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黄龙病
• 斑驳型黄化
• 均匀型黄化
• 缺素状黄化
2.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菌
1979年,柯
冲等人在电镜下首 次观察到了黄龙病 病原,菌体多数呈 圆形、椭圆形,少
数呈长椭圆形。
但是,由于黄龙病病原是专性寄生菌,无法通过人
工培养,有报道曾经称它为类菌原体、类立克次体、后 来又将其归于类细菌。20世纪90年代,Jagoueix等利用 免疫捕获PCR方法,用16S rDNA的通用引物对长春花和 柑桔病株进行扩增,获得了黄龙病病原的16S rDNA基因,
黄龙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冬季,柑橘木虱都喜欢飞到果园附近的九 里香上越冬。九里香是芸香科柑桔亚科热带亚热带
地区。但是,世界范围内九里香不发病的事实使
人们对九里香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将九里香的
抗黄龙病性状转移到柑桔栽培品种中,以培育抗 黄龙病的柑桔品种。
快速鉴定PCR 技术是最好的措施。
5.防治方法简介
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
病害。至今尚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能彻底治愈。 对其防治,只能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主要依 据“隔离、消毒、防疫”的观点进行综合防治。 做到园地选择注重“隔离”原则, 果苗选择注重
“无病”原则, 果园健康情况定期检查, 果园管理
③Nested- PCR 技术 普通PCR 基础上衍生出的巢式PCR技术能有效提高PCR 的 特异性和灵敏度, 其原理是针对目的基因区域设计两对引物, 即一 对外侧引物和一对内侧引物, 内侧引物扩增片段比外侧的稍短并 完全位于外侧引物扩增区域内, 这样通过先外侧后内侧二次PCR 反应对特定DNA 片段进行特异性扩增。自Harakava 等首次运用 N ested- PCR 技术对柑橘黄龙病进行检测后, 其以高的灵敏度得 到广泛的推广。 5.DNA 杂交 DNA 杂交技术是根据两条互补的核苷酸单链可以杂交结合成 双链的原理所建立, 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标记的 核苷酸单链做探针, 与待检标本中的DNA 杂交来探查待检标本中 有无与之相互补的核酸。Garnier 等首先利用斑点杂交技术成功 检测了印度等地的亚洲黄龙病, 但是不能很好的检测非洲黄龙病 病株。
柑橘黄龙病在我国的分布图
柑橘黄龙病在 我国最早于1919 年在广东省潮汕 地区发现,以后 在福建、广西、 海南、江西、浙 江、四川、云南、 贵州、湖南和台 湾等地相继发现。
柑橘黄龙病发病症状
1.枝梢症状 ①个别枝梢先发病,出现黄梢;很少表现为一 开始就呈现全株性症状的。 ②进行田间鉴定时, 根据叶片的黄化类型即可作 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黄龙病树上叶片的黄化有三种类型, 即斑驳型 黄化、均匀黄化和缺素状黄化。
2.果实症状
翌年春季提前开花,花小畸形,结果少,果实
畸形,果小似乒乓球,着色不均,果蒂附近着色,
俗称“红鼻子果”,果实味酸、品质极差,是识别 黄龙病的最主要典型症状。
3.根部症状
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根的腐烂,其严重程度与地
上枝梢相对称。枝叶发病初期,根多不腐烂,叶片黄
化脱落时,须根及支根开始腐烂,后期蔓延到侧根和 主根,皮层破碎,与木质部分离。
柑橘黄龙病 研究与展望
报告人:刘菲菲 专业:植物病理学
目录:
1.柑橘黄龙病的简介
2.柑橘黄龙病病原菌
3.病害流行条件
4.检测技术简介 5.防治方法简介
6.存在问题及展望
1.柑橘黄龙病的简介
• 柑橘黄龙病又称黄梢病、黄枯病、青果病。已成 为制约柑橘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 柑橘黄龙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害,染病后没有办法 根治,只有全株挖除,因此俗称柑橘上的癌症。 • 柑橘黄龙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柑橘病害。目前,在 印度、亚洲、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和非洲等地方 都有发生。2004年,巴西和美国的佛罗里达州也 发生了黄龙病。
才将其命名为Liberibacter,中文名字翻译为韧皮部杆菌。
根据病原对热的反应、流行区域、虫媒种类等,以 及单克隆抗血清反应、克隆的DNA片段的序列分析和 DNA—DNA杂交反应等特征,将黄龙病病原分为亚洲种、 非洲种和美洲种三个种。我国的柑橘黄龙病菌属于亚洲 韧皮部杆菌属细菌。
3.病害流行条件
4.检测技术简介
1
2 3
症状鉴别
