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年级:2013级姓名:学号:摘要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人又是一种精神性存在,精神生活对人来说是根本的、关键的,那么华侨农场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关键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存在问题迫切需求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人又是一种精神性存在,精神生活对人来说是根本的、关键的,那么华侨农场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假期,通过翻阅镇上相关材料、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实地考察了华侨农场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状况。
具体情况如下:一、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文化消费不再停留在原来的“看看电影听听戏,天天守台电视机”的低水平、单一的层次上,文化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1.从需求对象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文化需求日益旺盛。
问卷显示,63%的农民表示对文化的需求“很强烈”或“较强烈”;40%的农民认为自己平时的娱乐活动“不满意”.调查显示,51%的农民表示目前离满足自己的文化需要还“差得远”;79%的农民希望改变这种现状。
人均年收入在1800元以上的农民文化需求更为强烈。
2.从需求形式看,电视是农民业余时间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形式。
在“在闲暇时主要做的事情”的问卷中,在“打牌或打麻将”、“读书看报”、“上网”、“听音乐”“参加体育或文娱活动”等选项中,农民选择“看电视”的达95%。
3.从需求内容看,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关注“科教类”电视节目。
走访中了解到,农民越来越喜欢和需要的文化内容是“农业科技文化”;一半以上的人表示在看电视时经常选择“农业科技频道”;越来越多的人的人表示愿意看“科教影片和光碟”。
4.从需求供给渠道看,农民最喜欢本地文化活动。
在了解中,57%的农民认为自己的文化消费主要来源是村里婚丧嫁娶时的小型演出活动和节庆活动。
他们钟情于这种贴近自己生活的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
5.从需求层次看,通俗文化最受农民欢迎,高雅文化或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农民还不能得到普遍认同。
农民表示喜欢“民间文化”,喜欢“看戏”,农村乡土文艺最受农民欢迎。
6.从需求趋势看,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增高,被动的文化消费逐渐减少。
现在农村活跃的舞蹈队、乐队,农民不但欢迎,而且还热情地参与。
在走访中,42%的农民希望以“村组或乡镇为单位”组织农民自己的业余剧团或舞蹈队、乐队,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7.从文化消费来看,农民的文化消费比重加大。
调查显示,文化消费约占农民日常消费的3%,主要用于上网,购买书报、杂志,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公园等文化娱乐。
二、当前我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1.人们学历普遍提高,但是素质并未提高。
这一代的农村年轻人比起上一代似乎素质要差多了,跟城市人的差距更大了。
尤其是一些进了城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了,衣着时髦了,发型讲究了,可是素质远远不如原来的农村人。
女孩子娇生惯养,跟城市女孩是一样的娇惯,可是性情却是越来越骄纵泼辣,骂人是张口就来。
男孩则变得好吃懒做,自私自利,不愿意下地干活。
最糟糕的是对父母的孝道都抛弃了,常常会出现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
过去的农村孩子吃穿的比不上城里孩子,见识和教育都比不上城里孩子,可他们在素质方面却并不落后,反而更有着城市孩子没有的优势。
现在的农村孩子吃得好了,衣着讲究了时髦了,见识开广了,有很多上大学了进城了,当上农民企业家了,可是他们的素质却远不如从前。
2.农民得到精神文化的形式虽然增多,但都趋向于自娱自乐。
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时间上,“电视文化”成了农民文化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看电视相比,农民看露天电影、看地方戏剧、看文娱节目实况表演等文化活动形式都明显匮乏,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形式也比较少,群众参与面还不够广泛。
除了家中婚嫁时,才会聚在一起。
而年轻一代更加喜欢“宅”,最喜欢的娱乐是在家上网,衣食都在网上选购。
3.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
近80%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迷恋网络电视和网络游戏,只有20%的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篮球、乒乓球等,大多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
他们在放学和放假期间大多缺少管理,由于本身自制力不强,极易沾染不良风气。
4.农村老年群体活动相对贫乏。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究其原因主是:一方面,由于自身身体生理功能弱化,加之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往往社会活动范围狭小,活动内容单一,对外界感知相对狭小,交流的话题不能和不同年龄、阅历层次的人进行互动表达他们的感受;另一方面,他(她)们缺乏组织、引导。
5.工作时间长,参加活动受阻。
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而我镇的产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查显示务工人员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早上七八点钟上班,直到晚上九十点钟下班,中饭、晚饭只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吃饭,而大多活动都是在上班的时间开展,想参加也没那么多时间参加。
6.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他们仍然只注重挣钱发展经济,挣钱为了买房、给儿子娶妻、供孩子上学,改善物质生活,终日忙忙碌碌,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对精神文化活动不重视,群体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
