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刀2

日本刀2

日本刀| 01 傳統鍊鋼法 | 02 結構圖解 | 03 製刀步驟 | 04 分類法則 | 05 擺設方式 | 06 鑑賞禮儀 | 07 登錄証和鑑定証 | 08 簡單保養 | 09 上古刀鑑賞 | 10 太刀鑑賞 | 11 刀的鑑賞 | 12 刀劍裝具 | 13 拵的欣賞 | 14 研磨藝術 | 15 試刀 | 16 刀劍瑕疵 | 17 國寶級刀劍 | 18 拾遺記趣 | 19 刀工索引 |日本,一個自戰火中鍛鍊出來的國家,人民靠無比的毅力和克服困難的執著,令一個位處東亞的小島國終於能夠在二十世紀列強中佔一籍位。

日本刀是武士的靈魂,其發展曆程亦是日本發展史的一個寫照。

過往,日本與各地文明為大海所隔,工業技術遲遲未能發展,不過,日本人憑著格外的努力,竟然能夠以低人一等的冶金技術造出勝人兩籌的刀劍兵刃,這就証明了一個道理:有志者事竟成。

換句話說,製作日本刀是人力集約的工事,以血汗換取質素的偉大藝術。

01 傳統鍊鋼法自公元六年開始,日本人自中國江南和朝鮮半島傳入了鍊鋼的技術,經歷了千年以上的發展,成為日本獨有的「Tatara」鍊鋼法。

「Tatara」又分為「Kura」和「Zuku」兩種鍊鋼法。

「Kura」鍊鋼法以「真砂」(Masa) 砂鐵為材,"砂鐵" 比西方鍊鋼法所用的 "鐵礦石" 含較少的磷、錳等雜質,所以製成的鋼材純度較高。

冶金師先將砂鐵加到鍊爐中,再添加特定的木炭炒鍊。

有別於西方鍊鋼法所用的 "焦炭","木炭" 中的含硫量較少,所以對鋼材純度的影響也較低。

由於日本古時一直未有機會發展高溫鍊爐技術,爐火溫度不會超過攝氏 1000 度,砂鐵不會完全熔解,所以製鍊所需的時間甚長 (需要三日三夜的連續作業時間) (註:這亦是日本鍊鋼法必需使用總表面積遠高於 "鐵礦石" 的 "砂鐵" 的原因)。

一般而言,每 13 噸砂鐵加上 13 噸木炭,最多只能鍊出 2.8 噸有用的鋼鐵,其中只有少於 1 噸的優質品能夠被選定為「玉鋼」(Tahamagane),作為日本刀「皮鐵」(Kawatetsu) 的材料。

「Zuku」鍊鋼法常見於古時大規模的冶鍊場,以「赤目」(Akome) 砂鐵為材,需要四日四夜的連續作業時間。

有別於「Kura」炒鋼法,木炭先被加到鍊爐中,然後再添加砂鐵炒鍊。

「赤目」砂鐵的雜質較多,每 13 噸砂鐵和 13 噸木炭只能鍊出 0.8 噸有用的鋼鐵,例如「左下鐵」、「庖丁鐵」等,作為日本刀「芯鐵」(Shintetsu) 的材料。

「Tatara」的鍊爐經過特別的設計,具有恆溫與防濕的功效。

炒鍊以後,得到一整塊素質不均的鐵塊。

冶金師會用大鎚將鐵塊打碎,再將碎鐵分門別類。

「Kura」的完成品有「玉鋼」、「破面」、「鐵滓」等;「Zuku」的完成品有「左下鐵」、「庖丁鐵」等。

「玉鋼」的碳含量約為 1.0 到 1.5%,「左下鐵」約為 0.7%,「庖丁鐵」約為 0.1 到 0.3%。

「Tatara」鍊製的鋼鐵含極少雜質,材料容易焊合,最適用於鍛製刀劍,更是製作日本刀「折返鍛鍊」工序中的必要條件。

反觀現代的鋼材,當中多含有大量鐵質以外的添加物,令鋼材難以焊合,根本不適用於日本刀的「折返鍛鍊」。

而且,現代鋼材以高溫爐火熔解鍊製 (經過攝氏 1500 度以上的高溫),會有鐵晶體肥大的問題,沒有經過適當的回火工序的話,就不能令粗大的晶體重組成細晶體,製成品的強度和韌性就會受到影響。