显微镜观测 血清学检验 PCR 鉴定 DNA 杂交
4
5
1.症状鉴别 症状鉴别是最简便, 也是最为直接的一种诊断方法。可通过 黄龙病发病症状观察进行初步诊断。 2.显微镜观测 显微镜观测法指的是直接在显微镜下对黄龙病菌的形态、大 小进行观测。显微镜观察大多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由于电镜本 身检测技术上的缺点和黄龙病菌在植物体内的菌量低、分布不 均等原因, 电镜检测技术检测效率只有60%~70% , 容易造成漏 检。所以电子显微镜检测技术多是用来观测病原体的结构等, 很 少直接用来作病害检测。 3.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验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检测的方法,原理是抗原 和抗体的体外结合, 产生特异性沉淀对病毒进行检测的一种技术。 虽然血清学检测已在其它病害的检测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对 黄龙病病原来讲, 至今仍没有得到较好的抗体, 而且在检测的时 候容易造成漏检或假阴性。所以利用血清学进行黄龙病检测还 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特别是针对解决现在黄龙病抗体制备复杂、 检测范围窄等问题。
4.PCR鉴定 自V illechanoux 等发表了柑橘黄龙病病原的部分DNA 序列 以来,PCR 检测黄龙病的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常用的PCR 检测 技术有常规PCR、定量PCR 和巢式PCR(Nested- PCR) 三种。 ①常规PCR 技术 Jagoueix、Hocquellet等采用常规PCR 技术分别对黄龙病亚 洲种和非洲种进行了检测, 发现常规PCR 技术可以较好的区分两 种病原。丁芳等(2004)利用常规PCR 技术检测了田间和广东省农 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几个感黄龙病品种, 发现其可以检测出未显 症状的黄龙病材料。 ②定量PCR 技术 定量PCR 是指在PCR 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 利用荧光 信号累积实时监测整个PCR 进程, 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 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定量PCR 技术不仅可以检测到黄龙病病原, 同时可以检测出病原含量多少。田亚南等(1996) 报道, 运用定量 PCR 检测技术, 在木虱体内病原含量最多, 其次为长春花, 而柑橘 中病原体相对较少。
小结:
综上所述, 显微镜检查对柑橘黄龙病容易造成漏 检与假阴性, 血清学检测的方法上存在检测范围窄的
问题, 这两种方法都不适合柑橘黄龙病的检测,DNA杂
交技术虽然在灵敏度上有一定的优势, 但费用相对较 高, 且利用同位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
生产上一般以症状鉴别为主要手段, 进行植物检疫的
措施严格执行。 主要防治措施有:强化检疫、培育和推广使用 无病苗木、挖除病株、防治柑橘木虱、加强管理。
6.展望
由于柑橘黄龙病的病原细菌至今仍未培养成
功,所以对该病原的培养性状、生态特性以及生
理生化性状等细菌传统分类学方面的特性仍然知
之甚少。解决病原人工培养的难题意义重大,不 但有助于对病原特性的深入认识和了解,也有助
于病原基因组学的研究,还可以通过病原的人工
培养筛选和获得防治的特效药物。
木虱是目前已知的柑桔黄龙病的唯一传播介
体,研究木虱以及其与病原的关系,对病害的防 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有试验表明,在温室或网
室中带毒木虱的传病率不高,是什么因素影响木
虱的传病呢?木虱在传播病原到寄主是否需要某
些因素,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许能够为
柑桔黄龙病的研究正处于关键时期,相 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柑桔黄龙 病的研究与根治必将迎来新的曙光。
苗木带病率、田间病株率及介体木虱的种群数量是黄龙
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
黄龙病的发生流行与气象条件有重要关系。 栽培管理和植物保护措施是影响黄龙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生态条件有利阻止病害蔓延。 纬度与海拔: 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发生很少即使发病后 损失也较小,蔓延慢。 不同种类和品种的柑橘树抗病或耐病性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