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
《活人方•卷六》温胆汤
温胆汤 痰气火并结于中宫,在上则眩晕,干呕作酸; 在下则腹痛便燥 半夏3钱,橘红1钱5分,枳实1钱,黄连1钱,天麻2钱, 苏子1钱5分,厚朴1钱,黄芩1钱,竹茹1钱,生姜汁5匙 (泡用)。 上水煎泡,加姜汁午前后服。
• 《万病回春•卷四》温胆汤治痰火,《活人方•卷六》温 胆汤治痰气火,可看出,方证间经《三因方•卷九》胆郁 至《万病回春》和《活人方》的胆郁化火,温胆汤主治 已由胆气虚寒证变为痰火扰胆证,此三方已去原方温胆 之义甚远。但提示胆证有寒热之辨,治法上有温、清之 异。
类方间虽方名均为温胆汤,但主治证有胆寒、胆热 之不同,胆寒宜温,胆热宜清,因此治疗上又有温胆与清胆之 别。 胆司少阳相火而性温和,主升发疏泄。胆寒之时,治以温胆 散寒,如生姜,酸枣仁之类,用药不宜过热,故组方选药时常在 大量温胆散寒药基础上少佐入性凉的竹茹,以适应胆的温和之性。 胆热之时,治以清胆泻火之法,轻则用竹茹,重则用黄芩,此二 药皆入胆经,黄芩苦寒,竹茹甘凉,二者有程度上的差别,可视 胆热程度而定。心胆火旺甚则可加山栀、黄连、朱砂等味。总之 对胆腑病证的治疗应“凉而不遏,温而不热”为宜。
2.《三因方•卷八》及《笔花医镜•卷二》温胆汤主治中
有“失精”、“梦遗滑精”等精之病变。早在《素问•阴 阳别论》中也有胆肾同病的记载。因相火发源于肾,寄居 于胆。若胆气虚寒,可知肾中相火不足,则精道失约而 “失精”。故“精”之病变应为胆腑病变的主要表现之一。
3.类方主治中“气郁生涎”、“顽痰”、“呕痰”、 “口吐涎沫”、“虚烦”、“眩晕”等“痰”证非常常见, 无论病因为何,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气郁或惊恐,最 终均可导致痰涎内生,扰于胆腑,故痰扰胆腑为胆腑病变 的主要病因病机,所以“痰”的病变为胆腑病变的又一临 床表现之一。 4.胆病易惊,惊则气乱伤肝,肝伤则出现面青筋搐之 “风”证,这也是胆腑病变表现之一。
上作1服。水2盏,加生姜7片,煎至8分,空心温服。 滓再煎。
《明医杂著》卷六方之温胆汤
温胆汤
主治胆气怯弱,惊悸少寐,发热呕痰,饮
食少思
半夏1两,枳实1两,橘红1两5钱,茯苓7钱半,甘草 (炙)4钱。 每服1-2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直指小儿•卷一》温胆汤,《医方类聚•卷二十三》温 胆汤,《明名杂著•卷六》温胆汤,此三方均治疗惊悸, 神志不宁之证,提示惊悸、少寐等神的病变为胆腑最为 常见的表现之一;同时在用药上提示温胆汤治疗神的病 变时佐用寒凉竹茹可视情去之,并可增加养心宁志安神 合健脾之味,从全方药物性味配伍来看,更能体现“温 胆”之温养思路。
温胆汤类方间可以看出胆有神、精、痰、 风之病变。类方中除《活人方》温胆汤外,其他方主治 证均涉及有不同程度的“神”的病变,如“虚烦”、 “不睡”、“易惊”、“烦闷”、“坐卧不安”、“惊 悸少寐”、“惊惕不眠”、“怔忡”等,从而说明“神” 的病变为胆腑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1.“心与胆通”(《医学入门•脏腑总论》),心主的神 明和主见的产生,需胆的决断而后现,故胆腑有病,决断 失常,波及心肝,则易出现“神”之病变。
《备急千金要方》引《集验方》之温胆汤
• 温胆汤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方。
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一两) 生姜 (四两)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本有茯苓二两、 红枣十二枚)
∙《集验方》温胆汤用治胆气虚寒而致虚烦不得眠之证。胆寒气郁,
痰湿内停,胃气失和为本方病证的病机要点。
《古今医彻》卷一方之温胆汤
温胆汤
主治伤寒挟惊
半夏1钱,枳实1钱,竹茹1钱,茯苓1钱,甘草3分 (炙),广皮1钱,钩藤钩2钱。
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方之温胆汤
主治妇女经行,卒遇惊恐,因而胆怯,神志失守, 经血忽闭,面青筋搐,口吐涎沫,此缘惊则气乱,恐则气 肝胆同治 结故耳
《普济方•卷三十四》收《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二》“千里流水汤”原方而更名为温胆汤
以上三方的变化主要是竹茹与黄芩的 易换,加配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及温补命 门之火的药物。提示温胆中稍佐清胆,加 配调养心脾以养神气和温补命火助祛胆寒 的思路。
《三因方•卷九》温胆汤
• 温胆汤 悸。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
• 罗东逸论温胆汤,谓本方“肃肺以平木邪,降胃以止胆逆,化痰 湿以降浊,和中气以升清,弗取峻补而气可复,非用猛攻则邪可 退,乃以中平之剂恢复胆府中正温和之气,俾胆气春升,则五脏 元真通畅,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矣! 此乃方名 ‘温胆’ 之旨也”。 • 《集验方》的温胆汤以性凉的竹茹为佐的用药配伍,提示胆司少 阳相火而性温和,主升发疏泄,温和的真正意义是“凉而不遏, 温而不热” • “热则应脏,寒则应腑”理论
• 肝胆相表里,胆的疏泄等各种功能有赖于肝气之疏泄作 用,二者关系较为密切,故类方中养血疏郁,肝胆并治。 气乱伤肝有“风”证时,常配伍钩藤祛惊止搐,并适当 加入当归、川芎、香附等养血舒郁之品,以养肝体和肝 用,体用并治,有利于内风的平熄。
• 以神变为主症的胆腑治疗,在温胆或清胆的同时,应从 多脏腑着手。类方中选用了益气补脾、滋阴补肝、养心、 交通心肾、镇心等多种安神药物进行治疗。 • 胆寒之时易出现有“精”之病变,选药常以温胆药物加 配生熟地、麦门冬、石斛、桂心、五味子等滋肾阴、补 肾阳,固精止遗之品,温养兼顾。