不過,回火工序本身又會消耗鋼材中的碳份,令完成品的表面硬度 (和鋒利程度) 大受影響。

日本的傳統鍊鋼法名為「Tatara」,這一個奇怪的名字,又是從何而來呢?有一個說法,就是日本遠古時代的「神武天皇」,其皇后名為「媛蹈 "備" 五十鈴姬命」,日語發音為 "Hime-TATARA-Isuzu-no-hime-no-mikoto",而「Tatara」一名則由「蹈 "備"」二字而來。

(註:"備" 字應加上 "革" 部。

)另外一個說法,「Tatara」一名其實借自外來語,有「猛火」、「加熱」等意思,如百濟語 (古朝鮮語) (發音為 "tatara")、新羅語 (古朝鮮語) (發音為"tatara")、韃靼語 (發音為 "tatatoru")、古印度語 (發音為 "ta-tara") 等。

而日本語中的「刀」字 (發音為 "katana") 或許也是由此而來。

19 世紀西方鍊鋼術的傳入,令「Tatara」鍊鋼法日漸式微。

二次大戰的影響,更令「Tatara」技術一度失傳。

經過由盛轉衰的歷史,到 1977 年,「日本文化廳」與「日本美術刀劍保存協會」攜手合作,在「靖國 Tatara」冶鍊場的遺址重建「日刀保 Tatara」冶鍊場,為日本刀匠提供優質的「玉鋼」,令製鍊日本刀的藝術得以留存。

(註:據現時「美濃傳」技術保存者之一關兼常先生表示,「武生鋼材」出品的特殊鋼材「V 金 2 號」也是合格的「玉鋼」材料。

)02 結構圖解刃 (Ha)「刃」即是邊鋒斜面經過焠火加硬的範圍。

因為與刀身其他部份的鋼結晶結構不同,所以兩者之間出現可見的界線,稱為「刃文」(Hamon)。

在刀身的上半部,砍劈時最常用到的「刃」稱為「物打」(Monouchi)。

不同的刀工流派,不同的鍛鍊法門,會造出不同形式的「刃文」,大致可以分類為:直刃 (Suguha)呈直線狀的刃文稱為「直刃」。

「直刃」以外的「刃文」都可以被稱為「亂刃」(Midareba)。

丁子 (Tyouji)狀如丁子 (丁香的種子) 的「刃文」。

互目 (Gunome)齊整的波浪狀「刃文」。

「刃文」不同的部份也有個別的稱呼,以波浪狀的「刃文」為例,向邊鋒的浪底稱為「谷」(Tani),向刀背的浪頂稱為「頭」(Kashira),中間的部份就稱為「腰」(Koshi)。

以材質學的角度而言,「刃」含有大量的「馬登斯」晶體 (Martensite),簡單來說,即是高溫晶體結構因為急冷的緣故被鎖緊在「亞穩」(Metastable) 的狀態,所以晶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內在張力,造成 "堅硬" 的效果 (可以用籐織工藝作比喻:一束鬆散的籐枝可以隨意擺動,如果將籐枝織成籐籃,每根籐枝因為受力變向而互相緊扣,所以製成的籐籃就會有相當的支撐度)。

不同流派的製刀方法,應用不同的材料,配合不同的加熱溫度 / 時間,以不同厚薄的泥土包封,使用不同的冷卻速度 / 手法... 這些都會影響「馬登斯」晶體的粗細和分佈情況,令「刃」出現不同的反光效果。

