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颌畸形
Angle分类
Angle Ⅰ正常
Angle Ⅰ错
Angle Ⅱ错
Angle Ⅲ错
下颌后缩或 上颌前突
上颌后缩或 下颌前突
一、颌骨发育过度畸形
(一)前后向发育过度畸形
1.上颌发育过度(前突) Angle I 类或 Angle II 类 合
2.下颌发育过度(前突) Angle III 类合
3.下颌颏部发育过度
1.模板外科(Visual Treatment Objective, VTO)
2. 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疗效预测
3. 模型外科(model surgery)
• 三维立体空间结构 • 确定骨块移动方向、移动量 • 保证术后的咬合关系 • 制作合导板
截骨线 板
板
• 确保术后咬合关系 • 确保骨块移动方向、移动量
所致,以半侧下颌发育不全为主,同时累及上颌 骨、颧骨甚至颅骨,可伴有面横裂和附耳(第一 和二鳃弓综合征)。 5.半侧颜面萎缩 又称为进行性偏面萎缩或帕-罗综合 征。
六、继发性牙颌面畸形
本类主要指在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因 各种疾病或其治疗引起的牙颌面畸形。如 颞下颌关节强直,口腔颌面部损伤,尤其 以骨折的错位愈合,颞下颌关节损伤,以 及因骨肿瘤或骨髓炎等外科治疗后引起的 继发性牙颌面畸形。
第十三章 牙颌面畸形
Dentomaxillofacial Deformities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 关雪剑
第一节 牙颌面畸形与正颌外科
牙 颌 面 畸 形 (dentomaxillofacial deformities)主要系指因颌骨生长发育异常 所引起的颌骨体积、形态结构以及上下颌 骨之间及其与颅面其他骨骼之间的位置关 系失调和随之伴发的咬合关系错乱及口颌 系统功能异常,外观则表现为颌面形态异 常 . 又 称 为 骨 性 错 颌 ( skeletal malocclusion)。
Angle I 类合
4.双颌前突 主要为上、下颌前部前突,多为Angle I 类合
(二)上、下(垂直)向发育过度畸形
1.上颌发育过度 因上颌骨及牙槽骨向下过度生长 所致,可伴前牙开合,多为Angle II 类牙合
(1)伴有开牙合 (2)不伴开牙合 2.下颌发育过度 (三)横(左右)向发育过度畸形
下颌角肥大,可伴有咀嚼肌肥大,部分合并小颏 及深覆合(宽面综合征)
颅底-下齿槽座角(SNB):S-N连 线与N-A连线之后交角 下颌骨对颅底位置关系 72°±2
上下齿槽座角(ANB):SNA角减去
SNB角之值
上下颌骨位置关系
4° ±2
5. 常用线距
全面高(N-Me) 上面高(N-A) 下面高(A-Me) 上面高/全面高 下面高/全面高
SNA 78° SNB 85 ° ANB 7 °
正颌外科生物学基础
血运丰富
血管网状结构
向心性血供
带蒂牙骨段复合组织
自体易位
截骨段在新的位置愈合 软组织愈合
5
6
现代正颌外科的特点
•外科与正畸联合,形态与功能并举 •手术必须遵循颌骨血液动力学规律 •定量化诊断设计与高精度手术要求 •正颌外科是医学与艺术的结合
第二节 牙颌面畸形的病因
牙颌面畸形是指在个体出生以后, 在其颅颌面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先天 性(遗传性)因素或后天性(获得性) 因素,或由二者联合影响所致的一类 生长发育畸形。
(三)骨性Ⅲ类错颌 ANB<2度,后牙关系多为近中合。
1.下颌前突 下颌整体前突及下颌牙槽骨前突 中性合 2.上颌后缩 3.下颌前突合并上颌后缩
现代正颌外科临床上更多根据骨骼大小命名为发育 过度(excess)或不足(deficiency),根据位置变化命 名为前突(protrusion)或后缩(retrusion)。
点 2. 面部比例
五眼三停 3. 眼平面 4. 自然状态下上下唇间隙 2-3mm,
露齿状况2mm
▪ 专科检查
—— 侧面观
1. 垂直向 三停、颏唇比
2. 鼻唇角 90°~110 °
3. 面突度
▪ 专科检查
—— 牙 检查
1. 牙弓形态及上下牙弓协调性 2. 牙列: 排列、牙数目、牙周 3. 咬合关系:Angle分类
学科发展简史与形成
1849年 Hullihen 1927年 Wassmund 1954年 Caldwall 1957年 Obwegeser
手术矫治下齿槽前突 LeFort I型 骨切开术 口外途径VRO(下颌支垂直骨切开术) 口内下颌SSRO(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口腔颌面外科 医师Bell对颌骨及颌周软组织血供系统进 行了系列研究,在颌骨及颌周组织血供的 运用解剖,以及上下颌骨切口术后的血流 动力学变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创建 了颌骨离心性和向心性血供学说,奠定了 现代正颌外科的生物学基础。
错合是牙颌面畸形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 但错合远不能反映和代表牙颌面畸形的病 变特征。