• 胆寒、胆热均可导致痰涎内生,所生之痰又可扰于胆腑, 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在胆腑病变中起着重 要作用。同时在类方间主治证中无论有无“痰”之病变, 温胆汤类方13首中有12首中都选配了大量的理气化痰、 燥湿化痰、健脾化痰的药物,如半夏、枳实、陈皮、茯 苓等,提示加配祛痰药在治疗胆腑病变中的必要性。也 说明祛痰为胆腑病变的治法之一。
• 提示胆气虚寒仅是胆腑病机之一。
《直指小儿》卷一方之温胆汤
温胆汤
主治小儿惊悸顽痰
半夏(制)2钱半,枳实2钱半,茯苓半两,橘红1钱半,甘草1 钱半,酸枣仁(温汤浸,去壳)2钱半。
每服1钱,入竹茹少许,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上锉散。
《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经验秘方》之 温胆汤
温胆汤
定心志
陈皮2钱,半夏1钱半,茯苓1钱,枳实半钱,甘草半 钱,远志1钱,酸枣仁半钱。
君: ------温胆舒郁,散寒化痰之功;四两 臣: ------主入脾胃经,和胃气而通阴阳,又燥湿化痰, 二药相须为用,既散寒饮,又温胆寒,使胆腑得温,胆 气得舒,胃气得和,夜寐得安。 佐: ------理气化痰; 性凉,使全方温而不 热。 使: ------益气和中,扶助正气,兼以调和诸药。 全方配伍,共奏温胆和胃,理气化痰之功。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 陈皮(三两) 甘草(一两,炙) 茯苓(一两半)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 去滓,食前服。
,枣一枚,煎七分,
• 《三因方•卷九》温胆汤在《集验方》温胆汤的基础上 减至 五片,而竹茹用量未变。由于用量上的变化,导致药物在方中的 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使生姜在方中已不再是温胆散寒化痰的君药, 而是与大枣相配,调和营卫的佐使药; 其在方中的作用,由 原方的佐制温胆药物,到本方的清胆和胃为君药,提示全方功效 由原来的温胆和胃,理气化痰变为清胆和胃,理气化痰。方证主 要病机也从胆气虚寒转变为胆郁痰阻。
• 组成:半夏6g、竹茹6g、枳实6g、陈皮10g、炙甘草3g、 茯苓5g 加生姜3g,大枣1枚,水煎服。水煎服。[1] • 温胆汤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效。主治胆胃不和, 痰热内扰证。症见心烦不寐,触事易惊,或夜多异梦, 眩悸呕恶,或癫痫。
温胆汤方解
• 《医方集解》: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 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 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之所以平甲木也。如是则不寒 不燥而胆常温矣。《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又曰:阳气满不 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半夏能和胃而通阴阳,故《内经》 用治不眠。二陈非特温胆,亦以和胃也。
• 1.温胆汤到底是治疗什么的?
• 2.为什么叫“温”胆?
• 3.《三因方•卷九》温胆汤临床如何加减应用?
• 据《中医方剂大辞典》记载,以温胆汤命名而药物组成 不同的方剂共有十三首,出自十一部方书。考温胆汤最 早出自《集验方》,为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该书在 靖康之后亡佚,《备急千金要方》首次转载。
•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此至阴之类,通乎土气。凡十一藏者, 皆取决于胆也。夫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胆 气不升而无春,无春便无夏,也没有秋冬,无始无终。所以温胆 汤关键不在于胆寒胆热,而在于人体气机停滞。 • 刘渡舟: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 人将肝胆之气比类如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能条达。如果痰热 邪气客于肝胆,则肝胆失其温和则发病。欲复其性,必先去其痰 热,痰热去则胆气自和而温,因此用“温胆汤”作为方剂的命名。
《笔花医镜•卷二》
• 温胆汤 治胆气虚寒,梦遗滑精等症。
制半夏一钱五分,枳实八分,陈皮、茯苓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熟地、炒枣仁三钱,远志一钱,五味子一钱,甘草 炙五分,生姜三片,枣一枚。
• 《三因方•卷八》及《笔花医镜•卷二》的温胆汤, 均治胆寒“遗滑”精的病变,而组方上加配养肝血, 宁心神,健脾气,补肾精,温肾阳等药物,温养兼 顾。
《三因方》卷八之温胆汤
温胆汤 治胆虚寒,眩厥,足痿,指不能摇,躄不能起,僵仆, 目黄,失精,虚劳烦扰,因惊胆慑(she),奔气在胸,喘满,浮 肿,不睡。 半夏(汤洗去滑)1两半,麦门冬(去心)1两半,茯苓2两, 酸枣仁3两(炒),炙甘草1两,桂心1两,远志(去心,姜汁炒)1 两,黄芩1两,萆薢1两,人参1两。 每服4大钱,用长流水1斗,糯米1升,煮蟹眼沸,扬2000-3000 遍,澄清,取2盏,入药在内,加生姜7片,煎7分,去滓。不以时 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