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南经济发展概况

济南经济发展概况

济南经济发展概况(一)经济发展概况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39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1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637.45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058.18亿元,增长14.9%。

全市地域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145.1亿元和266.1亿元,分别增长39.3%、26.6%。

全部税收527.7亿元,增长21.2%;税收占生产总值比重13.5%,提高0.5个百分点。

企业景气指数平均136.8点,提高14.7个点。

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1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8903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1%。

(二)各行业的概况①工业济南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在"工业立市"政策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完整的工业体系。

其中冶金、机械、轻纺、化工、电子、建材、医药、食品等行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5余家。

主要产品有重型汽车、机床、大型压力机、实验机、洗衣机、电视机、电子衡器等4000余种。

②农业济南市有乡村人口357.8万人,耕地总资源356.8千公顷。

济南市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2年,蔬菜总产量633.7万吨,奶类总产量10.1万吨,禽蛋总产量45.1万吨,肉类总产量35.3万吨。

其中明水香稻、龙山小米、章丘大葱、北园白莲藕、泰山小白梨、大货山楂、历城红玉杏、黄河鲤鱼、平阴玫瑰等以其品优质良而驰名中外,不仅占据了国内市场,而且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③金融2002年济南市地域财政收入234.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66.25亿元。

全市社会消费品总额达到446.5亿元,各行业零售额全面增长,批发零售贸易额293.6亿元,餐饮零售额61.3亿元,其他行业零售额91.6亿元。

济南市是中国九大金融区之一,金融机构门类齐全,运营良好。

到2002年底,全市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17.2亿元,比年初增长27%,全市贷款余额2088亿元,增长26.8%。

保险业持续发展,全民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

2002年,人寿险和财产险公司双双获得丰收,全年完成保险业务收入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 %。

④旅游济南自然风光秀丽。

城内72名泉争涌。

尤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誉。

众泉汇流成的大明湖与南面的千佛山构成了"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风光。

中国最早的单层石塔四门塔、比"万里长城"还要古老的齐长城、中国三大古文化之一的"龙山文化"遗址以及洛庄汉墓、灵岩寺、红叶谷、五峰山、莲台山、卧龙峪风景区等等,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

全市拥有索菲特银座大饭店、舜耕山庄、东方大厦等涉外星级宾馆30余家,旅行社19家,开辟了通达全国各地的旅游线路,开展了修学、美食、保健、宗教、民俗、书法等诸多专项旅游业务,其中"一山一水(济南)一圣人"已成为国家级旅游热线。

2002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022.7万人次,同比增长21.0%。

旅游总收入78.7亿元,同比增长28.4%。

目前,济南市有5家景区获国家A级景区称号。

⑤餐饮济南商业、餐饮业蓬勃发展,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总数达713处,其中城市市场229处,农村市场484处,市场成交额达55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6.5亿元。

同时,以连锁商业为重点的现代经营形式和营销方式迅速崛起,2002年底,全市共建连锁公司27家,连锁超市、便利店820多家,经营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成为商业流通业最具成长性的业态形式。

中部泉城路"金街"及周边地区包括三联、贵和、百大等大卖场;联华、大润发、新一佳、济南华联等环布在城市四周,形成了济南市的商业格局。

济南的餐饮业历来兴盛,鲁菜最为流行,但其他菜系的餐馆也随处可见。

小巷深处的传统名吃与风格独特的精美西餐相映成趣,成为济南餐饮业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⑥教育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济南市同步进行着教育建设,并于近几年新建高标准现代化大学,分布于长清,章丘两个大学城,合称济南大学科技园。

分别位于济南长清区崮云湖办事处(原崮山镇)跟章丘市,长清大学城是济南最大的大学城,以本科层次学校为主,目前入驻的大学,分别是: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山东劳动技术学院、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联合大学(圣翰财贸职业学院)、济南师范。

章丘大学城入驻的高校有: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济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在建、只在本科一批录),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经济学院燕山学院(和山经一个校区、三本),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东行政学院),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民办),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民办)。

大学城完善了一系列大学产业链,形成了与城市中央商务区(CBD)、休闲商务区(RBD)相对应的中央智力区(CID--CentralIntelligenceDistrict)。