Angle(安氏)分类
(一)骨性Ⅰ类错颌 ANB角在0~5度,后牙关系为中性合
,由于上下牙槽骨过度发育引起的双颌前突属于这类。
(二)骨性Ⅱ类错颌 ANB>5度,后牙关系多为远中合。
1.上颌前突 上颌整体前突及上颌牙槽骨前突 中性合 2.下颌后缩 3.上颌前突合并下颌后缩
第四节 牙颌面畸形的检查与诊断
一、病史
1.了解有无创伤史﹑不良习惯史 2.有无遗传史 3.患者心理学评价
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
1.常规检查 生命体征检查
2.心肺功能检查 心电图、胸片
3.实验室检查 血液分析、大小便、肝肾 功能、出凝血筛查、乙肝两对半、HIV 及梅毒抗体检测
二、检查
(一)临床检查
1.对称性 面中线:眉间点→鼻尖点→颏中
单颌手术 —— 单 板 双颌手术 —— 双 板
第六节 牙颌面畸形的治疗程序与步骤
一、术前正畸治疗
1.排齐牙列 2.拓展牙间间隙,分开牙根,利于骨切开术顺利进行 3.矫治异常合曲线,协调上下牙弓宽度 4.建立正常稳定的咬合关系,防止术后畸形复发
二、确定手术设计方案 三、完成术前准备 四、正颌手术 五、术后正畸与康复治疗 六、随访观察
▪ 专科检查
—— 颞下颌关节
1. 口度、开口型 2. 关节症状:疼痛、弹响等
(二)特殊检查
1.牙合模型 2.X线片检查 全颌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片 3.头颅及颌面部影像学检查、颌面及牙合摄影 4.口颌系统的功能检查
三、X线头影测量 (一)侧位X线头影硬组织测量分析 (二)侧位X线头软硬组织测量分析 (三)正位(后前位)头影硬组织测量标志点
1.代谢障碍和内分泌功能失调 如佝偻病,脑 垂体功能亢进引起的巨颌症等
2.不良习惯 如吮吸手指、咬笔杆引起的上前 牙前突、开合等
3.损伤和感染 如颌骨骨折、颞下颌关节损伤、 颌骨骨髓炎等
4. 其他 进行性偏面萎缩(病因不清)
15
16
17
第三节 牙颌面畸形的临床分类
牙颌面畸形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生长发育 异常,但也可能是某些先天性遗传性发育 异常疾病的部分病变在口腔颌面部的表现, 即全身其他器官先天畸形与牙颌面畸形同 时并存的某种综合征表现。
二、颌骨发育不足畸形
(一)前后向发育不足畸形 1.上颌前后向发育不足 多为Angle III 类合 2.下颌前后向发育不足 多为Angle II 类合 3.下颌颏部发育不足(小颏畸形) 多为Angle I 类合
(二)上下(垂直)向发育不足畸形 1.上颌垂直向发育不足 多为Angle III 类牙合 2.下颌垂直向发育不足 多为Angle II 类牙合 3.下颌颏部发育不足 多为Angle I 或 II 类牙合
二、牙颌面畸形的常见发病因素
(一)先天因素
1.遗传因素
牙颌面畸形不属于具有特异性传递规律的遗 传性疾病,即不是单基因而是多基因或多因子遗 传,临床上解释为一种遗传倾向,表现为亲代与 子代之间面型的相似性。
2.胚胎发育异常
胎儿发育期母亲内环境异常,如营养不良、 内分泌紊乱、损伤、感染、药物致畸等。
(二)后天(获得性)因素
2.不伴开牙合畸形
(三)上颌垂直向发育不足伴下颌发育不足, 即短面综合征。
1.伴深覆合畸形( Angle II 类或 I 类合) 2.伴深覆盖畸形( 多为Angle II 类合) 3.伴深覆盖及深覆合畸形( Angle II 类合)
五、不对称性牙颌面畸形
1.偏突颌畸形 一侧髁突,特别是髁突颈部生长过度 2.半侧下颌肥大 一侧下颌骨生长过度所致 3.单侧小下颌畸形 一侧下颌骨生长不足所致 4.半侧颜面短小畸形 因一侧第一、二鳃弓发育异常
X线头影测量分析
Cephalometric analysis
▪ 硬组织测量标志点 ▪ 软组织测量标志点 ▪ 常用平面 ▪ 常用角度 ▪ 常用线距
1. 硬组织测量标志点
颅部 上颌骨 下颌骨
蝶鞍点(S) 鼻根点(N) 机械耳点(P)
前鼻棘(ANS) 上齿槽座点(A) 上中切牙点(U1)
下齿槽座点(B) 下中切牙点(L1) 颏前点(Pg) 颏下点(Me) 颏顶点(Gn)
2. 软组织测量标志点
额点(G) 鼻根点 (N) 鼻小柱点(Cm) 鼻下点(Sn) 上唇缘点(UL) 下唇缘点(LL) 软组织颏前点(Pgs) 软组织颏下点(Mes) 颈点(C)
3. 常用平面
眶耳平面(FH) 前颅底平面(SN) 审美平面(EP)
4. 常用角度
颅底-上齿槽座角(SNA):S-N连 线与N-A连线之后交角 上颌骨对颅底位置关系 82°±2
以研究和诊治牙颌面畸形为主要内容
的 学 科 称 为 正 颌 外 科 学 ( orthognathic surgery),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边缘科学, 采用现代外科手术与口腔正畸治疗相结合 的方式,通过颌骨专用手术器械,矫治通 常由单独的正畸或手术治疗难以达到满意 效果的骨性牙颌面畸形,是口腔颌面外科 的一个新的分支。正颌外科学包含了手术 前后的正畸治疗与正颌外科手术联合矫治 牙颌面畸形的完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