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建设现代林业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设现代林业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设现代林业的几点思考王永文(2010年1月10日)现代林业,是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按照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发展和谐的要求,建设具有较高生产力、社会广泛参与、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

根据多年来我县林业发展的实践,浅谈一些对建设现代林业的理解和想法。

一、全县林业建设现状截至2009年底,有林面积达到7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1%,活立木蓄积达到2495万立方米。

有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全市的23%和43%,占全省的11%和24%,占全国的2.9‰和1.8‰。

现有未成林造林地76万亩。

是河北省森林资源第一大县、华北地区用材林基地县、北方人工造林大县和全国生态示范县。

仅2000年以来,抓住国家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的有利机遇,大力实施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中德合作造林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林业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林业建设任务178.1万亩,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96万亩。

林业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全县生态环境,建立了为京津阻沙蓄水的生态屏障,蓄积了资源财源,增强了富民强县能力,推动了主导产业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各业的协调发展。

围场林业建设面临的困难和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全县现有90万亩沙地和潜在沙地以及80万亩干旱阳坡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城镇周边、村庄、河流两岸和通道绿化任务仍然很重。

个别乡镇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和目标措施落实不到位,人为破坏和牲畜毁林现象屡禁不止。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薄弱,病虫害防控能力不足,与建设林业强县的要求还不适应。

林业产权制度、经营管理机制不活,发展动力不足,产业规模总量小,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弱,综合开发水平相对滞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优势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二、建设现代林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着力构建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每年完成林业建设任务10万亩以上,加强对新造林地的经营管护,到2010年,新增有林地40万亩,有林面积达到7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2%,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10%以上,活立木蓄积达到2570万立方米。

新增果树3万亩,全县果树面积达到14万亩以上。

到2015年,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林业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新增有林地134万亩,有林面积达到8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22%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900万立方米。

新增果树10万亩以上,全县果树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投资千万元以上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达到8家以上。

林业及其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农民人均靠林业增加收入达到800元以上。

到2020年,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林业体系和比较发达的生态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由生态林业大县向生态林业强县的跨越。

新增有林地200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8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活立木蓄积达到3600万立方米。

新增果树30万亩,全县果树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基本实现农民人均1亩果。

投资千万元以上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以上,林业及其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农民靠林业人均增加收入1500元以上。

三、现代林业建设的思路和对策(一)突出造林绿化,强化经营管护,加快建设林业生态体系。

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导,农村集体和农户个人投入为主体,企业和社会民间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

项目建设重点向生态脆弱区和经济后进乡村倾斜。

工程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统筹规划,规模实施,集中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重点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决议》和《河北省义务植树条例》,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制订并落实全县义务植树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努力实现义务植树基地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城镇义务植树要与街巷、小区、庭院及主要交通干线的绿化美化相结合,农村义务植树要同“四旁”、“四荒”、村屯、旅游沿线绿化及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相结合。

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发展林业的惠民政策,落实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机制,调动群众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落实管护责任,加大对损毁新造林地的打击和处罚力度,严防前造后毁现象。

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县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确保各项管护措施落到实处。

制定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对公益林按要求和规定标准进行管理,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严格限制采伐。

商品林按基础产业进行管理,分离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由市场配置资源,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实行限额采伐。

全面落实林改各项配套措施,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活立木流转市场,做好流转服务,加强对木材市场的监管。

严格采伐限额的使用和管理,优先保证全县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建设需要;优先保证农村公益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优先保证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严格林木采伐全程监督,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开发中保护。

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认真履行征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审批手续。

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依法从严查处乱砍滥伐林木、滥采滥挖野生植物、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乱占林地、毁林开荒等行为。

狠抓防火责任制和各项防火措施的落实,不断加强和改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杜绝和消除火灾隐患。

切实加强扑火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防扑火能力。

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针,防止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蔓延,严防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传入,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二)调整经营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巩固壮强林业产业体系。

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经营形式,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专业化合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规范林产品和林业生产要素市场,推动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力争每年重点培植一个果树专业乡,集中抓好3-5个以上果树专业村。

积极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实现多次增值。

突出发展果品深加工、山杏和沙棘种植加工、林木种苗、生态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林草林药间作、林下养殖、林副产品采集加工、花卉和野生食用菌培殖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生态林业经济增长点。

深入落实开放带动战略,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新的管理经验,集中资源优势发展林业。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广泛吸纳外资和各种民间资本投资造林和发展林业产业。

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投入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经济,形成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浓厚氛围。

(三)广泛宣传教育,加大传播力度,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

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解决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推动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要求。

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认识、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建成相对完备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专群结合的生态文化建设队伍,健全有效的生态文化工作机制,覆盖广泛的传播教育网络,比较发达的生态文化产业,推出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生态文化作品和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使全社会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逐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风尚,明显提高生态文明素质。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理论指导,加大传播力度,广泛开展教育,丰富文学艺术创作,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保障能力。

在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发挥生态文化对社会意识的引领作用,对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对政府部门决策的影响作用,对国家形象的维护作用,对科学技术的推广作用,对林业事业的凝聚作用。

四、正确处理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关系推进现代林业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

这些决策的做出和施行,给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如何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林业主管部门,必须从过去以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为主的物质文明建设转变为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并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建的现代林业。

特别是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已经成为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林业的三大奋斗目标、三大支柱之一。

没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支撑,是缺乏先进文化内涵的林业,就不能称为现代林业。

生态文化是在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是生态文化的物质基础,没有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的发展也就不会有生态文化的产生,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本身就是创造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的过程。

所以,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有强大的生态建设作先导,必须建立完备的生态防护林带、突出的林业生态工程、厚重的生态基地规模、稳健的发展速度、和谐的发展模式;必须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作基础,大力发展产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品牌、开发森林旅游;必须与各种文化相结合,搞好与历史文化、道德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物态文化的衔接和融合;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实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

从而促进三大体系有机结合,协调有序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