我镇每个村都建立农民运动场地,但是农民使用率不高,甚至很多时候都成为摆设。
7.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文化建设不断发展,虽然近几年举办的文化走亲、村村演等广受好评的活动日益增多,且群众参与广,但这对于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
村办文化活动虽然日渐增加,但由于其他条件约束,受益范围不够广泛。
8.缺少举办大型舞蹈等活动的娱乐场地。
有些乡镇已经拥有属于本乡镇的文化广场,而我镇却缺乏这么一个共集体活动的大型场地。
调查显示,农民纷纷表示,我想娱乐、我想活动,但是没有这么一个场地供给我们活动。
三、当前我镇农民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现今,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越来越趋向于追求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
调查显示,当前我镇农民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渴望自身素质提高,需求“知识武装”。
农民普遍感到知识贫乏,多数农民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渴望参加培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农民渴望多学知识的动力比较足,农民需要的知识是多元的,但对“实用技能”和“党和国家政策”的需求较为集中。
2.渴望致富能力增强,需求“专业技能”。
调查中,农民感慨:“现在要致富,比较难,不管干什么都必须有技术。
自己创业需要技术,外出打工也需要技术,没有技术将一事无成”。
有许多农民听到镇里有技能培训班,都积极报名参加,唯恐错过学习机会。
3.渴望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完善,需求“资金投入”。
文化场所完善、文化设施齐全,是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硬件。
走访发现,凡是文化场所面积较大、文化设施齐全的村,文化活动自然开展得也比较好。
4.渴望文化政策扶持引导,需求“文化自办”。
目前农民文化的供给渠道主要有三种: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等活动、社会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活动、农民群众自己组织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在走访中,有很多农民表示喜欢“民间文化”,喜欢看戏、民间艺人表演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农民群众自己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由于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贴近农民生活,农民不但欢迎,而且参与的热情很高。
群众自己组织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有广阔的前景,如果政府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引导,“文化自办”将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条重要渠道。
5.渴望公共文化服务强化,需求“文化下乡”。
由于受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不能独立地开展文化活动,他们迫切需要外来文化。
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等活动是我镇农村文化供给的主要渠道,深受农民欢迎。
6.渴望文化队伍发展壮大,需求“文化带头人”。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民非常希望自己村里有文化队伍,一听到村里的锣鼓响起,就感觉特别高兴。
走访中发现,凡是农村文化活动搞得比较好的村,大都有一支比较活跃的、有组织的“民间文化队伍”,特别是有一批“文化带头人”。
缺少了文化队伍和文化带头人,即使有再完善的文化活动设施,农村文化也难以发展。
目前活跃在我镇是一个村的农民演出队伍,在镇、村的扶持引导下,已逐渐成为我镇农村文化队伍的中坚力量。
四、改善农民精神文化主要措施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途径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解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政策和政府对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规划导向。
当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农民生活,为农民所喜爱的文化艺术产品少之又少。
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优惠政策,对从事此类文艺产品生产的予以必要的倾斜,如对在农村进行演出的团体,或以农民为服务对象的文艺作品生产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
同时,通过奖项设定等调控手段,如通过评选“当代农民最喜爱的歌曲、电视剧、艺术家”等活动,鼓励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积极探索和开辟地方文化品牌。
2.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扩大乡镇文化机构职能。
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要转变文化工作仅仅依靠宣传文化部门来办的观念,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广播、政法等部门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活动。
要改变文化活动单纯搞娱乐的做法,将知识性、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科普展览、田头恳谈、道德论坛、法制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新颖有效的形式,改单向灌输为互动参与,牢牢吸引农民。
3.强化文化站的功能作用。
不断健全、完善和优化文化队伍,聘请文化专业人才。
根据村情、镇情将城市的一些健身舞蹈体操、太极、抖空竹等娱乐健身项目教给中老年群众,扩展和提升我镇休闲娱乐文化的种类和品位。
培育好农村文化队伍,对传统钹子书、花鼓戏等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开发,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
通过举办文艺汇演、大赛等文体活动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