(三)济南的优势①区位交通优势。

济南是全省铁路、公路、航空的枢纽,是京沪铁路与胶济铁路的交汇点,铁路通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公路辐射全省各市地并与邻省相连,济南国际机场与国内外40多个大中城市相连,经营客货运输和通用航空业务。

济南联接京津、沪宁两大都市圈,人畅其行,物畅其流,自古是兵家、商家必争之地的济南,现在更是国内外众多企业占据中国市场的理想之地。

②科技创新优势。

济南地处中国知识人才密集的齐鲁大地,人力资源丰富,高等院校众多,科研机构密集。

现有高校18所,在校大学生超过20万人,科研机构200多个,其中53个省级科研院所,10个国家级实验室,和2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人员35万人,能够满足各类企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③产业优势。

济南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电子信息、交通设备、家用电器、机械制造、生物工程、纺织服装等六大主导产业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备承接国际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转移的良好条件。

济南高新技术、信息产业发达,IT产业经济总量在中国名列第四位。

拥有占地20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国家级软件开发基地“齐鲁软件园”,现已有400多家国内外IT研发企业入园发展。

现代服务业繁荣发达、服务功能建全。

济南市具有良好的农业水土资源,悠久的蔬菜种植传统,享有“全国菜篮子”的美誉,培育出“章丘大葱”、“平阴玫瑰”、“槐荫元葱”等一批名优特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④开发区优势。

济南市现有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4个,其它各级各类开发区、工业园18个。

开发区实行封闭运行和管理,实行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服务,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正成为外商投资的良好载体。

⑤投资环境优势。

济南市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新形势,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国际化环境”,成立了全市招商引资促进委员会,市长任主任,市分管领导任副主任,统一研究协调推进外商外资重大事项。

成立了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对来济外商投资实行一站式办公、一站式服务。

成立济南市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及时妥善协调处理外商投诉事宜,提高外资企业落地率、成活率。

颁布了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的政府令,成立了涉侨法律顾问团,依法保护华人、华侨的合法权益。

成立了外商服务中心,对外商生产经营、生活、医疗等进行全方位服务。

我们的追求是:让来济投资的外商朋友零等待、零障碍,与外商保持零距离,对外商实行零收费,使济南成为商务成本的洼地、外商投资的福地、政府服务的高地。

目前,全市正在牢固树立以投资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在形成高效廉洁的行政环境、公开稳定的政策环境、统一透明的法制环境、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和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环境优美平安的人居环境。

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5%。

济南的产品已出口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止到2003年,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926个,合同利用外资51.4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3亿美元。

共有5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济南市投资,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8家来济南市投资,前六大投资国别和地区分别为香港、德国、台湾、日本、美国、新加坡。

济南已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

德国西门子、日本松下、美国百事可乐、沃尔玛、瑞典沃尔沃等世界跨国公司500强企业在济南建立了合资、合作企业,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新的世纪,济南市按照“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总体目标要求,积极扩大对外开放,进行深化市场取向改革,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今后一个时期,济南市按照“新区开发、老区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将逐步建设东部产业带、东部新城、泉城特色风貌带、西部新城、西部片区和北部片区,以济南为中心的“半日经济圈”、“一日经济圈”正在形成,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已全面展开。

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实施,将为人们提供巨大的商机。

(四)制约济南发展的因素及应对措施山东是一个经济大省,但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短板”,农业基础不稳,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相对滞后,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协调发展都存在一些问题。

山东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要求,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加以切实推进。

1.加速农业产业化步伐。

实现产供销、种养加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根本,全面发展农村建筑业、商业、交通运输业。

建立稳定的大规模专业化农业生产基地,如南部林果业基地、北部种植业基地等等,以取得规模效益。

2.大力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群目前,济南市已经确定了重点发展汽车、食品、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机械装备、水泥建材等六大产业链,但就济南当前的产业发展水平和资金实力来看,重点发展的产业面过宽,摊子过大,如果平均投入资源,在当前国内外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很难培养出优势十分明显的主导产业。

因此,前应该集中力量,优先重点发展汽车(主要是重型汽车和特种车)、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三大产业,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深化产业内部的分工,完善配套项目,提高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形成全市的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群体,在此基础上,吸引外面相关企业总部或者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生产地落户,逐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聚集区和产业带。

当前,要集中力量扶持以重汽集团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产业群,以二机床、一机床等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群和以浪潮、中创软件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群三大重点产业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