻炼不能少•人生经历尽量多•开阔眼界停不了•成功习惯要养成•人际资源储备好步骤之三:目标二级分解——具体方向•学业成绩不能差:平均80分以上;外语、计算机要强•能力锻炼不能少:增强领导能力;演讲、合作、策划、公关、写作要强•人生经历尽量多:争取高质量实践机会;成为某学生组织主要负责人;志愿服务•开阔眼界停不了:争取高质量培训机会;读名人传记、管理学、心理学书籍•成功习惯要养成:养成尽量多的成功习惯•人际资源储备好:多结交校园名人步骤之四:目标三级分解——年度安排•步骤之五: 目标细化到每天,开始行动。

•步骤之六:不断评估、修正和更新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