將刀身斜向光源約二、三十度,如果發現「刃」上出現粒體狀的反光,這就代表當中含有大量稱為「沸」(Nie) 的粗粒鐵晶體;如果「刃」的反光平滑,即代表當中含有大量極之幼細,不能被肉眼辨出的「"勼"」(Nioi) 晶體。

不過,幾乎所有刀「刃」都不只含有單純一種的晶體結構,而是「沸」和「"勼"」夾雜;「沸」晶體較多的就稱為「沸出來」,反之,刀「刃」就是「"勼" 出來」了。

(註:以上 "勼" 字中的 "九" 字應改為 "匕" 字。

)「刃」晶體的分佈與「刃文」效果簡稱為「"動"」(Hataraki) (註:"動" 字應加上 "人" 部),有以下的分類:砂流 (Suna-nagashi)「沸」晶體與「地肌」(「地」的紋理,詳情見下面「地」一節) 夾雜,以多條線紋的形態出現,形似大漠流沙。

足 (Ashi)「刃文」出現突向邊鋒發展的紋理。

金筋 (Kinsuji)合有大量「馬登斯」晶體的線狀紋,有很高的反光度。

若線狀紋多彎呈閃電形,則稱為「稻妻」(Inazuma)。

打 "chinoke" (Uchinoke)「刃文」出現半月形的亂線。

二重刃 (Nijyuuba)「刃文」邊緣出現多一條「刃文」。

食違刃 (Kuichigaiba)一節「刃文」尖銳地陷入「地」的範圍內。

若陷入的方向對向「切先」(刀尖),則稱為「逆足」(Sakaashi),為「備中國」著名刀工「青江」的特色。

「沸」晶體通常在「刃」上出現,有時亦會侵入到「地」的範圍裡,稱為「地沸」。

例如「梨子地肌」就是由大量的「沸」晶體所組成 (詳情見下面「地」一節)。

刀劍學者對「沸」晶體侵入「地」的各種效果有以下的分類:地景 (Chikei)反光度高的黑色線紋與「地」的紋理混合。

飛燒 (Tobiyaki)「刃文」的「頭」飛散入「地」的範圍內。

湯走 (Yubashiri)「沸」晶體在「地」的表面上有很深刻的效果。

映 (Utsuri)「地」的表面出現白映或暗影,有如「刃文」的影子投在「地」的表面上,為「備前」刀劍的特徵。

左圖的刀在「地」上出現暗影,稱為「影映」。

若「映」的邊緣紛亂如「亂刃」的刃文,這就稱為「亂映」;若「映」的邊緣成直線則稱為「棒映」(常見於「室町」{Muromachi} 時代的刀劍);如果「映」是斷斷續續的話,就稱為「牡丹映」。

另外,向刀身吹氣就會現出白色曇映的話,則稱為「白氣」,為「美濃傳」較後期作品的特色。

(註:隨便向刀身吹氣可能會引致銹蝕。

)地 (Ji)「地」即是邊鋒斜面沒有經過焠火加硬的範圍,在「刃文」與「鎬筋」之間。

經過「折返鍛鍊」而製成的刀劍,「地」的表面會出現奇特而美麗的紋理,稱為「地肌」(Jihada)。

「地肌」風格的分類如下:肌立 (Hadatatsu)形容清晰易認的「地肌」。

詰 (Tsumu)形容細微凝縮的「地肌」。

板目肌 (Itamehada)狀如木板的表面,常見於產自「九州」的刀劍。

如上圖開合較大的紋理可以稱之為「大板目」。

"杠" 目肌 (Mokumehada) (註:"杠" 字應為上 "木" 下 "工"。

)貌似樹木的年輪。

常見於「備前傳」的作品。

"証" 目肌 (Masamehada) (註:"証" 字應以 "木" 部換去 "言" 部。

)好像平行於木幹的直紋,常見於產自「九州」的刀劍。

受「美濃傳」風格影響的「新刀」亦可能有這種紋理在「鎬地」之上。

梨子地肌 (Nashijihada) 和小糠肌 (Konukahada)兩者都是由細點組成的「地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